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林
作者單位:青島濱海學院
扇子起源于中國,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扇文化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和藝術形態建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存的考古資料中記載,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會晚于新石器時代,但是與扇子有關的圖像與實物發現較晚。一個新事物的發明和使用,往往源于人們的生活需要,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與事物更替,扇子在當今社會依然經久不衰,風光無限。
團扇是中國古典舞中的典型道具,它不僅能根據舞蹈作品的內涵以及舞蹈演員肢體運行的軌跡進行運用,還可以使舞蹈表演中的氛圍得到提升。團扇在舞蹈中的準確運用是塑造舞蹈人物角色的重要因素,也是表現舞蹈人物角色特點和生活環境的重要手段。
中國的扇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說起扇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納涼的功能,遠古時期的人類在烈日炎炎下,隨手摘取植物的葉子或者動物的羽毛,經過簡單的處理與加工后用來引風納涼,遮陽取蔭。但是由于距離比較久遠,所以扇子的這種歷史并沒有得到史書的記載。在滿足了人們的基本需要之后,人們開始追求扇子的完美,從用法到其形象。所以,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扇子由生活用具到祭祀用品,再到宮廷用具,甚至成為宮廷貴族爭相寵愛的飾品。扇子經歷了幾代變革,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品中的寶藏。團扇是從眾多扇子種類中脫穎而出的,它是我國古代一種素面白色的扇子,以扇柄為中軸,形如圓月,左右對稱,以竹木為架,但最初的團扇卻與這大不相同。
扇子最早的記載是舜帝時期的“五明扇”,其形狀如“闔”。這一扇子的出現就來源于日常生活,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獵取植物葉子或禽類羽毛,進行簡單加工,用來障日引風。所以那時的扇子又稱作“障扇”,是一種長柄扇,有的像廚刀,有的像圓月,扇柄用木料或者竹竿來做。后來為了美觀,或纏繞絲織物或進行繪彩來豐富扇面,由侍從手持,為出行的權貴們遮塵蔽日所用。在當時,扇子的使用已經有了等級區別。
史料記載,扇子最早出現在宮廷是作為禮儀性用品,作為古代帝王權貴的象征,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此中的扇子用來表示舜帝廣開求賢之門,就是他制作了五明扇,并且開辟了儀仗扇的先河,致使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扇子在宮廷之中成為權力與身份的象征。這種色彩絢麗的扇象征著帝王的高貴和權威,奠定了后來宮廷扇文化的基礎。
到了殷商時期,等級制度更加明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扇子成為等級高低的象征。古代有制度規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用扇制度明確。當時的扇子已經有了“符號化”的趨向,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壓制導致扇與其本體間存在的本真性的疏離。什么樣等級的人物用什么樣的扇子,此時的扇子就已經不再是實用性的存在了。后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禽類的羽毛逐漸充實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羽毛來扇風納涼,當時的上層社會為了制作更奢侈、漂亮的扇子,便開始獵取野雞、大雁等鳥類并用其羽毛、翎毛制作扇子。他們將野雞的尾羽作為材料制作扇子,其名為“翟扇”,也叫“羽扇”“雉尾扇”,多用于“障翳風塵”,也作為帝王的儀仗物品,相對于“五明扇”,改用雞尾羽做的扇子更為輕巧便捷。到了后來,制作扇子的羽毛不僅有雉尾羽,還有鵲翅、鶴羽、孔雀翎等材料。東周時期,扇子已經普遍作為招風納涼的工具使用。雖古文獻記載扇子出現是作為禮儀性用具,但實用之扇的發明其實遠在禮儀用扇之前。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早期的扇子主要以象征功能出現,實用功能卻是次要的。
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團扇的雛形——“便面”,形如半規,似單扇門,又名“戶扇”。最早以細竹篾為材,又有布錦絲絹。在戰國時期,不論平民百姓還是皇室貴族都用“便面”,這是古代時期團扇發展的質的飛躍,由笨重的長柄扇發展為輕巧便捷的短柄扇,由皇室貴族專用的“障扇”發展為家家戶戶扇風納涼的必需品。
