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冬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217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如果課堂導入成功,那么無疑會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作好鋪墊。課堂導入是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或進行新課教學時,運用各種方法建立與新知識的聯系,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去的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的導入,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渴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思維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張勝玲老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物理課堂的導入常用如下幾種方法,在嘗試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提出問題:
教師在上課之前,從日常生活或生產中提出一些學生能感悟得到、卻又不完全明白的有趣的問題,會很快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這一節之前,教師出示兩枚外形相同的首飾,其中一枚純金,一枚銅鍍金。問:你們知道如何鑒別哪一枚是純金首飾、那一枚是銅鍍金首飾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很感興趣,紛紛表述自己的看法,老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知道科學的鑒別方法?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這一節后,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課題的學習中。
二、演示實驗:
在教師進行新課之前演示有趣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到既不可思議,又十分有趣的實驗現象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由實驗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減少學生從舊知識領域進入新知識結構的思維障礙。例如筆者在講《浮力》之前,用一個玻璃杯裝上清水,把一個雞蛋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雞蛋如何運動?
三、講述故事:
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可結合物理學的發展史、著名歷史事件、生活生產實踐中的趣聞,通過講述生動而有趣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學習《重力》時,筆者給學生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外國商人,從荷蘭漁民那里買了5000噸青魚,用彈簧托盤秤稱過以后,從荷蘭運到靠近赤道的一個非洲港口。到了那里仍用那臺彈簧托盤秤一稱,結果使他大吃一驚:少了將近19噸青魚!這19噸青魚到哪里去了呢?商人百思不得其解。被偷是不可能的,輪船從沒有靠岸;裝卸時是會有些損耗,但是決不會多到19噸;至于那個托盤彈簧科,也沒壞呀!同學們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原來這是地球在和他開玩笑呀!)。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同樣的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用彈簧秤稱會不一樣呢?學生在.驚訝疑惑中思考,渴望得到答案,從而引入新課題。
四、溫習舊知:
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如果新課內容跟以前學生學過的舊知識有聯系,教師可以通過復習相關的已有知識,引入新課。例如在講《二力平衡》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復習牛頓第一定律,提出這樣的問題: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都不受力嗎?你能舉出實例嗎?(生:不能,比如在平直路面上勻速運動的小車,在豎直和水平方向上各受到一對平衡力。)師: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由此導入新課題。
五、播放視頻: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已被教師廣泛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特點在于直觀形象、豐富有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在教學新課之前,根據課題內容,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資料中的聲音、圖像、動畫和活動影像,創設物理情境,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親切感,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尋求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六、設置懸念:
教師在一講課之前巧妙的設置懸念,突出主題,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產生探究物理問題的強烈愿望。例如筆者在講《長度,時間及其測量》時,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直接測量速度的工具?從而啟發學生多留意身邊的物理現象。學生大膽舉例,大膽回答,有的學生舉出這樣的例子:摩托車、汽車上的測速表;飛機上的航速表;天文臺用來測風速的儀表等等。筆者接著啟發學生說: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都是在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和特殊的地方才有的測速表,假如現在要測量一個人騎自行車的速度,能直接找到儀表測量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就這樣,通過教師的層層設疑、步步設問,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到了新一課的學習中。
七、運用類比:
教師在講課較難的課題之前,可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采用類比的方法,深入淺出的講解,能使深奧和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形象,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例如筆者指導學生學習《內能》時,根據教材上插圖所揭示的規律:運動的足球具有動能,彈簧的形變具有彈性勢能,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理解動能和勢能。然后再進一步引導,根據分子動理論的概念:物質是由分子組成,那么,同學們能否從微觀的角度設想:是否也存在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呢?這樣通過類比引入新課,排除或減少新課學習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困難,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相對輕松一些。
八、訓練習題:
在講授前后知識有聯系的課題之前,先對學生進行一些習題訓練,從中發現新的方法和規律,從而導入新課的教學。例如筆者在講《液體內部的壓強公式》一節之前,先安排了這樣幾道習題:己知重力和底面積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產生的壓強怎樣計算?已知密度和邊長的正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怎樣計算對地面產生的壓強?在水面下某一深度處,怎樣計算液柱產生的壓強?這樣通過這三道層層遞進的習題訓練,既應用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用這種方法導入課題能立即吸引住學生,并培養學生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
九、解釋現象:
在生活和生產中,有許多的物理現象,學生能感受到,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果把物理現象與物理規律相聯系,便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解釋現象導入課題就是基于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描述,讓抽象的物理概念及規律的學習迎刃而解。例如筆者在講授《浮力》之前,是這樣導入的:把橡皮泥放入清水中釗_學生觀察橡皮泥在水中運動情況?(橡皮泥下沉)。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放入清水中一讓學生觀察橡皮泥又如何運動?(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再問:同一個物體放入水中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學習了《浮力》,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十、正反設問:
學生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經常憑經驗和感覺對事物做出判斷,而導致出現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相違背的錯誤認識。例如,學生憑著自己原有的觀念認為: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認為物體就停止。教師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正在推著的小車,松手車就停住了,騎著的自行車不用腳踏就停下來,這種說法對嗎?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反駁說:投出去的籃球,手離開了球,沒有力作用了,可球仍然向前飛;行駛中的汽車,突然關閉發動機后車還要滑行一段距離。于是同學們得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教師再設疑:運動既然不需要力來維持,那么正在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力時,情況又怎樣呢?從而引出牛頓第一定律的課題。可見,通過正反設問引入新課,可以糾正學生固有的錯誤觀念,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概念,學習就變得相對更容易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導入課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有效選擇,這樣才能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和諧的教學環境,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