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呈 杜洋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河南衛視春晚播出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驚艷全網,節目視頻在微博上被“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轉發、點贊,上線兩天播放量就超千萬,網民廣泛好評。
《唐宮夜宴》的出圈,既是舞蹈藝術的精致再現,又是影視藝術的綜合表現。《唐宮夜宴》中“柳眉花鈿櫻桃嘴”的唐宮小姐姐身著“唐三彩紗衣”的典型唐風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舞蹈藝術精致再現,匠心編排驚艷出圈。《唐宮夜宴》本質是舞蹈藝術的精致再現。作為傳統的藝術門類,舞蹈一直是現代藝術體系中典型的摹仿與再現的代表。從舞蹈編排上看,5分鐘展示了唐朝女樂師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最終演奏的全過程。從服裝化妝上看,精美的服裝、唐風的化妝、國風的舞美,多種元素豐富了古典舞的呈現;從細節上看,為了展現唐朝女樂師們豐腴的形象,舞蹈演員在服飾中塞著海綿,嘴里含著棉花,妝容上也是扮上了兩道月牙形眼角,細節考究。這種創作上的匠心為人們稱贊。
影視藝術綜合呈現,視覺效果不斷升級。《唐宮夜宴》核心是影視藝術的綜合呈現。影視藝術的美學特性具有逼真性與假定性,逼真性是通過科學技術的再現記錄現實影像并展示,而假定性則是一種逼真于現實生活的人造現實感。傳統電視藝術作品的表現意義在于藝術作品的假定性和符號性。春晚作為中國電視文藝作品的代表,其文化符號和儀式內涵影響深遠,春晚中舞蹈節目形式多樣、數量眾多。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春晚舞蹈節目數量更是創歷屆之最,但隨著人們對于春晚的審美疲勞,今年眾多節目反響平平,讓《唐宮夜宴》從地方賽道脫穎而出。
《唐宮夜宴》新穎的藝術構思、強烈的視覺沖擊,綜合呈現了文化之美。節目既有傳統舞蹈的線性表達,又有影視藝術的時空創新。在場景構建方面,節目舞臺布景給人以朦朧感,傳統舞蹈在舞臺布置上略顯簡單,但影視藝術中視聽語言豐富。作品整體采取起承轉合的線性表達,通過全景、遠景鏡頭讓人們看到宏大的唐朝宮廷樂舞盛宴,通過景深鏡頭拓展表達空間,給人一種真實再現,加上虛擬的舞臺處理及靈活的場面調度,增強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力。節目通過特寫、蒙太奇等技巧,動靜結合的鏡頭運動,增加了浸入式的體驗,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場博物館奇妙夜。
“文化+舞蹈”創新內容,構建新媒體表達。文化立魂,創意出奇。《唐宮夜宴》火熱出圈,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舞蹈”的創新表達。5分多鐘的節目,高度還原的服飾和妝容,國家寶藏和藝術作品的融入,生動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作品中展示了名畫《簪花仕女圖》、精致玲瓏的“唐三彩”、青銅器“婦好鸮尊”“蓮鶴方壺”以及“賈湖骨笛”等國寶,營造出一種多時空文化體驗。舞蹈演員與文物“對話”,讓觀眾穿越時空。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承是其“出圈”的根本原因。
“科技+節目”升級形式,技術賦能豐富表達。近些年來,VR、AR、AI、5G、全息投影等各種科技的運用,讓藝術表達形式不斷豐富升級。在《唐宮夜宴》中,“科技+節目”升級形式,“黑科技”運用豐富了表達。
首先,拍攝技術升級,豐富視聽表達。除了傳統的記錄式拍攝,《唐宮夜宴》考慮到了后期的豐富性,拍攝過程也是傳統與現代技術的巧妙結合。根據河南衛視春晚導演陳雷介紹,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整個作品分別在兩個場景中錄制兩次。傳統在于節目舞臺上的錄制,為現場錄制、觀看做準備;現代在于為后期影視制作與新媒體傳播留足空間,節目正式錄制之前就已提前錄制一版,讓舞蹈演員置身藍色背景,為后期“摳像”處理做準備。