人們在完成了扇子形制的改造之后開始研究扇子的材質與美觀,隨著紡織技術的進步,素絹、花綾、細羅等絲織品也納入制扇的范圍,而且當時已經有了刺繡花紋以及彩繪裝飾,工藝更為精美。由于當時的“便面”為單面扇,扇柄位于扇子一側,用起來并不方便,于是人們將其改進,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團扇的形制開始出現,在漢朝時期又稱作“平扇”或者“紈扇”。
其最大的改進就是將本來于一側的扇柄改至中間,扇面以扇柄為中心,兩邊對稱,這樣扇子形制更為美觀,應用更為方便,且揮動起來兩面生風,更加省力且美觀,大大地增加了扇子的觀賞性,對團扇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平扇逐漸由不規則的對稱扇面,逐漸演化為橢圓形、圓形扇面,“團扇”從此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時期,階級統治的界限是很明顯的,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分化十分嚴重,這在扇子的形制上就可以體現得出。早期扇子分為長柄扇與短柄扇,短柄扇方便實用,小巧靈活,多為自己扇風納涼使用,而長柄扇卻是下層奴婢用來侍奉主子的工具。它形制上有著長長的扇柄,比普通扇子的扇面更大,顯而易見這不是自用的扇子,它主要服務于社會的上層人士,與統治階級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后,長柄扇逐漸發展為上層社會的純禮儀性物品,成為權貴們出行時遮塵蔽日的工具,而在大殿中的扇子并不是用來遮塵蔽日,而是為了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輕易展露其顏面的,在《宋史·儀衛志》里有記載:“蓋謂天子升降俯仰,眾人皆得見之,并非肅穆之容,必合扇以障焉。”
總之,大殿里的扇子是為了顯示統治階級的威嚴,而在后來的發展中,儀仗扇在使用數量、規模以及質地上都有了更加嚴格的規定和等級制度,它成為等級制度的象征。
起初扇子的出現是作為宮廷中的禮儀用品,直到后來逐漸發展為平民化。但是由于封建社會等級的劃分,宮廷與平民之間用的扇子的質地也有著明顯的區別。魏晉時期,扇子開始追求奢靡,公卿大臣、后宮嬪妃都不惜重金購買當時新穎的絹制團扇,甚至在三國統一歸晉時,晉孝武帝為扇子頒布過專門的法令,禁止民間絹扇的使用流通,可見當時的絹制團扇一度影響國家的經濟。到了漢唐盛世,各地經濟貿易來往頻繁,我國的扇子種類變得更加多樣化,扇子的材質也得到了空前發展。絹制團扇進入尋常百姓家,根據司馬遷《史記》里關于扇子的記載,當時的扇子有羅扇、絹扇、續扇、碧紗扇、蟬翼扇等,其形狀也是各式各樣。團扇風靡一時,成了每家每戶必備的用具。由于團扇產生時以圓形為主,“圓”在古代社會蘊含著封建社會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內涵,在當時人們眼中是神圣、圓滿、和諧的象征,有著團圓祥和之意。扇子也逐漸成了當時人們人手一把的玩物。在唐代周昉的《揮扇仕女圖》中,一名侍從手持圓形扇子為身旁的貴夫人扇風,可見當時用扇已經非常普遍。
漢唐時期的扇子已經不局限于純禮儀性用品,短柄的團扇也發展成為大眾扇,普通的平民百姓自搖其扇自得其樂,貴族士大夫也手持小扇怡然自得,扇子從此由宮廷用扇逐漸走向平民化。那時的古人還常用扇子遮擋臉面,以免被人看清,其作用類似于女子手中的紗巾或者簾子,唐代的王建說道:“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由于扇子有遮掩的功能,扇子與女子也逐漸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后來的短柄小扇子更加的精致小巧,不同于長柄大扇的威嚴、華麗,而是流露出親和、可人,小扇的這種遮飾作用漸漸地具有了個人裝點修飾的意味,演變成一種禮儀美飾為主體價值的名流雅器。甚至在當時大唐盛世,與日本、韓國的文化貿易交流中,將團扇作為兩國贈禮相送,并成了日本將軍、大名趨之若鶩的奢侈品。團扇一時間成為日本城市居民所寵愛的物品,其圓滿的形象對日本扇子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的扇子也仿照中國團扇發展起來。
中國扇文化的傳承不論是形式還是內涵都沒有過大幅度的斷裂,在團扇文化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是從宮廷文化逐步發展到民間文化。團扇自出現以來,就作為“禮”的代表,而它的功能性就是為人們遮塵蔽日或者招風引涼的。團扇的發展由形制的變化到材質的變化,經歷了多個朝代,體現著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在古代盛行于豪門與宮廷之中的團扇,深受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所青睞。
團扇具備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特質及其內涵,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扇子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今天精彩的扇子藝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其影響范圍是非常深遠的,也成功地促進了中國古代“雅”文化的流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