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耀華 馬興旭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主播、主持人、記者應運而生。播報新聞、撰寫稿件、策劃節目……過去這些工作的完成離不開人,現在人工智能便可勝任,且及時、準確、高效,這為播音主持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人工智能在未來能否完全取代真人,播音員主持人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科技賦能的智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職業工作者將怎樣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如何實現彭蘭教授在《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中提到的未來媒體“人機共生”的特征,是人們需要探討的話題。
2016年至今,“智能+播音主持”經歷了爆炸式發展。新聞節目方面,2018年11月7日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主播“新小浩”上崗,只需要輸入文本便能生成實時音視頻流,語音和唇形保持同步。2019年2月19日,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面世,“她”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聲情并茂地播報新聞;同一天,“新小浩”也全面升級,不僅可以站起來播新聞,而且表情多元、手勢豐富,相比之前更加自然。現場采訪報道方面,2019年,央視聯合百度開發了記者“小白”和“小度”參與現場報道。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人民網推出了人工智能主播“小晴”,就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解讀。綜藝節目方面,2017年,張紹剛和微軟第五代人工智能主持人“小冰”搭檔主持《我是未來》。2019年央視網絡春晚中,人工智能主持人“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和“龍小洋”齊亮相,給全國觀眾送上了新春祝福。配音節目方面,2018年,紀錄片《創新中國》利用人工智能模擬完成配音,讓去世多年的“配音大師”李易老師的聲音驚艷“重現”。
可以說,當下人工智能主持人已不斷迭代、全面升級,且應用空間日益廣泛,從形象到聲音、從思維到表達均已日趨完善。
情到深處的情緒表達。情感是播音創作的動力源泉,一個優秀的播音創作者應該使自己的感情處于一種積極的運動狀態,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同喜共憂、同笑共哭,才能深深打動聽眾。人工智能主持人盡管有著與人相似的外表,說著標準的普通話,有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甚至會有復雜的情感和敏捷的思維,卻缺乏了情到深處的情緒表達,更無法做到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在《朗讀者·一平方米》節目中,朗讀者程俊玲為已經去世的老伴朗讀《給老伴的一封信》后,董卿深受感動與程奶奶相擁而泣,眼里噙滿熱淚,并設身處地為程奶奶著想。她飽含深情地說:“人到了一定歲數得找一件自己喜歡干的事,除了看足球還可以看看書,別想得太多了,(夫妻)總要有一個人留下來面對最后的那段時間,但是一定要讓自己健健康康的,這樣兒女們才會放心。祝奶奶幸福!”這幾句話溫暖、貼心,為程奶奶帶去心靈的慰藉,同時也直擊人們內心深處,不由得讓人們思考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幸福的源泉。如此這般情到深處的情緒表達,是董卿生活的感悟與智慧的積淀,這種表達是那樣地恰到好處、真實自然,毫不刻板與矯揉造作。這是人工智能主持人不可能做到的。
游刃有余的控場能力。主持人作為主持傳播的主體是節目的主人,需要發揮出主人應有的駕馭和控制傳播局面的作用,以避免“有客無主”或“反客為主”的現象發生。人工智能主持人歸根結底是人的產物,即使有某些所謂的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也是根據生活中的情景提前設置好的,一旦超出范圍人工智能主持人便不可能與受眾來進行即時互動,更不用說能做到游刃有余地控場了。
能夠根據不同的傳播情境進行信息整合、采訪提問、現場應變、人際互動、駕馭控制是一名主持人的基本素質,游刃有余的控場能力更能考驗其業務能力是否成熟。筆者認為,控場不僅僅是對節目進程的把控,更是對節目整體節奏的把控,對未知情況的預判,對臨時突發狀況做出合理、準確又不失分寸的處理。
主持人孟非在大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中以其沉穩、理性的風格,被人們稱贊為“節目不可復制的元素”“節目價值觀引領的舵手”。節目中,主持人孟非說的話既有道理又不失分寸,掌握著“議程設置”的權力,把主持人“意見領袖”的作用發揮得十分出色。可以說,孟非把主持人這一角色定位在以主持人為中心的娛樂節目中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其控場能力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游刃有余、運用自如的境界。
