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煒 董茜
社會新聞可以將很多毫不相干的事物與人物連接在一起,從而引發共鳴,成為社會熱點新聞,單從這一角度而言,社會新聞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發揮社會新聞的功能與作用極為關鍵。由此可見,社會新聞對大眾的工作、生活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新聞記者從事的工作可謂是意義重大。在新聞當中新聞記者作為整個新聞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應當肩負起社會新聞的主要責任。若將國家比喻成一艘大船,新聞記者就應當處于航海家的角色,觀察海面情況并且隨時向船長報告,隨時隨地凝望海上發生的一切事件,并且對事件展開及時報道、深度分析。因此,我國的社會新聞工作者應當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更好地為人們提供社會新聞服務,這需要新聞記者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不會做出因私廢公的行為。
具體而言,從責任角度分析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主要分為以下幾點:首先,報道事實意味著新聞記者不能為博取點擊量、增加社會輿論而捏造新聞、混淆視聽,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責,真實地反映社會現象,中間勢必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堅持職業信念、克服重重困難,將真相還給大眾。其次,新聞記者不僅需要真實地報道新聞事件,同樣在新聞報道環節也需要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傳授相關科學知識,從而發揮社會新聞的育人功能,科學引導大眾正確看待社會現象。最后,向大眾呈現生活當中的美好事件,對社會當中的美好事件報道也可以弘揚正能量。例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事件都可以作為新聞主題,使大眾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極為寬泛的范疇,包括的內容極為豐富、極為廣泛,涉及到各個社會階層以及社會各個層面?,F如今,除了政治性新聞外,還有很多新聞值得深度探索,這些新聞圍繞著大眾的日常生活,例如人口問題以及環境安全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新聞記者積極參予。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是需要對社會展開科學控制,與警察等強制性功能有所不同,新聞記者并非采用強制性手段來展開管控,而是在精神層面、思想層面對大眾的思想狀況展開科學教育,用思想與精神引領行為,因此作為新聞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在工作期間傳播正能量。單從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角度分析,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都是由新聞行業的特征所決定的,因此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榮譽感。
具體而言,新聞記者的工作方式極為自由,具備一定的社會活動家性質,這一職業特征,決定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可以時刻律人律己、遵守社會秩序,這也是對新聞記者這項職業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新聞記者社會責任,可以將社會記者看作一種社會管控手段,為保證新聞記者的作用與優勢可以得到有效發揮,需要新聞行業結合新聞記者社會功能發揮的現實困境展開分析,并且結合現實困境針對性地給出調整策略與優化策略。
可以說,虛假新聞之所以長時間充斥在大眾的視野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新聞行業競爭激烈,虛假新聞可以帶來更多的關注與點擊量,這樣變相滿足了記者的收益,尤其是在目前新聞媒體逐漸轉向商業化這一背景之下,很多新聞記者為了更好地迎合大眾口味與需求,過度捏造虛假新聞、報道虛假新聞,虛假新聞案例屢禁不止,新聞媒體與新聞記者為了提升實際收益與關注度,不惜將個人名譽與媒體公信力拿來做交換,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明智的,直接導致新聞媒體行業的公信力顯著下滑,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逐漸被弱化是目前我國新聞行業的主要問題之一。
除了虛假新聞之外,部分新聞記者由于求實意識缺失、追求新聞效果而出現過度擴大事實真相也是目前新聞行業存在的問題,部分新聞記者缺少職業操守,在聽到部分小道消息時不加考證便將其編寫為正式的新聞,整個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調查以及實地核實,導致新聞報道嚴重缺乏真實性;更有部分從業者過度夸大事實真相、扭曲新聞報道的本來面目。部分媒體記者在面對新聞信息時不經實地查證,自行加工新聞信息,經過加工的新聞早已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此類新聞的公布,為新聞當事人及其家屬都帶來一定的困擾。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一現象,主要還是由于新聞記者的求實意識嚴重缺失,新聞信息的審核標準不夠嚴格,運用錯誤的手段對新聞過度夸大造成的。
由于近些年媒體行業與新聞行業的高速發展,專業人員也呈現出明顯不足,為保證工作可以順利開展,很多新聞媒體平臺選擇降低入職門檻與人員審核標準,這一做法雖然解決了人員缺失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此行業,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降低人員審核標準帶來的隱患就是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與職業操守嚴重不足,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新聞記者,這部分新聞記者由于沒有受過正式訓練與專業培訓,專業素養與新聞常識嚴重不足。對于新聞報道的嚴謹性、科學性以及精準性沒有足夠的重視,不去審核那些可以賺足人眼球“新聞”是否屬實,導致很多虛假新聞屢屢進入到大眾視野當中,長此以往,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隨著下降。因此,新聞記者的專業程度不足也是目前新聞行業的主要問題之一。
新聞記者應當做到如實報道社會新聞,真實反映社會現象,從而更好地為大眾提供新聞服務,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及時性。同時,在新聞報道環節要結合自身觀點,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通過新聞報道使大眾可以及時掌握社會發展信息,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功能,向人民群眾詮釋新生事物,這也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者必備的社會責任。
