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學術界,關于“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在互聯網社會是否適用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情況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達,舊有的傳播理論不再適用于新的信息環境,即認為“沉默的螺旋”已經在當今社會失效。第二種情況認為時代雖在變遷,但“沉默的螺旋”理論無論在哪個時代都適用,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它也會相應地產生其作用的必要條件。
網絡傳播中匿名性的假象。在網絡傳播中,人們的社會屬性如姓名、年齡等都可以達到不同程度的隱匿。使用網名使網絡用戶的身份披上一層神秘的外衣,沒有直接指向用戶真實的社會身份,這造成了一種互聯網上人人平等的幻想。網絡用戶拋開職業、地位、社會階級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這種平等更多是一種假象。其次,盡管網名是虛擬的,但網名背后的個體確是真實的,用戶的ID也是固定的。因此,在現實社會中擔心被孤立的心理以及所承受的群體壓力實際已經轉移到了虛擬的網絡世界。當人們試圖在網絡間發表評論時意識到他人知道自己的現實身份時,79.3%的被訪者表示會對自己將要發表的意見有所修正,表明現實社會中的身份關系對人們的網絡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民有時也會擔心自己的真實身份暴露后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比如人肉搜索。因此也選擇沉默。這些跡象都表明“沉默的螺旋”的效果在匿名的網絡時代仍有很大作用。
網絡傳播中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或者在某一方面擁有充分的知識,他們說出來的觀點更容易被相信。在網絡傳播中,這樣的意見領袖也同樣存在。比如微博大V,由于他們在網絡上擁有龐大的粉絲,其所發表的觀點首先會被粉絲認可,得到粉絲的積極響應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主流的觀點。在很多社會事件發生時,因為擁有眾多粉絲明星的發聲,往往會把事件推到微博熱搜,迅速地引起大眾的關注,引爆輿論,這會使得沉默的螺旋中處于優勢地位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因為通常這些明星具有很高的信任度,一般情況下,意見領袖的言論會被大眾當作正確的、優勢的言論來看待。
群體壓力的存在。在現實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人們會因為群體壓力而選擇隱藏自己的觀點,轉而支持所謂的“優勢”意見。在網絡傳播中群體壓力同樣存在,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大部分用戶在網絡上的交流對象并沒有脫離真實的生活環境。即使是完全陌生的網絡環境,如果發表了與“優勢”意見完全不一樣的言論,可能會遭到網民的攻擊謾罵,甚至人肉搜索。在多數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從眾以避免因群體壓力帶來的恐懼感。除此之外,還會出現群體壓力的另一種表現,就是網絡水軍的言論。網絡水軍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們受人所托,受到金錢的誘惑發表某種積極或者消極的觀點,這些觀點大部分是不客觀、不理性的,但因為人數龐大,發出的聲音也會迅速擴展,得到多數人的關注,形成一定的網絡輿論。網絡水軍的出現使得那些原來對這件事并不了解的網民受到他們的影響,不知不覺被他們的觀點所影響或者迫于群體壓力而轉向沉默。
個人因素的影響。群體壓力存在的前提下,個人因素是形成沉默的螺旋作用的關鍵。首先是個體既有態度的牢固程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判斷感。比如說拉扎斯菲爾的政治既有傾向,個體在選舉過程中并不會受到大眾媒體的改變,而是與既有傾向有關。其次是信息掌握程度,信息量的多少會影響到個體對外部環境的判斷感。信息掌握的越少,做出決定時的參照就越少,個體對外部環境的判斷感就越差,就會容易被其他人說服,反之則結果不同。最后是事件與個體的關聯程度,某一事件對個體并沒有什么影響與關聯時,個體會比較容易采取從眾的方式。如果某一事件與個體關聯程度大,個體比較不那么沖動的受到影響,會有自己的考量。
意見氣候的形成。意見氣候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從局部優勢意見的形成到局部優勢意見的擴散,最后形成總體的意見氣候。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很容易先出現一些局部的優勢意見,優勢意見在某方面反映著公眾在以往與這一事件相關的事件中積累的態度,并不是忽然爆發的,而是有一段時間的醞釀。局部性優勢意見傳播的過程中,網絡傳播的快速、便捷擴大了優勢意見。這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多種不同的意見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形成一股意見,另一種情況是某一種聲音在一開始就處于強勢地位,在后期傳播過程中慢慢壓倒一切意見成為主流意見。無論哪種情況,當局部的優勢意見慢慢擴散形成意見氣候時,都會為“沉默的螺旋”發揮作用而提供基礎。
