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近幾年來,我國綜藝節目形式豐富多樣,先后經歷了問答類、游戲類以及相親類節目創新樣式,隨著廣電總局對于綜藝節目的管控和相關政策的提出,《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多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崛起。從這些節目可以看出,想要做好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必須創新節目形式,豐富其內涵,立足本土,形成原創節目。2021年初,《典籍里的中國》播出后,收獲豆瓣9.4分好評,那么,這檔僅播出幾期節目,為何如此火爆?本文將從以下幾點探析。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以往的電視節目因為傳播渠道狹窄,對于綜藝節目的宣傳以及節目效果都有影響。縱觀最近幾年各類型的綜藝節目,傳播主體都在不斷變化,從節目主持人到特邀嘉賓亦或是觀眾,都開始充當傳播主體,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典籍里的中國》邀請知名導演擔任影視指導,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全面提升節文化層次,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另有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在每期節目的討論解讀,也讓觀眾對典籍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實力派明星嘉賓坐鎮,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細致刻畫,結合當下舞臺技術,打破時空隔閡,讓觀眾真切感受到典籍背后的故事。除了傳播主體自身帶有流量和關注度以外,《典籍里的中國》節目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關注度,作為央視出品那必然是大制作,更有資深節目主持人撒貝寧,不再擔任節目主持人而是有了新的身份“當代讀書人”,穿梭千年和老一輩“護書人”開啟了一段跨越古今的對話。
在媒體融合發展下,除了節目本身的傳播主體外,節目也開始針對新媒體平臺發力,衍生出一系列的綜藝、短視頻內容,形成有效傳播。在節目的前期宣傳中,央視新聞微博公眾號提前發布了預告《撒貝寧和秦朝博士共讀尚書》以及在《求是》中發布《我們為什么要策劃〈典籍里的中國〉》,在節目還未正式開播前,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受眾,再加上后期節目品質和自身吸引力,也會讓觀眾自發去為節目做宣稱,增加節目話題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遵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作為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的文化根基深厚,內涵豐富。縱觀以前的電視綜藝節目,“崇洋媚外”的節目形式似乎已經讓觀眾厭倦,而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時大家興致勃勃。再加之如今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一檔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播出,如《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黨中央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一系列的舉措上,使得中國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掀起了又一陣“讀史熱”。
在網絡大發展的今天,大家似乎已經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懈怠,仿佛它只是沉睡在博物館或的“老古董”。古代人讀書“頭懸梁、錐刺股”,使用繁體字、文言文,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歷史的厚重往往叫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因此,閱讀古籍、研究古籍只是成為了一些作家、歷史學家的“專利”,對于古籍傳播更是小范圍,受眾也非常受局限。
而今年年初《典籍里的中國》一播出就受到了觀眾的喜愛,一時間榮登各大熱搜頭條,現如今僅播出三期,豆瓣評分9.4分,毫無疑問,《典籍里的中國》又為現象級節目添磚加瓦。《典籍里的中國》是央視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上的又一次全新嘗試,古籍中也不全然是冰冷的文字,其背后的故事才是令人深思的。歷史始終告訴人們,要堅持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思想,想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立足本土,扎根歷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典籍里的中國》創作座談會上指出,典籍是中華文化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是永遠給中華兒女以精神滋養提醒人們不斷進行精神反芻的范本。作為黨的意識形態重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責無旁貸,將繼續努力創新持續推出精品。
之前我國的綜藝節目陷入“韓流”中,以至于多次發生某某臺抄襲韓國綜藝節目引發觀眾吐槽的現象。2017年1月,中共中央要求“進一步強化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公益屬性和文化屬性”,當下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因為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較之以往的電視綜藝節目有了明顯的“原創性”和“自發性”。《典籍里的中國》在繼《故事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后,節目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當然,作為央視主打的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承襲了央視一貫的大制作,舞臺華麗,精良制作。《典籍里的中國》在形式上通過時空對話,以“百家講壇+戲劇+舞臺影視”的表現手法,設立了“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兩大舞臺多維度拍攝,通過實力派演員演繹和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古今的對話,更是將戲劇和舞臺做到了很好的結合,將古籍背后的歷史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
據統計,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平均國民閱讀量卻不到5本,而當下的年輕人對于閱讀古籍感興趣的少之甚少,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活力始終無法得到好的傳播。而央視制作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國》正是看到了國民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薄弱,從典籍IP入手細節處著眼,挖掘典籍背后的歷史故事,形成文化傳播。典籍一直塵封在博物館里只有歷史價值,《典籍里的中國》將古籍背后的故事演繹出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故事,吸收中國精神,領略中國風采。
《典籍里的中國》從經典書籍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讀本,如《尚書》《天工開物》《詩經》《楚辭》,再從這些典籍中挑選出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的故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節目第一期選擇了“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講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為代表的“護書人”為保經典得以傳承,守護《尚書》的故事。“伏生”的扮演者倪大紅憑借高超演技更是將歷史再一次重現,讓觀眾仿佛置身其境,見證“護書人”“讀書人”穿越歷史的對話。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求是》中指出《典籍里的中國》,就是典籍的傳播者、轉化人,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探賾索隱、披沙揀金,通過電視獨具優勢的語境轉化,讓更多的人愛上典籍。節目當晚播出后,微博話題關注度迅速飆升,也反映了在當下這個社會能沉下心來讀書的人不多見了,通過影視化呈現增加了視覺沖擊力,讓更多的人愛上典籍,去了解中共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環。而典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莖猶如中華文明之根,需要人們去用心品讀領略其中的韻味,也正如英國漢學家彭馬田曾經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這檔節目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觀看,去體味這道“文化大餐”。
過去,國內綜藝節目盲目引進國外節目內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于本國原創節目的打壓。對于國內外意識形態、社會環境不同,綜藝節目的創作者也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如今,文化類綜藝節目注重依托于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意識形態的傳播,是引導國內綜藝節目新的創新思路和節目形式的有效途徑,這或許是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今能夠獲得好口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