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道丹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企業組織結構和內部控制的相互關系,提出優化組織結構,加強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強化企業治理,防范經營風險。
關鍵詞:組織結構 ? 內部控制 ?風險管理 ? 企業治理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的經營風險日益加大,建立先進的內部控制,怎樣優化組織結構,加強體制機制建設,防范經營風險,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內部控制與組織結構互動關系分析
內部控制包括組織機構的設計和企業內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協調的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護企業的財產,檢查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推動企業堅持執行既定的管理政策。內部控制是通過企業合理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機制來實現的,而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機制必須體現內部控制的實質。內部控制與組織結構的交叉部分是分工、職責劃分及協調,目的都是提高經營效率,推動企業堅持執行既定的管理政策。有些組織機構與內部控制的交叉大,例如內部審計機構是企業組織結構之一,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組織機構與內部控制的交叉相對較小,例如生產安全管理部門、市場策劃部門等。內部控制的關鍵要素是人員(授權與分工)、資金和信息,通過建立職能結構、權責結構、層次結構或網絡結構,進行分工協調,實施內部控制。企業對業務流程再造,實現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控制過程有效整合,導致內部控制與組織結構交叉區域發生變化。
從管理者角度看,內部控制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控制,其核心都是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基本目標是保證企業目標實現,并減少虛假信息,保護資產安全和完整。內部控制的目標包括:企業戰略,經營的效率和結果,財務報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實、可靠和完整,資產的安全完整,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監管要求。
二、優化組織結構,完善內部控制
企業組織結構體系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是企業治理的重要體現,完善的企業組織結構能充分的達到管理目的和績效提高;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取決于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或提升;有了明晰的組織結構,企業中的內部控制和各個管理職能才能有效發揮應有作用。
1.優化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設計要基于企業內部控制,實行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決策、執行、監督分權制衡制度,建立所有者層次和經營者層次內部控制組織,不相容職務分離,達到有效的制衡。所有者層次內部控制組織代表所有者利益。向股東會委派財務董事、財務監事或財務總監,主要債務人列席董事會,董事會中建立財務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或內部控制委員會、設立獨立董事等。建立財務委員會作為投資中心的核心組織,對財務負責人實施制衡,提高財務決策科學性:建立的審計委員會與經營者獨立,同時要確立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經理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制約關系,避免或減少信息不對稱。經營者層次內部控制組織主要為經營者控制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務,為履行其經營管理責任而發揮作用。企業存在各類弱勢群體,在企業控制設計和財務組織結構設計時需要考慮如何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獨立董事或外部董事代表弱勢群體的利益,對大股東或內部人形成制衡。
2.優化組織機構的運行體制機制
為了使整個企業的組織體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協調高效地運行,應明確組織機構中各個部門、崗位在整個組織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根據既相互牽制、又相互促進的原則,使每一項業務的全部處理過程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是由一個機構或崗位單獨完成,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機構或崗位在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完成。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制定并嚴格執行科學合理的業務流程和規章制度,確保這些業務活動達到預期目的。企業都應依據自身的業務特點、機構與崗位的設置等方面的情況,科學設計并嚴格遵守各項業務流程,防止業務活動出現錯弊,確保其高效完成。
無論是內部控制還是企業治理結構都非常重視激勵與約束機制。要使企業的內部組織、崗位乃至整體的行為及其結果始終保持與企業的目標一致,就必須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方法:一是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是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基礎,只有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評價以后,才能根據企業業績的好壞進行獎懲。二是科學的目標管理。組織全體員工分別參加有關工作目標的制定,并將企業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員工,尤其是讓其參與企業長遠目標的制定,這樣有利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企業的目標。
3.不斷優化組織結構,完善內部控制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眾多的領域,以往的組織結構已不能繼續滿足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企業的組織結構應向扁平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出現了柔性組織結構、虛擬組織結構。企業面臨的治理風險、技術風險加大,經營者及其治理創新、技術人員及其技術創新,對一個企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貨幣資本所有者在企業生存、發展中的作用下降。 必須建立以貨幣資本和經營者、技術創新者的人力資本為基礎,以界定這兩種資本的關系為中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建立對經營者、技術創新者和貨幣資本所有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并且突出對經營者、技術創新者的激勵與約束。組織結構的這些變化,不僅直接地改變了它所承載的那部分內部控制,而且要求內部控制的其他方面也相應做出變化。
市場經濟下,企業既要追求高收益,又要增強對風險的防范和規避。把信息技術與財務管理融合在一起,實現財務信息與企業物流系統、生產系統和人事系統的有機結合(ERP系統),財務信息就不會再局限于反映和記錄各項經濟業務活動,而是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增強分析的深度和及時性,為風險控制提供實時信息,提升內部控制的價值。
三、結論
組織結構是隨著企業內外部諸多因素和內部控制環境的變化,不斷優化和發展的。只有優化組織結構,完善其運行體制機制,內部控制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風險,實現內部控制,才能提高經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程新生:“企業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互動關系研究”[J].會計研究,2004第4期
[2] 孫 萍:“談企業治理下如何完善企業內部控制”
[3] 仇兵奎“談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 中國論文聯盟網www.lw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