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國 張貞林 賈寅鑫
近年來,“融媒體”作為各大媒體全力進行媒介間融合報道所追求的一種深度融合傳播模式,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認可,讓傳統媒體在轉型發展、新舊媒體優勢互補以及新媒體借助傳統媒體的品牌、影響力、公信力進行新的突破上,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本文以《十堰晚報》以車禍死亡男子捐獻器官救人的相關報道為例,對新聞報道在互聯網融合傳播語境下的跨媒體聯動傳播模式進行深入探討,分析新聞報道在不同媒介、不同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果,挖掘其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點,對相關優秀傳播作品進行具體分析。
2009年,“融媒體”概念由莊勇在《從“融媒體”中尋求生機的思考與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這些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此外,除了包含媒體要‘全’的意思外,“融媒體”還注重各個介質之間的‘融’,即打通介質、平臺,再造新聞生產與消費各個環節的流程,熟稔各類采編技能等。”
欒軼玫認為,融媒體的發展趨勢使得傳統媒體僅剩兩種發展道路:一是借助新技術、新媒體,加入融媒體的發展浪潮。通過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實現重生;二是固守先前的平臺,走小眾化路線,不在乎版圖縮小,通過個性化實現自己的發展”。
此外,欒軼玫、楊宏生更提到“融媒體”概念從提出到發展的三個階段:初始階段、并行階段、公認階段。融媒體的發展也象征著媒介融合正朝著更高一級別的“化學融合”狀態進行動態轉型,處于長期發展的過程之中。
溫懷疆、何光威、史惠則在其專著《融媒體技術》中寫道,“融媒體是全媒體功能、傳播手段乃至組織結構等核心要素的結合、匯聚和融合,是信息傳輸渠道多元化下的新型運作模式”。
盡管學界對此爭論不休,未有統一概念和界定,但是可大體得出融媒體的概念界定——“融”是動詞,是一種動態過程。融媒體的目的是打破各個介質間的壁壘,對各類新聞進行深度加工,以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聯動式傳播,實現“1+1〉2”的傳播效果。
科學融合、深度融合是其主要特征。“融媒體”同樣注重媒介的“全面性”,較之“全媒體”,“融媒體”關注各個介質或媒介之間是否可以實現“融和”。與此同時,“融媒體”重點關注各個媒介之間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即真正打通各個介質、平臺,再造新聞生產與消費各個環節的流程、掌握各類采編技能,以最小的運營成本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其發展趨勢為“網絡嵌入深度化”。
融媒體以全新的傳播方式,從內容上拓寬了傳播的內容的向度及維度,對于新聞點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挖掘。
以2020年12月17日《十堰晚報》A3版對一名車禍死亡男子捐獻器官救人的相關報道為例,從不同維度對新聞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首先,《十堰晚報》紙媒標題為《兒子患尿毒癥,兩位母親捐腎救子 男子因車禍腦死亡,家人捐器官救3人》。這篇新聞報道的是東風總醫院在10小時內成功完成了4臺腎移植手術,用了一個版的篇幅對事件進行了呈現。
十堰晚報新媒體編輯部也注意到了這篇新聞報道的價值,作為捐獻器官類的報道,涵蓋了新聞價值五要素中的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等新聞價值,具有社會意義。然而編輯們也意識到——如果將報紙原文全文發在微信中,實際上是不太恰當的。一是篇幅過長,不利于閱讀;另外,母親捐腎救子和男子車禍死亡捐腎救人發在一起,反而會沖淡兩個事件帶給讀者的情感沖擊。男子車禍死亡捐腎救助陌生人,更容易引發讀者的點贊和共鳴。因此,微信只選擇文章中的這一個故事來進行深加工和創作。
這也就是新聞生產流程上的二次加工。雖然是同一則新聞,然而摒棄了以往“全”的思想,從個性化和精細化出發,深挖新聞素材,體現新聞價值,也因此,傳播效果也更理想。這條微信在很短時內閱讀量超過5萬,點贊近千。這也體現了融媒體時代,以互聯網為主的各個媒介之間“資源通融、內容兼融”的特點。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認為,讀者的確想要從報紙上獲得他們所想要知道的信息,然而更重要的一點需求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上帝的份上,讓它有趣一點。這強調了新聞趣味性的重要性,干癟的“硬”新聞是難以抓住讀者的眼球的,而唯有新聞有趣、生動,才更能吸引讀者。融媒體的發展恰恰十分注重用戶意識和個性化精準營銷。
