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MCN,即多頻道網絡(Multi Channel Network),作為內容生產者、平臺方、廣告方等之間的中介組織,MCN通過將眾多能力相對薄弱的內容生產者聚合起來建立頻道,幫助內容生產者更好地實現分發和商業價值變現。MCN將傳統的UGC與PGC聯合起來,在后期制作、合作推廣、賬號管理、流量引進等方面進行專業化運營。這種報團取暖式的經營方式對內可以保證內容的穩定輸出,對外掌握著極強的議價能力,能夠實現有效變現。
MCN本土化。2016年國外的MCN機構Zoomin、Yoola率先進入中國,但因為水土不服而被迫進行業務轉型。與此同時,國內一些平臺瞄準短視頻市場風口,結合社會化營銷機構、網紅孵化器等商業模式開始嘗試MCN,機構化的內容生產模式走向主流。平臺為了吸納優質內容,對MCN采取政策傾斜和資金補貼措施,加上外部資本涌進,MCN機構數量和規模猛增,孵化出大量優質IP和網絡紅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MCN機構數量為1700家,預計2020年MCN機構數量將達到28000家,平均同比增速大于100%。目前國內MCN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除了基礎的內容生產,也延伸出了營銷、電商、經紀、IP及知識付費等業態。
MCN研究背景。MCN作為一種舶來品,憑借其專業化的內容服務能力迅速在中國扎根,形成了穩定的商業模式。與火熱的市場環境相比,與MCN相關的文獻研究卻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為MCN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較短,還屬于新興產業,相關概念發展未成熟;另一方面,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要求中國MCN不斷調整自身發展模式,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市場的道路。因此,研究現階段MCN本土化道路中出現的問題將有利于我國MCN機構厘清自身優勢與不足,積極調整戰略布局,穩健向好發展。
頭腰尾基本成型。從初期MCN進入中國到本土MCN大規模崛起,短短幾年時間,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和大批流量收割之后,國內MCN機構鼎立之勢初步成型。代表性的頭部MCN主要有如涵控股、青藤文化、papitube、新片場、洋蔥視頻、美芽等,涵蓋美妝、美食、教育、科技、娛樂、母嬰、運動等領域。其中,如涵控股是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平臺,201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號稱“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相較于頭部MCN雄厚的資本和實力依托,中部和尾部MCN數量龐大,規模不足,呈現扎堆之勢,且競爭慘烈,淘汰率居高不下。
地域分布差異化。國內MCN機構主要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杭州、成都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對MCN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調研發現,MCN呈現區域型分布的產業特征:北京扎根泛娛樂文化,上海偏好時尚與游戲,廣東和深圳兼具網紅孵化與粵語文化,杭州以電商及服裝見長,成都則主打美食與美女。以成都為例,其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孕育出大批優質MCN和網絡紅人。2017年國內第一個扶持和孵化新媒體的MCN產業園在成都誕生。國內最大的美食垂直類MCN機構飲食文化也出自成都,其打造出中國吃播第一人——大胃密子君,并成功將成都的美食文化傳播到全國。相較之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的MCN機構在數量、規模和質量上都呈劣勢,后備資源不足。
廣電MCN、平臺MCN爭相涌入。隨著MCN做大做強,傳統廣電集團和平臺媒體開始試水,MCN隊伍不斷壯大。2018年下半年至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依托自身主播和內容資源,與具有流量優勢及變現優勢的平臺合作,構建廣電系MCN機構或聯盟,布局MCN領域,部分先行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MCN形態,且形成了良好的內容和主播的變現能力和模式。以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湖南娛樂為代表的傳統廣電媒體也開始孵化自己的優質內容,培育網紅主播,入駐各大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帶貨。以中央電視臺為例,2019年由撒貝寧、康輝、尼格買提、朱廣權組成的“央視boys”頻上熱搜;當家主播康輝的系列vlog視頻在微博、微信、抖音、B站同步上線,更是吸粉無數;疫情期間,央視發起的“謝謝你為湖北拼單”公益直播在微博、快手同步開播,累計帶貨金額超億元。有了傳統媒體信用背書,廣電MCN入局即受到各大平臺歡迎和追捧,先天優勢明顯。尤其是對正處在轉型期的廣播電視行業來說,布局MCN將是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積極嘗試。此外,傳統媒體本身就是高質量人才的聚集地,擁有其他MCN所不能比擬的人財物資源,平臺也更加盼望與傳統媒體的合作。
