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翁雅芳
(作者單位系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學校)
在個別學校開展的語文作文教學中,個別教師往往眉飛色舞唱著“獨角戲”,學生看似心領神會,一到下筆便望“文”興嘆。尤其到了小學高學段,隨著作文要求的提高,習作難度亦相應增加。盡管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但由于小學生往往缺乏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即便擁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情境作文的教學中,圖文并茂地創設情境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不僅能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還可以降低理解難度,將枯燥的文字轉化成新鮮有趣的圖畫。通過圖畫再現情境,學生能夠主動地將圖畫再次內化,轉化為語言文字,為創作奠定基礎。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適當處理與提煉,創設與課程協調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動機,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對寫作的深入思考。此外,在情境作文教學中,如能充分發揮音樂渲染氣氛、激發情感的作用,利用音樂的形式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再配上相應的視頻畫面,不僅能充分渲染氣氛,還能將學生的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調動起來。
特級教師張祖慶在教學“神奇的探險”時,就做了典型的示范。在讓學生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時,他為學生展示了以下畫面:在資源豐富的亞馬孫熱帶雨林,伴隨著舒緩的樂曲,學生似乎身臨其境,全身心放松;隨著音樂節奏的加快,同學們逐漸走入神秘莫測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深處,神經漸漸繃緊;忽而,樂聲激昂,各種猛獸活動的畫面讓人揪心。由此可見,音樂適時配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教師如能運用音樂的特殊作用創設情境體驗,能讓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提升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寫作時他們便能表達自身特有的情感體驗。
在緊張的學習中,教師難以大量提供生活素材給學生一一回憶品味,這就需要教師對已創設的情境進行深化,對課堂上有限的資源進行素材的提取與加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例如,在作文復習課上,我進行了強化細節描寫的習作復習。首先我為大家呈現了易建聯投籃的視頻,學生觀看后各抒己見,對視頻資料進行了初步闡述。接著,我展示包含易建聯細節的四張圖—奪籃圖、準備投籃圖、騰空躍起圖、球進籃筐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這四幅畫,之后創設情境:假設自己就是解說員,你將如何描繪出易建聯投籃的精彩瞬間?學生在創作的時候,均能從人物的外貌、動作、表情等細節方面進行描寫。
在小學高年級的作文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有了自己的觀察發現后,教師應適時拓展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小學生的想象力遠超成年人,因此在習作中,教師要學會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
在特級教師張祖慶的“神奇的探險”一課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深深體會到拓展情境對發揮學生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猶記得,課堂上大家閉著眼,在飛機的隆隆聲中,張老師帶著學生到了亞馬孫,伴著輕松的音樂,張老師繪聲繪色地說道:“我們終于到了魂牽夢縈的亞馬孫,這叢林里藏著什么?我們繼續往前走吧。”“小心!保護自己,注意隊友之間的照顧!”“經過一天的探險,我們整理行裝,走向大本營。”同學們睜開眼后,張老師問:“你剛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就這樣,一個探險故事的創作經過張老師的巧設情境,將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的探險,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眼前。
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創設,能讓學生在一定的氛圍中了解習作的方向。此時,教師還需進行指導創作,一是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二是幫助學生做相應的語言訓練。語言訓練是提升學生作文能力的實踐基礎,教師通過對學生語言訓練的指導,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從而培養學生習作時用詞造句的規范性與邏輯性。
在張祖慶老師的“神奇的探險”一課的教學中,他最后通過點評學生作文,指出個別學生在創作中存在的問題,諸如毒蛙外貌沒寫好等,通過即時創作與即時講評,學生很快掌握技法,明白習作時不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還要規范自己的習作語言,讓作文變得充實有趣。
情境體驗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通過豐富的、層次性的情境體驗,學生不僅掌握了習作方法,明確了寫作內容,還對筆下人物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情境體驗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綻放著巨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