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剛
刻瓷藝術有著比較深遠的歷史起源,與中國的制瓷業和書畫藝術息息相關。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朝時期就有“剝鑿瓷釉”的說法,但是此時期的制瓷工藝依然處在比較原始的階段。后來隨著制瓷水平的不斷提高,到宋朝時,不僅已經有“瓷刻”的記載,而且已在定窯瓷器中出現了鐫刻花紋并燒制的藝術現象。直到清朝時期,隨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臻于極盛,政府也大力支持制瓷業的發展,可以說刻瓷藝術開始真正成為一種得以發揚光大的藝術,走入民間和市井,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清朝的衰落和后來頻繁的政權更替、社會動蕩,使得陶瓷行業墜入低谷,刻瓷藝術也隨之一度式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刻瓷藝術重獲新生。20世紀70年代,刻瓷藝術在山東多地得到傳承與改進,尤以山東淄博地區為個中翹楚,有了“世界刻瓷在中國,中國刻瓷在淄博”的說法。
刻瓷藝術的主要工具是刻刀。作為在瓷器上施展的藝術,需要以高強度的工具在瓷器表面刻畫細密的圖案,因此對刻刀的工藝要求也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要想表現出不同的藝術技法和多重的藝術效果,則需選擇不同材質的刀具。
常用的刀具按照材質來分類,大致可分為鉆石刻刀和合金鑿刀。鉆石刻刀體形似筆,于筆尖嵌一顆鉆石,鉆石的高強度使其能在光滑的瓷面上刻畫極其細微的線條,其筆尖刻畫的線條也十分細膩流暢,因此,在刻瓷藝術中,鉆石刻刀常常用來刻畫比較精細的部分,比如人物面容、肢體細節、花紋裝飾等。
合金鑿刀分為刀頭與刀柄兩部分,刀頭為鎢鈷合金。鎢鈷合金是碳化鎢和金屬鈷合成的高硬度合金,具有高抗彎強度、高抗壓強度和極強的韌性。刀柄則由一般的鋼筋構成,與刀頭相焊接。焊接之后,刀頭可按照不同的使用需求,在高速碳化砂輪上磨成不同的刀型。
刀型主要有平刀、斜刀、尖刀、劃刀。
同繪畫一樣,點、線、面也是刻瓷藝術的基本藝術元素,集點成線、集線成面。平刀的刀刃與刀柄成90°,落刀劃出的為線,多線組合成為面,因此常常用來刻畫大塊面。同時平刀也分寬窄,所以可以用來操作繪制大小不同的畫面,用途十分廣泛。斜刀,顧名思義,刀頭是由一個斜角組成。因其角度尖銳,所以可以用來繪制精細的點和線,比如人物的面部細節、鳥獸的眼睛等。
尖刀的刀頭則呈現為一個錐形,因此是用來鑿刻點狀的。按照擊打力度的不同,可以控制其鑿刻出深淺不一、面積大小不同的點。常常用于肖像的鑿刻和不同畫面的明暗、遠近層次之間的點染和過渡。
劃刀與尖刀類似,多用于細部的修正與線條的加粗。
錘是作為與鑿刀成套的工具存在的。其材質主要為不銹鋼或者其他硬度比較高的金屬,質地輕盈,便于握持,可分為輕錘和重錘兩種。錘主要用于施力,因此對刻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刻瓷時,一手持刀,另一手則持錘敲擊,在瓷面的原稿上用錘一點一點敲擊出點,構結成線,在此基礎上方能繪制成塊的畫面和完整的圖畫。下錘的力度應十分講究,否則將有毀壞瓷面的危險。
除此之外,隨著現代制造業的不斷進步,刻瓷工具也與時俱進,產生了諸如電動摩筆、電動鑿刀之類的新型刻瓷工具,與藝術家的手工技藝相結合,相得益彰,大大助力了刻瓷技藝藝術效果的表現。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受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傾向和不同的藝術風格的影響,刻瓷藝術的技法也是分門別類,總體上比較復雜。但是從繪畫基本原理的角度出發,依據點、線、面的構成,則仍可將其分為三類,即點刻法、線刻法和面刻法。
點刻法是以鑿刀中的尖刀先于瓷面刻點,然后集點成線或集點成面。通過鑿點的深淺、疏密、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表現出所刻物體的整體明暗分布和造型態勢。
