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春
在漢語詞典中對小人物具有明確定義,主要指地位不高,且沒有名望的普通群體?,F實生活中,小人物主要指此類群體辛勤勞作,通過自己雙手,不斷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從網絡流行的“最美背景”交巡警張陽至“最美城管”楊維勛,從“紅色收藏家”謝海至“中國好人”王文清多個社會小人物,給予我們無數溫暖,也因此類群體,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
在電視各類訪談中,主要將百姓喜怒哀樂等予以記錄,小人物專訪在新聞中占比日漸增加,多數記者在訪問進程中,親身感受普通人的生活與工作,尋找平凡人不平凡的事,不斷追尋內心深處的感動。若想對小人物進行準確分析,需將有價值的小人物予以挖掘。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不乏有意義的事與人,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與心靈。
針對見義勇為型小人物,在各類突發事件中,扮演警察的角色,在他們不懈努力下,確保被救人員生命安危。譬如,掄車俠砸翻飛車賊事件中,講述的是一位女士在回家路上,正在打電話,飛車賊趁其不備,將其手機搶走,并與同伙發動摩托車準備逃走,而女士大聲呼喊“搶劫、搶劫”。此時一路過男子將手中的提包砸向偷竊者,促使其車速減緩。路口另一剛好經過的男子經過,將車攔下,偷竊者丟下手機落荒而逃。
針對堅持不懈性小人物,多數默默堅守自身工作崗位,重復相同工作卻從未說工作單調,而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在相關調查中,西藏官兵堅守崗位迎新年報道中,在除夕之夜,本為闔家團圓的日子,而如此小小的心愿,對駐守西藏的各位士兵而言成為奢求。對雷達站官兵而言,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正因為這些默默無私奉獻的人們,堅守自己崗位,為我們創設平安幸福的生活。
樂于助人型小人物,主要表現為無私與樂于助人,通過自身善良的行為為社會帶來溫暖。關于此類型人物無需多言,雷鋒事跡已經對我們幾代人造成影響,成為多數人心目中的榜樣,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
隨著民生新聞不斷興起,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理念深入人心,媒體紛紛將報道目光投向普通百姓,開始更多地關注草根階層人物,以達到新聞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目的。但宣傳效果不大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各家電視對小人物專訪欄目日漸增加,而其中為專訪而專訪時有發生,為何會出現此種現象,主要為大家均做民生訪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本質而言,真正做民生人物專訪屈指可數,多數電視僅止步于口頭專訪。深究其成因,主要為對小人物專訪重視程度缺乏,電視設置此項專欄可能為獲取更多民眾的關注,博取人們眼球,或在相關政策要求下,開設小人物專訪欄目。未能將其予以給予重視,形成人云亦云的局面。所以,只有靜下心來,真正做一些專訪,將其閃光點挖掘,才能引發觀眾共鳴,引發社會效應。
小人物專訪中,核心問題為選取典型事例,無法實現獨樹一幟目標。主要從人性角度考量,人們性格特征千差萬別,多數專訪總希望類似掄車俠人物出現,引發可觀的社會效應。雖轟動性新聞固然重要,但須正確保持自身心態,將自身知識予以充實,大范圍布線,才能將真正的生活典型找出。若一度處于浮躁狀況下,可能典型出現了,但未能將其閃光點挖掘,難以引發人們共鳴。
伴隨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可選取電視欄目日漸增多,各大電視臺為滿足大眾所需,推出各類人物訪談節目,特別為草根人物訪談,在各大頻道中掀起熱潮,使此類電視欄目同質化較為嚴重,基本流程為人物將自身經歷講述,節目環節、固定主持人,極易使節目風格固定,呈現給觀眾趨于模式化、缺乏創新度,難以獲取預想收視率。
任何小人物均存在自身獨特的閃光點,與觀眾間存在天然聯系,因小人物源于觀眾,如何將小人物閃光點抓住,為每個記者需考量的核心問題。記者需將人性了解,還需對心理方面進行熟悉,結合實際生活,將小人物閃光點,與生活進行合理闡述,通過應用心理學知識,立足于小人物日常生活環境,特別家庭環境,需進行全面考量,將其行為背后潛意識動機進行熟悉掌握。將小人物各方面熟悉了解后,再進行專訪較為輕松愉悅,將重點及關鍵因素明確,以此將重點進行深挖,閃光點自然展現。
小人物閃光點,為吸引觀眾核心內容,但若整個采訪止步于熱點及閃光點層面,小人物展放欄目也不會有明顯反應,諸如各類明星八卦欄目,為吸引人們眼球,當人們好奇心逐漸褪去,此類電視及欄目價值生存及發展面臨挑戰。而小人物專訪與觀眾存在天然關聯,主要表現為任務閃光點背后的故事,此類經歷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所以,記者需將人物經歷進行闡述,且通過小人物個人奮斗歷程,為人們做以榜樣,與當前和諧社會努力工作宗旨相匹配,同時小人物經歷也為打動觀眾重要地方,可觸動觀眾柔軟的內心。
電視節目間競爭,與商品間競爭并無較大差異,只有受社會及人們關注,才能占據市場資源。因此,在小人物專訪進程中,需將自身欄目予以凸顯,將市場所需重點予以明確,對其內容、風格等給予明確定位,確保受訪者相關信息獲取的同時,將欄目特色予以展現。此外,在小人物專訪中,應盡可能給予受訪者更多的鏡頭,從細節中將人物行為、語言予以展現,使觀眾可直觀感受受訪人員優秀品質。
小人物專訪欄目為電視與大眾連接性最強的部分,也為引發公眾共鳴的欄目,一味為博取人們眼球,進行此類專訪,并非從本質給予小人物尊重及理解,將其背后經歷及故事挖掘,不僅難以取得較佳成效,而且失去小人物專訪實際意義。因此,記者需將受訪人員各方面知識進行全面了解,對人物仔細揣摩,科學、合理的進行布局,促進小人物專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