為解決新聞記者過于追求新聞的關注度,而忽略了新聞真實性這一問題,應該從提升新聞記者保障制度工作做起。提升記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薪資待遇,這樣可以讓新聞記者不過度追求新聞利益,在開展工作時可以本著以事實為基礎這一原則,不被個人利益所驅動,若是新聞記者可以做到不被新聞收益所誘惑,追求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遵守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承擔其新聞記者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那么,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虛假新聞數量一定會被降到歷史最低點。這樣不僅新聞記者與新聞媒體的收益與效益可以得到保證,大眾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具真實性,有效避免了新聞報道中的負面信息、虛假信息的侵擾。
新聞記者既是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導向的重要工作者,同時也是時代進步的重要記錄者。之所以目前部分新聞記者的求實意識低下,主要還是由于相關人員的思想教育工作沒有做到位,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新聞記者沒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沒有認清自身承擔著這份社會責任與使命。在開展工作時沒有做到實事求是,過于追求新聞內容如何吸引眼球,而忽略了真實的新聞報道才可以使群眾真實了解到當下的真實社會現象。事實上,新聞行業就是為了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而存在的,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具備正義感、新聞專業技能以及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堅持客觀、公平這一基本原則,堅持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與報道理念,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以及全面性。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思想教育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通過人文教育、職業操守宣導等手段,讓新聞記者意識到自身工作的神圣感與使命感,明確自身行業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通過負面案例導入,向全體受教人員轉述以往由于虛假新聞、負面信息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讓更多新聞記者引以為戒,逐漸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觀念。
新聞記者工作是一項光榮而神圣的職業,為了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記者應該是一群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與職業操守、客觀公正、大公無私,并且具備職業道德與職業思想的優秀人才。為此,新聞媒體需要適當提升新聞記者審核標準,嚴格審核新聞工作人員的素質與學歷。并且對即將上崗的新聞記者進行技能考核,從而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
首先,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考核標準,而做好行業監管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相較而言,思政教育工作講求思想引導,對新聞記者的精神與思想展開科學教育;而行業監管工作則利用強制性管理手段來對新聞記者的行為展開有效監管。通過構建完善的行業監管制度,實施各項監管措施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而開展完善的行業監管工作,是確保新聞行業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新聞行業應當把握好行業監管尺寸,對各種負面新聞報道展開科學監管,探索原因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達到良好的行業監管效果。例如,2010年發生在海南省的有毒豇豆事件,國內各大媒體相繼展開了跟蹤報道,并且在媒體的監管下,海南省政府也迅速做出回應,并且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精準調查,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同時也針對各個媒體的報道行為展開科學管控,并且對部分不實報道展開了有效監管與追責,這也使得行業監管工作在新聞行業整合環節的價值得到了有效凸顯,同時也對部分不良記者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與穩定效果。在這樣的輿論監管制度下,新聞記者的報道行為也得到了有效管控與制約,形成了更加良好的職業發展態度。
新聞報道的工作意義在于播報大眾的真實面貌,反映社會現象,而新聞記者的責任在于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嚴謹性以及科學性,為此,新聞記者需要具備以下幾點職業素質:新聞記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有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與政治立場,將科學、精準作為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還需要深度融入大眾生活之中,關注人民的衣食住行,反映百姓真實生活,積極幫助國家解決民生問題。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包含了尊重、奉獻以及同情等要素,堅守職業良知與職業道德,不做有償報道、虛假宣傳、敲詐新聞等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守住職業底線才可以做到不辜負社會、不辜負群眾給予的厚望。
新聞記者需要做到不畏強權、敢闖敢拼,不僅在面對誘惑時學會抵擋,還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以真實的新聞報道反映群眾的真實生活與社會現象,用心去感悟生活。
敏銳的洞察力是新聞記者必要的素質之一,仔細分析社會現象與民生動態,再聽聽來自大眾的真實心聲,需要新聞記者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新聞記者只有沉下心來才可以在新聞領域越走越遠,刻苦地進行業務知識學習,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同時擴展新聞知識面,成為“一專多能”的新聞行業專家。
新聞記者不應該局限于傳統新聞傳播渠道,要合理運用現代化網絡技術與新媒體平臺,在第一時間將完整的新聞事件通過文字傳輸、圖像傳輸以及視頻傳輸等多種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效率高、傳播途徑廣的優勢。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媒體行業的急先鋒,為社會做出貢獻是不言而喻的。為解決目前新聞行業的問題,可以通過提升新聞記者薪資待遇、加強新聞記者思想教育、提升新聞記者審核標準,防止濫竽充數等方式開展工作,使新聞記者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為新聞行業發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