《十堰晚報》的這篇微信文章標題即是富有懸念感的,具有用戶意識——《我們不能說出這位十堰人的名字,今天一起送送他》。其次,文章內容由于是在手機、平板等移動電子設備上進行傳播,也就必然要求其信息具有碎片化、易讀性的特點。這篇微信文章開篇引用紀錄片《人間世》中一段話,以講述器官捐獻者: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體最終會沉入幾千米的深海。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一個名字——鯨落。一只鯨魚的尸體,可以供養整套生命系統長達百年,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后的溫柔。器官捐獻,是捐獻者留給這個世界最后的溫柔。措辭溫柔,富有溫度,讓人有繼續讀下去的欲望。
緊接著,講述這位捐獻者的故事和經過,也介紹了十堰市目前的捐贈情況,用一串數字升華了整個主題,從一個個事例上升到一個群體、一個抽象的社會現象,增加了更多的痛點和淚點,也提升了文章的內涵,讓其有了價值深度,同時也體現出新聞記者的責任與擔當,心懷人道主義的光芒。
文后用這樣一段話作為結尾:這些數字的背后有著悲傷和淚水,但是更多人因此獲得了新生,謝謝你,每一位捐獻者,謝謝你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后的禮物。
全文沒有一個字暗示或者要求所有人獻出愛心,但每一個字都傳達著人情味和關懷。以至于諸多網友紛紛在微信評論區留言回復,還有網友在留言區表達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敬意:“兩名患者在痛苦煎熬的邊緣被你拯救了,你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擺渡了他人的生命,希望天堂沒有車禍下輩子再重來過”……更讓人感動的是,很多網友留言表達自己也想成為器官捐獻者。“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要這樣能幫助別人,死而無憾”“報名申報,也許有一天,記住逆風!(網友的名字叫逆風)”“太感動了,小編知道怎么捐獻器官嗎?”
編輯也在評論區積極和網友互動及時進行了回復,公布了捐獻器官的電話。這同以往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一對多的模式截然不同,這種多對多的交互式傳播模式更能激發網友的參與熱情即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與此同時極大提升了新聞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的一個顯著發展方向即是建設包括報紙、網站、移動互聯網產品以及社交媒體平臺在內的多層次、多載體傳播系統。
這篇新聞報道集結了十堰日報社旗下的《十堰晚報》紙質版、電子版、秦楚網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臺和渠道,進行了深度的廣泛傳播和融合性傳播,擴大了傳播范圍,提升了傳播力。在該文的基礎之上,秦楚網跟進相關報道,對網友的評論和反饋加以整理,又再次成為了新的報道,與此同時,附上了人體器官捐獻流程和相關捐獻醫院的電話,增強了傳播效果。這種融合報道形式真正打通了各個介質、平臺,再造新聞生產與消費各個環節的流程,以最小的運營成本達到了最大的傳播效果。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后現代主義的病狀是零散化、碎片化和缺乏自我,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呈現出多民族、無中心、反權威、敘述化、零散化和無深度的特征。而后現代主義文化滲透,也讓新媒體及其用戶也具備了碎片化、零散化、無中心的特點,從而共同建構了適于媒介融合發展的媒介文化和媒介環境。
《十堰晚報》的這篇微信文章即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的一個體現。全文用梨花體編排,把原文全部改成短句居中排列,全文共分四個部分,每一部分文字準確精當,情感表達簡潔含蓄。適合網友進行快速瀏覽和碎片化閱讀,與此同時感悟到文章的用心所在。如其所呈現的,每一句都言之有物,不過多延伸,點評也不過分煽情,點到為止,又十分走心。為了讓文章更精煉,也避免太著痕跡的道德宣傳,編輯部決定不在微信中添加捐贈器官的聯系方式,而決定等到網友咨詢后在留言區公布。其巧妙的“小心思”,也最終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可和關注。
新媒體時代,信息冗余問題和信息折疊導致傳統媒體的優質新聞報道難以被發現、被看見,因而融媒體的聯動傳播模式應運而生。在做好優質內容的基礎之上,做好跨媒體傳播和推廣工作,《十堰晚報》的這篇優秀作品可以說是一個成功范例,以其突破、創新和新聞專業主義的態度和卓越的新聞實踐,交出了融媒體時代的一份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