立場堅定的評論播音。關于評論播音,張頌在《中國播音學》中總結為“一個基礎,兩個前提”。“一個基礎”即平時自覺地注意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改造,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就為保證評論播音的質量使評論充分發揮作用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前提一是要有黨的喉舌的堅定立場和敏銳的政治眼光,心里總是要裝著人民群眾,眼睛總是要注視祖國的前途;前提二是要培養從政策和理論的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不能只看到表面現象,而是要從政治的高度冷靜地去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一個基礎,兩個前提”,才能保證評論播音的質量并充分發揮其作用,進而才能達到“黨的喉舌”的層次。
人工智能主播是機器,無法像真正的新聞主播那樣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也談不上形成自己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更不可能做出一定的價值判斷。
2019年5月13日,康輝播報的一則《國際銳評》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得到業界和廣大網民的一致好評。一段堪稱教科書式的評論播音,高瞻遠矚,立場堅定,既表明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態度,又充分展現了大國的擔當與風范,“黨的喉舌”的光榮使命被康輝詮釋得淋漓盡致。如此駕輕就熟的評論播音,不僅歸功于康輝扎實的播音基本功,更是他在豐富閱歷中淬煉的結果。
彭蘭教授預測,未來人與機器的關系會向三種模式發展:機器輔助、人機協同、人機合一,這三種模式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到人工智能成熟時期,三種關系模式會并行存在。顯然,未來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將會在人工智能的影響和推動下發生改變,播音主持職業工作者與人工智能的合作共贏、共同進步將成為一種主流趨勢。
各司其職,優勢互補。相對于播音主持職業工作者,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準確性高,工作效率有保障,未來人們可以將人工智能的絕對優勢發揮到最大化。例如遇到需要長時間直播、實時更新最新動態的重大新聞時,大量記者要趕到新聞現場做出鏡報道,第一時間撰寫新聞稿,再加上審稿、出稿等工序,對記者的專業要求、體力精力都是重大的考驗。這種情況下便是人工智能“大顯身手”的絕佳時期。在一些災難性新聞現場,如臺風、地震、火災等,為了讓新聞素材足夠充分、足夠真實、足夠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人們常常看到記者不顧個人安危身處第一現場,受傷在所難免。這時候人工智能便可以獨挑大梁,沖在第一線。在未來傳媒行業工作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會代替人類去不能去的地方,做人類受限的工作,與人類互補,協同開展工作。
把握已知,挖掘未知。現階段,機器寫作雖效率高、產出快,但寫出的內容程式化痕跡明顯,缺乏個性、質感與創造力。在未來,機器的作用不僅僅是自動獲得數據并進行填充,還將體現在:引導新聞線索的發現、驅動新聞深度或廣度的延伸、提煉與揭示新聞內在規律,甚至可以借助機器分析對內容的傳播效果進行預判,從而決定寫作角度與風格。這樣,媒體工作者便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把握已知的新聞線索和脈絡,挖掘未知的新聞發展走向與趨勢,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同時,提升工作效率,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切實為人民做好服務。
博采眾長,相輔相成。播音主持職業工作者僅僅掌握好專業基本功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跨學科研究的思維與能力,博采眾長,廣泛學習如文學、敘事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雜家”,并結合人工智能無法復制的個性化、交流感、親和力、情緒、認知、感悟、靈感等,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合作共贏,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
智媒時代不應該是一個機器統治人的時代,相反,機器的力量應在于更好地連接人與人,更好地匯聚人的智慧,并以機器的智慧拓展人的能力。人們要客觀看待人工智能為媒體行業帶來的危機,正視自身不足,提升綜合素質,調整思維模式,拓展知識面,并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獨特優勢,化危為機,在未來努力實現“人機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