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娟
[摘 要]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繪本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讀本。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將繪本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借助繪本理解文本內容、提高習作水平。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繪本;習作;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8-0041-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那如何給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機會呢?近幾年來,筆者就對繪本進行了研究,將繪本寫作融入語文教學中,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多角度探尋,找切入點
(一)基于學生的思維特點
兒童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思維同時具有具體形象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從中高年級開始,學生逐漸學會區分概念中本質的東西和非本質的東西、主要的東西和次要的東西,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是,這時的邏輯思維仍然離不開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思維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讓學生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感興趣的方式進行繪本寫作,對語文教學來說無疑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二)基于繪本的文本特點
何為“繪本”?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不僅是講故事,讓學生學習知識,而且能全面幫助學生建構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多元智能,是國際公認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圖書。
(三)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
筆者曾對繪本閱讀做過一次調查。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以二到六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 結果顯示,年級越低的學生對繪本閱讀的興趣越大。在閱讀方式上,高年級的學生更多傾向選擇一個人不聲不響地看,低年級的學生則更喜歡很多人在一起看;對繪本的喜好程度,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的比例大于高年級的學生。同時,調查還發現,低中高年級的學生都有相同的困惑。如,“你覺得影響你讀課外書的最大障礙是什么?”大部分學生回答是“功課太多,沒時間讀”。“平時你哪方面的書讀得比較多一點?”選項最多的是“學習輔導用書”。
可見,教師的態度和功課的壓力是左右學生閱讀傾向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能將繪本寫作和語文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那么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多途徑實施,找融合點
(一)借助繪本理解課文內容
跟以往的教材相比,統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古詩詞篇目。而古詩詞特有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點,是繪本寫作的一個較好的融合點。給古詩詞配圖,或根據圖畫來理解古詩詞是前輩留給我們的一種有效、寶貴的經驗。如,教學《暮江吟》這首古詩時, 對“瑟瑟”“可憐”這兩個詞的理解,雖然課本已有注釋,如何讓學生理解得更加鮮活?我放手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古詩的意境;然后,讓學生交流:“你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這樣,詩的意思和意境在繪本的寫作和交流中逐漸清晰明了,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除了古詩詞教學,敘事類文章也可以借助繪本寫作來理解。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牛和鵝》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在回家途中被鵝追趕,后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也不怕鵝的故事。其中,“我”被鵝追趕這個片段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和“我”的狼狽不堪寫得生動有趣。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兩部分內容又互相交叉融合,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點難度的。如果我們能借助繪本寫作的形式,將兩部分的內容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對照起來閱讀,就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借助繪本提高習作水平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根據課文內容仿說或者仿寫是讀寫結合的一種方式。而繪本寫作是實施這一方式的有效途徑。如,教學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四季》這篇課文,如果僅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仿說或者仿寫,那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定難度的。如果讓學生先畫出四季特有的景物,然后按照課文的句式進行仿說,那學生就會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徹。這是對寫作潛能的開發,為學生今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了仿寫,在習作中也可以借助繪本來指導學生的寫作。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與? ? ? ? ?過一天”。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用繪本的形式來進行寫作。先讓學生畫出遇到誰,一起去了哪里;然后在圖畫的邊上寫上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發生了什么故事等。這種思維導圖式的繪本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幫助學生理清了習作的思路。
(三)借助繪本鞏固單元要素
統編語文教科書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雙線組織閱讀單元的。在單元復習時,如果我們能將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用繪本寫作的形式來整理和呈現,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整理可以是學生的小組合作,也可以師生合作,有能力的學生也可以自己嘗試完成。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人文主題是“我喜愛的動物”,安排了《貓》《母雞》《白鵝》等幾篇課文;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寫自己喜歡的動物。在復習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畫出貓、母雞、白鵝,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在圖畫邊上配上介紹的文字,并進行展示交流。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使學生進一步領悟課文的內涵,為習作做好準備。
(四)借助繪本完成親子平臺內容
統編教材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目的是讓學生多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并以繪本的形式完成欄目的要求,這樣不僅能增進親子交流,而且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然后,將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的繪本作業展示在班級讀書角中。在這樣的親子共讀中,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關愛,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更快樂。
(五)借助繪本積累表達
在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每周選擇有明顯特點的繪本,從畫面到文字進行詳細解讀。如,《吉莉婭數星星》《母雞蘿絲去散步》《我的幸運一天》《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等繪本色彩明亮、構圖精美、語言樸質、文字簡潔,受到學生的歡迎。解讀這些繪本,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繪本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絕不只是筆者以上所闡述的這幾點。在教學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就能找到繪本與語文教學結合的有效途徑,就能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