廖榮斌 李莉/廣州格拉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筆者曾進入某家非洲豬瘟疑似發病場,并成功控制非洲豬瘟疫情,現將案例做一整理和總結,提醒養豬人,需重視人、豬和生物安全在防控非洲豬瘟中的作用。深感只要思想堅定、方法得當、執行到位,非洲豬瘟就可防可控,沒有非洲豬瘟疫苗,照樣可以養好豬。
首先,養殖場的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等要有必勝的信念,要有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信心比黃金都重要”。豬場應有足夠的人員配置,一人身兼數職容易出現工作懈怠,導致豬場易出現防非漏洞。豬場要想取得防非成功,關鍵在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各項技術及管理措施執行到位全靠人,人才是取得防控非洲豬瘟成功的核心和先決條件,必須要重視人的力量,要尊重人性、萬眾一心、群策群力、統一思想、激發士氣,其他都是“干法”。
要重視豬的力量。著名豬病專家仇華吉研究員曾強調:非洲豬瘟面前,健康豬群是養豬人防控非洲豬瘟的幫手,亞健康豬群是非洲豬瘟的幫兇。因此,養豬人應盡力提高豬群健康度,減少豬群應激,杜絕飼料霉變,給豬提供充足、均衡、潔凈的飼料營養。豬群的疾病,是應激和病原感染的結果,是營養極度缺乏和不均衡的結果。健康度高的豬群,皮膚和黏膜的完整性,是能抵御病原入侵機體;健康度高的豬群,機體免疫系統的某些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對少量病毒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健康度高的豬群,機體會利用營養元素對病原引起的機體損傷加速自我修復。養豬就應重視根據豬群狀態和需求,通過添加某些功能性產品來提高豬群的健康度和免疫力。某些產品可養腸護胃,保護胃腸粘膜,提高豬對飼料營養的消化吸收能力;某些產品可保肝護腎,增加肝臟對各種營養成分的合成與分解代謝,調節并修復機體損傷和免疫功能,增加腎臟對營養物質的重吸收和毒素排泄功能;某些產品可補氣健脾養血,增強機體免疫機能和新陳代謝。建議在日常養殖中添加飼喂發酵類產品,如發酵中藥、活性多肽或果蔬發酵液等。

要重視生物安全,降低環境病原載量。自然感染途徑要引起豬群發病,必須滿足環境中病原量足夠多,同時豬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弱,如此才可能導致發病。因此,采取生物安全措施,降低豬群環境中的病原量,同時采取保健措施,提高豬群免疫抗病力,可以減少豬群的發病幾率。臨床生產中,生物安全操作宜簡單、方便、易執行,不宜過度、復雜和繁瑣。尤其強調在傳統老豬舍兩端進出門的內側(內側有利于防止雨水飄入稀釋了消毒液),挖寬1m、長1.5m 左右火堿消毒池并放置火堿消毒液,推料車、推糞車的輪胎和人員鞋底進出豬舍必過此火堿池,避免把舍內的非洲豬瘟病毒帶出污染全場,或者把舍外的非洲豬瘟病毒帶入舍內感染豬群。如果工人有時忘記踩踏門口放置的火堿消毒盆就直接進入或出去,無疑會增加傳播非洲豬瘟病毒風險。同時,門內側的火堿池要有自動加水和排水開關,以便于定期更換或配制火堿消毒液。常規使用的消毒設備,如火焰消毒設備的煤氣罐表面,其設備自身也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攜帶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火焰消毒設備進行消毒,不僅達不到較好的效果,可能還是傳播病毒的幫兇。因此,使用之前對消毒設備表面也要常消毒,不用時應要放于消毒間淋噴消毒,便于平時安全使用。同時,消毒設備太笨重,操作太繁瑣,工人操作會厭倦,尤其是女工,執行效果會很差。消毒設備越輕便,操作越簡單,執行效果就越好,防控疾病可能就越容易。
非洲豬瘟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當前仍無疫苗和特效藥的背景下,以往通過生物安全降低環境中病毒載量的措施依然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同時通過在飼料或飲水添加功能性發酵產品的方法,提高豬群的健康度和感染閾值,有助于豬場非洲豬瘟的防控和豬群穩定,有益于養豬企業長遠發展。(摘編自“抗非大家談”公眾號《非洲豬瘟現場防控實踐與反思》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