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生 楊 蕊
[關鍵字]湖北省域形象 政治形象 紀錄片
所謂紀錄片,即創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與自然所持有的認識和理解,以記錄真實為前提基礎,以現場拍攝為主要手段,對社會和自然中實際存在著的人、物及其可能表達出的思想文化內涵,努力進行較為客觀、自然的記錄和較為真切、藝術的再現的一種影片。就傳播屬性而言,紀錄片的受眾范圍沒有影視劇那樣廣泛,這是由它所遵循的真實性原則所決定的。基于它的內容上的公信力、傳播上的持久性,一些希望通過影像手段進行自身形象傳播的國家,早已先知先覺地選擇了紀錄片這種媒介形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省域形象是展現某省整體形象的“窗口”,也是人們了解某省的“窗口”,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省域形象傳播出去,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區域內人們對于區域政治形象建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增強本區域內人們的自豪感,使其在與其他區域的競爭中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良好的形象設計也是促進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間接促進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湖北省的自然資源多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創作環境。本文以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豐碑》和大型電視政論片《支點》為研究文本,對紀錄片中呈現的湖北地區的政治形象進行分析研究。
紀錄片的創作需要地源豐富的湖北提供創作的素材和環境,同樣,湖北省域形象的建設也離不開紀錄片的記錄。因此,通過紀錄片這一重要載體研究湖北政治形象就顯得極為重要。
《豐碑》是在慶祝中國國產黨誕辰90周年之際創作拍攝完成,它反映了湖北省政府、領導人等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是湖北人,到湖北成為繼上海之后在全國第二個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地方,再到北伐戰爭的勝利以及八七會議的順利召開,湖北再次成為了革命的中心,這些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人物的表現都體現了湖北省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建設和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
紀錄片《支點》緊緊圍繞湖北省作為“中部崛起戰略”中的“支點”作用這一線索,貫穿古今,講述了湖北省在中部地區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政治形象的刻畫主要體現在湖北省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實和實施,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國家領導人對湖北省政府執政能力的肯定上,湖北省政府廉潔高效的辦事效率也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一致贊同。
不管是在政府政策幫扶下走上富裕道路的村民,還是生意越做越紅火的企業家,亦或是國家領導人對于湖北取得成績的肯定,這些無不印證了湖北省政府高效的執政能力,這在客觀上提升了湖北省域的政治形象。
政治人物的聲望和地位也是對一個地區的政治形象的反映,政治人物只有樹立良好的形象,博得民眾的好感,拉近和民眾的心理距離,進而取得民眾的支持和青睞,贏得很高的聲望,在紀錄片《豐碑》和《支點》中,刻畫了一個個甘于奉獻和不畏犧牲的共產黨員形象。
《豐碑》中刻畫的湖北地區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的黃負生,折骨做筆、被毆打憂憤成疾去世;出生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的董必武,與李漢俊、陳潭秋、劉伯垂等一批早期優秀的共產黨員一起為中國革命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前赴后繼;中原軍區的最高軍事統帥李先念;在敵軍“圍剿”下身處險境、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舊在洪湖把隊伍一次次的拉起來,又打光,又一次次的拉起來,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與紅二方面軍的創建做出卓越貢獻的賀龍將軍等等。同樣在《支點》中也向我們展現了甘于奉獻不畏犧牲的共產黨員形象被稱為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其政治地位和政治形象也得了很好的凸現。
紀錄片是時代的記錄者,《豐碑》和《支點》都是把握時代脈搏,反映了時代主題,其播出之后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使人們的精神得到升華,情感受到熏陶,湖北省政府也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建設,贏得黨和人民的一致贊賞和肯定。
《豐碑》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創作的巨作。黃負生的女兒92歲的黃鐵老人深情地說:“非常感謝湖北衛視在黨的90周年誕辰之際對湖北共產主義者的追念和深深憑吊,無限感激!”二炮指揮學院楊建平教授說:“《豐碑》使我感受到信念的力量、革命的艱辛、奮斗的歷程,感受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在共和國創建中樹起的巍巍豐碑。”武漢市辛亥革命博物館館長周斌認為,《豐碑》要江城紅色的記憶永遠傳承下去《豐碑》的播出,為新時代譜寫湖北建設與發展新篇章注入強大的精神食糧。
《支點》播出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湖北省政府不斷加強自身的建設,不斷鞏固和完善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的“支點”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對湖北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肯定。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對湖北進行考察,提出“要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前列”和“四個著力”的要求。2018年4月,習近平再次視察湖北,明確了新時代湖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對做好湖北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不管是再現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展現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展現湖北共產黨人“熱血忠魂鑄豐碑”的紀錄片《豐碑》,還是反映湖北省作為“中部崛起戰略”中的支點作用的紀錄片《支點》,在呈現湖北政治形象時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也為我們用紀錄片去呈現湖北政治形象提供了一些經驗。
通過對《豐碑》和《支點》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幾乎沒有涉及法治建設方面的內容。因此,在全面推進“五個湖北”的建設過程中,在譜寫湖北建設新篇章的征程中,應該加強紀錄片對湖北省政府法治建設方面的宣傳,契合時代發展的主題,以此來更好的促進湖北政治形象的建設。
《豐碑》是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和省廣電總臺聯合攝制的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支點》是由湖北廣播電視臺和中視星云文化傳媒聯合制作的大型政論紀錄片,這種由體制內主導創作拍攝完成的紀錄片在內容的呈現上較為片面,創作者的主體性難以體現出來。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獨立制片人、民營機構等等也應當參與到紀錄片的創作當中,實現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同時,在展現湖北政治形象時豐富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文獻類和政論紀錄片,也可以用直接電影和口述歷史的方式將湖北省的政治形象呈現出來,使呈現政治形象的紀錄片生產機制愈加完善和豐富。
如果給外省看,就是省際傳播;如果給外國人看,就是國際傳播。無論如何,都是跨文化傳播。從目前情況來看,《豐碑》、《支點》這樣的典型紀錄片,主要受眾還是定位于國內觀眾。目前的情況是,這些紀錄片既要滿足中國主流受眾。但是真正的國際傳播,尤其此間涉及的國際政治傳播,必然觸及國際之間或者中西之間意識形態與政治文化的矛盾點。在這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進一步研究政治話語的尺度,不是僅僅假設站在國際化的敘事口吻,便真正具備了國際傳播與國際認同的有效性。
省域形象是展現某省形象的重要“窗口”,省域形象的研究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紀錄片是文化傳播、價值觀傳播的重要方式,紀錄片以其紀實的本質特征和表現手法深深地影響了公眾的認知,因此,二者的結合對于省域形象的呈現與建構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紀錄片作為時代的影像集,理應使呈現的內容符合時代發展的政治訴求,體現當今時代政治發展的主題。此外,紀錄片創作的主體需多元,體裁需豐富,還需進一步研究政治話語的尺度,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需求,不僅僅做到有自我的表達,而且要注重他者的理解,創作出具有普世價值的民族文化因子,以國際化的視野和人類共有的認知策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實現紀錄片對于省域形象的呈現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