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舟 莊悅 賴惠玲
中山地區咸水歌又名“白話漁歌”、“咸水嘆”,是伴隨著南方疍民而衍生的一種民間歌謠。咸水歌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以追溯到初唐甚至更早,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經在《廣州寺碑》里提到:“六朝以來,謠俗謳歌播于樂府,炎方盛事自是偏聞四海。然方言猶操蠻音,以邑里猶雜午疍夷故也。”[1]其中的“疍夷”正是指疍家人,其“謠俗謳歌”就是咸水歌的前身,可見咸水歌的歷史底蘊之濃厚。
一、分類特色
“咸水歌是水鄉民歌的一種統稱,包含多個小歌種,如咸水歌(分為長句咸水歌和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分為古腔高堂歌、新腔高堂歌、短句高堂歌、長句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嘆家姐等,每個小歌種都有其獨特的喊句和唱腔、曲調特點、句式結構、押韻要求以及獨特的創作表現手法、即興創作演唱能力等。”[2]如《古人串字眼》“咸水歌”即每段兩句歌詞,為上下句結構,普遍適用于對歌,腔調奔放,婉轉且抒情,如經典咸水歌曲目《對花》。而“嘆情”又名為“嘆家姐”、“嘆調”,不同的水鄉說法不一。這種類型的減水歌大多是向出嫁的姐妹表達不舍之情,其腔與咸水歌相比區別賊大,它以“好姐呀唉”或者“好棘呼嗅”作為堿句,加之以“好姐”或“好妹”的襯腔,還有以“唉”字作息襯腔的結尾,無不體現了滴昌者對姐妹的依依不舍之情,其代表作品例如《紅紙剪成一只蟹》等。
咸水歌創作題材多種多樣。涵蓋了生產,生活,愛情,風俗以及歷史等各個方面,運用了白描和夸張等的表現手法,把藝術手法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既不加修飾地把任務和事物形態勾勒描寫出來,又會適當地對某些突出的特征加以夸大以顯現人物和事物的本質與特點。咸水歌把藝術渲染與現實主義相結合,在“接地氣”的同時,也沒有失去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藝術感。其創作風格多樣,主要體現在其腔調和內容上,時而抒情婉轉,時而生動活潑;時而悲傷哀婉,時而含蓄風趣;時而簡單樸實,時而親切平和。
二、中山地區咸水歌歌詞的獨特意蘊
中山地區咸水歌的獨特意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使用粵語方言詞匯;二是廣泛地從生活中進行取材。
首先是方言詞匯方面。方言的魅力在于與普通話同一事物在稱呼上的差和意義的差異。作品《對花》中:大姐(啊咧)乜嘢(又)花開(呀咧)蝴蝶樣(啊咧)大 姐(呀羅嗨)……其中的“乜野”正是典型粵語方言詞匯,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什么”。在《真心阿妹唔論家窮》這首歌中:妹仔(啊嘞)冷飯(又)淘(又)茶(呀嘞)唔(呀)唔論(又)餸(呀嘞)……在這其中,“淘茶”意為“泡茶”,“唔”意為不、“餸”則是“菜”的意思。在人稱方面,《噯仔》一歌則最具特色。其中“噯大(又)細佬(呀)噯,噯大細佬出街買個大餅(呀)細佬……”在這當中,“細佬”指的是“小孩”;“買返”指的是買回,而“噯仔”則是指“背小孩”。在方言中,地名的稱呼也別有特色,尤其是“涌”這個字。“涌”是河汊之義。“涌”其在咸水歌中有這樣的一句唱詞:“大艇出涌越走越遠,恭送接親大艇一路安全”。在廣州有“東涌”這樣的一個地名。這或許是對當時這個地區地理地貌的一種記載和表現。以上的方言詞匯大多是名詞性詞匯,是對某一事物與現代漢語相比的不同叫法。而咸水歌豐富的方言詞匯不僅僅體現在名詞性詞匯的多種多樣,還在其詞綴中有所體現。在詞綴當中,最具特色的則是“仔”字。“仔”粵語當中表示男孩兒、兒子的意思,它常用被用作后綴表達“小”的意思。例如“后生仔”“蘇蝦仔”等等。
其次廣泛地從生活中進行取材大大豐富了咸水歌的內容。其題材從談情說愛到婚喪嫁娶,其歌唱的時間不分白天黑夜;地點部分田間、河堤;時時可放歌,處處皆舞臺。其中最直觀地體現在了唱腔的分類當中。其中咸水歌注重抒情,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反映;大罾歌“大罾”一詞來源于:珠江河道出海口沿岸水鄉的人喜歡在近岸的河面插罾棟(大木椿)拉大網,利用潮水張落的時執,捕捉出入海的魚類;“高堂歌”是水鄉人在舉行婚禮進行“坐高堂”時演唱的歌,從腔調的舊可以分為古腔高堂歌和新腔高堂歌;從句式結構方面可以分為長句高堂歌和短句高堂歌。長句高堂歌都用古腔海昌,且多用于獨唱的形式,如《來到幅堂失失慌》和《釣魚仔》 而短句高堂歌新舊腔均可,多用于對唱。如《共產黨來恩情長》。內容表現與歌唱腔調的多樣性,不但體現出內容的豐富,更體現出表現形式的多種多樣。
咸水歌獨特意蘊除取材和方言詞匯的運用外,情感的流露是非常直接的,從《海底珍珠容易搵》中我們便可探知一二。“妹呀(咧)海底有珍珠(咧)容易搵(咧)我話知好妹(呀啰)妹呀咧真心(咧)阿妹世上難(咧)尋(啊羅嗨)……在這首歌中,借用珍珠去比喻愛情,道出真心阿哥世上難逢、真心阿妹世上難尋的愛情真理,流露出對愛情的向往以及對告訴年輕人要尋找和珍惜心上之人。這首歌采用珍珠這一意象,抓住珍珠珍貴的這一特點,對愛情的比喻現當恰當。綜上,咸水歌獨具特色,是嶺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咸水歌有利于維護嶺南民歌多樣性,更有利于增強鄉土記憶,不忘鄉愁。
參考文獻:
[1]葉秀奇《陽東縣“魚文化”初覓》(《廣東史志視窗》2008.3)
[2]何薇.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與發展[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3-7.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劉海舟(出生年 2000.4月---至今),性別男,民族漢族,職稱無,籍貫:湖北省黃岡市,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第二作者:莊悅(出生年 2000.2月---至今),性別女,民族漢族,職稱無,籍貫:廣東省東莞市,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研究方向:文藝學
第三作者:賴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