網絡暴力的產生。“沉默的螺旋”往往伴隨著網絡暴力的產生。在信息傳播的初始階段,因為網絡傳播速度的實時性、傳播主體的低門檻、信息內容的主觀性等特點,形成了關注同一個人或者同一類事件的主體,他們因為共同的興趣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群體。這是網絡暴力形成的基礎。在意見表達的過程中,個人在表明自己的意見之前會對群體中的意見環境進行仔細地觀察,因為處于一個信息繭房中,接收到的都是同類信息,這時,個人就會十分樂意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時處于“優勢意見”的人越來越多,關注相關事件的網絡意見領袖一旦發聲,就會為網絡暴力推波助瀾,因為從眾的心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絡暴力的行列。
影響公共表達的積極性。一個好的意見市場的特點應該是觀點多元化、發聲自由化。而“沉默的螺旋”則很容易造成意見市場的失衡。“沉默的螺旋”一旦發生作用,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群體壓力而改變自己之前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來講,“沉默的螺旋”機制制造出來的可能并非真實的“同意”,而是相當一部分意見被“遮蔽”的“同意”。而且,基于“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機理,其發揮的作用越廣泛,多元而真實的民意捕捉可能就愈發艱巨。
媒體:打破“一種聲音”,營造意見的自由市場。網絡傳播是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社會信息系統,媒體作為大多數信息的發出者,通過持續不斷的信息流影響人們對事件的看法。媒體要做的就是營造一種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建立意見的自由市場。首先要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來報道信息,保持一個中立的角色,不偏不倚,遵循客觀、公正、真實、全面的工作準則。其次要讓人民群眾、讓各黨各派都可以利用媒體充分自由地表達各自的意見,而充分表達意見的前提是給予人民有關各項事物的充分的信息。
受眾:提升媒介素養,破除回聲室效應。在網絡傳播中,回聲室效應被放大,因為部分商業網站會用智能算法來推薦新聞。首先根據用戶的歷史點擊記錄推薦相似度最高的新聞。第二種是找到與用戶興趣相似的用戶,然后把其他用戶關注的內容推薦給這個用戶。第三種是是熱門新聞的推薦。根據算法來推薦新聞的弊端就是使受眾一直處于同一類型的觀點中,使受眾束縛于某一種信息仿佛置身于蠶繭中一般,形成所謂的信息繭房。受眾作為網絡信息的接受者,要想破除回聲室效應和信息繭房,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不僅包括對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選擇有價值的信息,還包括對信息內容的質疑能力和批判能力,包括對各種信源的動機、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對媒介信息生產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分析能力。要明辨流言和真相,在信息面前有自己的思考,不盲從。
政府:完善網絡監督機制,加強技術監控。我國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環境應該在網絡監管方面做重要的努力,我國目前有關網絡的主體法律是《中國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首先,要完善網絡監督機制,國家有關立法部門就要完善有關網絡監督方面的法律,要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完善網絡監督必須要做到實名制。在各大APP、論壇注冊時必須要經過實名認證。而在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各種入網手續時,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明確用戶的真實身份,在確定身份后才可提供相關服務,否則不可。當然僅僅通過這些是不夠的,也需要適當的技術監控,比如通過技術設置一些敏感詞匯的監測,在這一方面我國有做出相應的監控,但是不夠徹底。當網民把一些敏感的詞匯簡化成拼音或者是將言論的發表轉換為圖片的形式,就會監測不到。另外在刪帖和查封之前,相當多的信息已經傳播出去。互聯網的封網手段大多數情況下只對不熟悉互聯網的人有用,對網絡高手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充分發揮科學的監測是網信部門目前需要攻克的難題,這將對完善網絡監督有巨大作用。
網絡傳播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與傳播體驗,因為網絡傳播與傳統的傳播有著不同的特性,這使得一些傳播學理論因為新的傳播環境與傳播方式而被否定,這其中包括“沉默的螺旋”。我們明白“沉默的螺旋”并沒有消失,只不過因為新的傳播介質,它的作用機制,表現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但對于克服“沉默的螺旋”的負面作用,需要政府、媒體和受眾承擔起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