其次,包裝藝術升級,豐富視聽表達。眾多技術的運用,讓原本簡單的線性敘事變得豐富。現代技術重組升級后的舞蹈作品,其時空觀呈現出顛覆性的改變,表達也更加趣味和多元。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增強真實感,它是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畫面,所見皆是“幻像”。《唐宮夜宴》中虛擬的“唐宮”場景,沉浸式的體驗與交互式的感受,給人們視聽上帶來零距離體驗。“5G+AR”技術,增強神秘感。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技術。《唐宮夜宴》中以現實舞臺為主體,通過數字內容疊加營造視覺效果,增強神秘感,節目中的《仕女圖》、宮殿、國寶等虛擬場景和現實的舞蹈演員們一起營造出一種盛唐之美。
“線上+線下”全媒助力,多平臺多渠道傳播。一、優質內容,傳播給力。《唐宮夜宴》根植傳統文化本身,用優質的內容打動觀眾。河南電視臺資料顯示,截至3月1日,《唐宮夜宴》共計斬獲5次微博熱搜、20.4億播放量。相關節目除了在河南衛視等傳統媒體播放外,也在騰訊視頻、新浪微博、B站等眾多新媒體平臺上線播放,尤其是B站上的“河南春晚”和“河南共青團”官方更是因此獲得不少流量。
二、線上線下,全媒助力。在《唐宮夜宴》播放初期節目影響力平平,但在“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的微博點贊轉發后,話題討論熱度不斷上升,掀起全民討論。“現象級”的線上傳播,助推了線下的各種活動。《唐宮夜宴》的唐宮小姐姐從影視作品中來到現實,接連打卡鄭州各大地標。從鄭州東站到河南博物院,從鄭州大劇院到奧體中心,從炎黃二帝塑像到“大玉米”(鄭州千璽廣場)……唐宮小姐姐還亮相《天天向上》等綜藝節目奉上國風盛宴。豐富多彩的線下形式拓展了藝術作品的表現,擴大了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新媒體助力、全媒體共同發力造就了全民點贊的《唐宮夜宴》。
注重IP設計與打造。借鑒河南春晚《唐宮夜宴》的成功經驗,河南衛視趁熱打鐵,推出了全國首次博物院實拍綜藝晚會《元宵奇妙夜》,再次引發討論與關注。《博物館奇妙夜》原是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奇幻喜劇片,河南衛視將“影視與文化”二者元素有機結合起來,開啟了實景穿梭的“博物館奇妙之旅”。節目運用“傳統文化+現代科技”,讓“唐宮小姐姐們”串場“主持”,從河南博物院到隋唐洛陽城再到開封清明上河園。除了優質內容之外,藝術創作的IP打造與傳播,也需要明星流量的加持。此次《元宵奇妙夜》,國寶、文物、戲曲、說唱等元素豐盛,既有年輕人喜歡的霍尊、GAI、汪蘇瀧助力,也有馬蘭、范靜、楊曉青、王鳳琴四位老藝術家演繹戲曲《五世請纓》。新老藝術家、傳統與流行文化共同助力,讓厚重的歷史與時尚的綜藝結合,藝術作品創作更多元,表達更有趣。河南衛視也告別了傳統的“土氣”,迎來了文化的“潮氣”。
注重創作的文化內核。河南這幾年一直注重文化產業發展。從2017年河南博物院帶著“賈湖骨笛”“婦好鸮尊”“云紋銅禁”三大鎮院之寶亮相《國家寶藏》,到2020年火熱的“考古盲盒”,再到今年《唐宮夜宴》帶火“到河南博物院打卡”。甚至近期社會各方機構爭相對“唐宮夜宴”“唐宮小姐姐”商標進行搶注,這其中包括河南省博物院、鄭州歌舞劇院、河南廣播電視臺等。可見藝術作品的后期品牌發展空間巨大。文化熱的同時一定要注重文化IP的持久發展,切勿因為當下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發展。之前風靡一時的大唐“不倒翁”小姐姐就是“前車之鑒”。傳統與創新的融合點燃了年輕人對于歷史文化的熱情,在這種多元文化之下,藝術創作要注重文化內核用創新“破圈”。只有這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展現文化魅力。
注重新媒體的運用與表達。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藝術創作的再現與表現,注重其結合運用,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與文化“說話”。運用新媒體進行藝術創作,除強調數字化、虛擬現實、虛擬互動等表現形式,不斷豐富藝術作品的多元呈現外,還要運用好新媒體進行傳播,擴大藝術作品的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