“MCN+電商直播”成為新風口。電商直播來源于2016年興起的淘寶直播,至今已有5個年頭。淘寶電商巨頭如涵控股孵化出了張大奕、大金等帶貨紅人,每年為淘寶貢獻億萬成交額。隨著快手、抖音等平臺入局,直播帶貨逐漸以大眾熟悉的購物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由于疫情原因,電商直播迎來爆發期。MCN機構謙尋文化和美ONE憑借薇婭和李佳琦兩大主播,2020年4月的流量分別達到1.46億人次以及0.80億人次,牢牢占據MCN機構排行榜頭兩位。在直播電商紅利的刺激下,各大MCN紛紛擴大規模,網羅人才。越來越多的資本下場,也吸引了明星演員、商業巨頭、基層領導走進直播間“帶貨”。
MCN自引入起便走上了不斷適應中國市場發展的本土化之路。相較于初期的野蠻生長,激烈的市場博弈迫使各家MCN積極調整布局,加大優質內容輸出,拓寬變現渠道,朝著更加理性、穩定和可持續的道路發展。隨著我國MCN產業走向成熟,重視現階段暴露的問題更顯必要性和急迫性。
馬太效應,業內差距懸殊。當前的MCN行業,經過前期的戰略布局與擴張,初步形成了頭部、腰部和尾部并立的市場形態,“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明顯。對于較早進場、規模較大的MCN來說,早已在行業摸爬滾打中積累了豐厚的資本與經驗,孵化出現象級網紅,收割了大批粉絲和流量,先發優勢顯著。2018年艾瑞發布《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其中對MCN機構市場格局分布的調查表明,“頭部MCN機構占市場份額70%以上”。而那些入場較晚,規模較小的MCN,錯過了爆發式增長的紅利期,加之同類型機構激烈競爭,短期內得不到有效的資源補給便會被市場淘汰。且大多數中小MCN是留不住人才的,培育出一個成熟的網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費用,一旦當家網紅跳槽或被其他MCN挖走,那么中尾部MCN的生存更是舉步維艱。
市場飽和,同質化嚴重。MCN行業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之后,逐步形成了流水線作業模式,通過培訓、創作、經營、變現這一生產流程持續不斷地向各大平臺輸出內容。早期行業門檻低,扎堆生產現象嚴重,什么東西火了就模仿什么,什么內容受歡迎就生產什么,產出驚人但質量參差不齊。
如今MCN機構數量繁多,規模龐大,市場追逐的不再是MCN,而是其孵化出的優質內容資源。據微播易短視頻智能營銷平臺分析:所有MCN行業年度客戶采購前兩大品類主要集中在美妝時尚和母嬰育兒上,占到總采購金額的58%左右。大量同類人設網紅參與到同質化內容的生產和競爭中來,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粉絲審美疲勞,忠誠度和粘性不足。以如涵控股為例,該機構旗下數百位簽約網紅,多是模特出身,面容姣好,主打美妝和女裝,幾乎所有設定都與當家網紅張大奕類似,千篇一律的人設和風格,恐再難培育出第二個銷量女王。
流量至上,內容生態失范。流量變現作為MCN運作中的關鍵一環,早已成為衡量網紅商業價值的最大籌碼。如今的各大平臺市場魚龍混雜,MCN機構產出質量參差不齊,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為了吸人眼球也滋生了各種失范現象。惡意競爭、虛假宣傳、低俗媚俗等亂象層出不窮,極大地擾亂了MCN市場的秩序。一些頭部網紅的負面行為更是帶來惡劣影響。如涵一姐張大奕因深陷丑聞致使如涵股價大跌,“帶貨一哥”李佳琦的直播間也發生過“不粘鍋翻車事故”和對女明星言論不當等事件,大大降低了在目標消費人群中的好感度。
海外遇冷,國際布局不足。中國本土MCN機構拓展海外市場是一種商業價值的最大化開發,其背后蘊藏的文化傳播價值更是不容小覷。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國內MCN也開始海外戰略布局?!肮棚L美食博主”李子柒無疑是“走出去”最成功的案例。在美國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李子柒發布了一百多個原創視頻,每條視頻播放量從500萬到2000萬不等,粉絲量超過700萬。李子柒的成功離不開專業團隊的運作,早在2016年,MCN杭州微念科技有限公司就將李子柒簽下,打造出了“山村古風美食小姐姐”這一超級IP。目前,像李子柒一樣在海外成功“落地”的中國網紅屈指可數,一方面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傳播障礙;另一方面與國內MCN缺乏海外市場運作能力有關。尤其是國際市場對內容版權、傳播渠道、公關策略、盈利模式等方面的評判與標準都需要納入考量。
縱觀MCN發展之路,從舶來品到扎根本土,中國MCN蓬勃發展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在發展到可觀的數量和規模之際,專業化、垂直化、成熟化成為MCN運作的應有之義。野蠻生長和瘋狂的資本收割之后,市場飽和、內容單一、生態失范、海外遇冷等問題也相繼出現。2020年線上經濟全面開花,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國內MCN來說,輸出精品優質的內容永遠是立足不敗之地的法寶。同時,作為創作者和平臺之間的中介組織,MCN既要孵化出優質內容,又要為平臺留住用戶,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