線刻法按照所用道具的不同,可細分為三種。首先是尖刀刻線法,刻瓷者使用尖刀刻點,然后通過點的排列構成線,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落刀富于變化,虛實結合,錯落有致,刀力遒勁,富有金石韻味。其次為平刀刻線法,平刀本是垂直焊接的刀頭,但是通過握持角度的變化,可以使其斜置于瓷面之上,以尖銳的角度與瓷面接觸,然后刻出點。此種刀法的運用,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握持平刀角度的不同,而刻出寬窄不一的線,從而使刻出的畫面擁有較強的對比性和節奏感,避免了死板、僵硬的線條構造。當然,因為斜刀的刀頭也是擁有角度的,也符合傾斜刻線的原理,所以此種刀法也可使用斜刀來施展。最后是鉆石刻刀刻線法。此種刻法與前兩種刻法迥異,其使用鉆石刻刀均勻刻線,所參照的技法類似于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其目的就是單純地進行線條勾勒,不另加渲染,只求用寫實的筆法描繪出事物的本形,因此所刻出的線條是粗細相同、一氣呵成的。
面刻法是用刻刀鑿出較大的面,屬于一種整體性刻法,其手法與線刻法類似,以刻刀的不斷移動形成一條條緊密排列的線,常用來表現大面積的渲染和對意境要求較高的圖案。值得一提的是,運用刻刀的手法在面刻中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刀柄或手腕的轉動角度決定了刻刀落下時可以刻出多種不同的線條組合,例如放射狀、扇狀、羽鱗狀等。結合刀的捻轉,面刻也可與線刻相互轉化,實現由面轉線和由線轉面。除了利用刻刀之外,面刻也可使用碳化硅磨棒和碳化硅磨石,直接抹去瓷面上的釉面,形成一個粗糙的表面,以此來表現較為粗獷和模糊的圖案,表現出一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刻瓷的實際操作中,需要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刀法。因為一幅畫面的完成需要多種刀法的組合搭配,需要多種技藝的充分發揮,才能表達出多層級的藝術效果。刀跡可以表現出物體的質感,刀法可以表現出中國水墨書畫的筆底意趣和金石雕刻古樸雄渾的意味。刀法也講究一氣呵成,做到刀斷氣不斷,形意相連。
刻瓷藝術雖然秉承了書畫藝術的基本風格,但是以陶瓷作為原材料,具有自身獨有的刻畫工具,這一特點使其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毫無疑問,刻瓷藝術具有水墨畫的筆墨情趣,但是使它更為特別的則是其具有的金石韻味。
眾所周知,刻金、刻石作為藝術形式,也是用刀在金屬、石料上刻下圖案,刀刻在金石上,使其表面產生剝落和形變,由此將畫面雕刻而成,從而使作品具有古樸、蒼勁、渾厚的力量感??檀伤囆g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將金石換成了陶瓷。而陶瓷的表面質地堅硬,上敷釉層,所以刀刻處常常產生瓷崩現象。受瓷盤性質和刻畫力度不同的影響,瓷崩現象也是各有不同。只有熟悉瓷盤的特性,熟練掌握刻畫力度,才能讓瓷盤產生理想中的瓷崩現象。而刻瓷藝術的金石韻味,正是來自這一獨特的瓷崩現象。在斑駁不平的陶瓷表面,被刻去的部分呈現亞光效果,與光滑的瓷面形成鮮明對比。并且,倘若用手接觸,可以感受出瓷盤表面的凹凸不平,說明刻瓷作品是立體的藝術。這一特點無疑更為加深了刻瓷藝術的金石韻味。
綜上所述,刻瓷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法決定了其有著自身無可比擬的藝術價值。藝術價值是歷代刻瓷藝術家不斷創造發揚而來的。隨著陶瓷行業的不斷發展,刻瓷藝術也在不斷隨之發展。未來的刻瓷藝術自然也一定會迎來新的挑戰,實現新的發展。
作為工藝美術的一種,刻瓷藝術應當不斷改良自身的創作工具,并且堅持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一方面,刻瓷者應當將刻瓷技藝的傳統不斷加以研究和繼承,以保持刻瓷藝術所代表的民族和社會文化;另一方面,也應當不斷接受新的工業技術、新的社會審美文化的洗禮與改造,不斷對刻瓷藝術加以完善和改進。在藝術風格的表達上,藝術家更要努力探索個人風格,拓展刻瓷的藝術內涵與價值,創造出令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刻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