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悅
2020年11月,“凡爾賽文學”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風靡全網,紅極一時?!胺矊W”以看似平淡無奇的表達,體現高級且隱蔽的炫耀之態,深諳其道的人也被稱為“凡人”。這一次,中產階層群體成為引導本次文化癥候和精神之域的主力軍,最有表現張力卻暗藏無奈。中產青年既承受著來自上層階層的重壓,又感受著來自下層階層的頂托,體驗著社會的結構性壓力,情感焦慮成為當代中產階層的心理基調。在尋求壓力疏解的過程中,虛擬社交空間為其提供了一個“風格化儀式抵抗”的表演舞臺。
“凡爾賽”一詞出自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作品《凡爾賽玫瑰》,漫畫描繪了路易十六時期上流貴族的生活。微博博主@小奶球借用“凡爾賽”來指代網絡空間中暗中炫耀上流社會生活的“互聯網貴族”。同時,她還對“凡爾賽文學”進行了要素歸納,其定義是指通過先抑后揚、自問自答或第三人稱視角,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至此,互聯網刮起了一陣“凡爾賽文學”的大風,微博博主@蒙淇淇77成為了“凡學”的開拓者。網民開啟模仿秀,甚至出現豆瓣凡賽爾研習小組,組內每天的任務就是鑒定身邊和網絡上的凡爾賽行為并進行分析。“凡學”核心宗旨就是“以低調之名,行炫耀之事”。
網絡流行語指在特定時期網民自發使用的、活躍異常的,發酵快并具備特殊意義的語言符號?!胺矤栙愇膶W”背后的隱喻在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前輿論流行對精英階層無差別的崇拜,現在是轉而對精英階層無差別的嘲諷,其本質是社會中產階級青年對精英文化的嘲諷和解構,背后是消費主義的坍塌所導致的社會現象。
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劃分了四種“印象管理策略”,分別為理想化表演、誤導性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補救表演,其中理想化表演和誤導性表演是“凡學家”們塑造理想生活與貴族人設的強打武器。
虛演:社交狂歡鏈接下的表演人格。微博博主@小奶球將“凡爾賽文學”定義為一種在社交媒介上以圖文并茂的文本形式,呈現“貴族”形象的敘事手法?!胺矊W”擁泵們對“凡爾賽文學”必備的要素十分熟稔,漫不經心地以一種看似貶低實則炫耀的語氣進行自我矯飾。具有表演性質的自我形象呈現方式喪失個體真實感,在矯揉造作中實則形成了一種“偽優越感”。
真正讓“凡爾賽文學”走進大眾視野的是微博博主@蒙淇淇77,她曾在一篇“凡爾賽”推文中,對其中的字詞句進行反復修改推敲,從“別墅”“人生升級”“北京”等字眼,可窺見她意圖展示的形象。網絡社交中人們往往期望展示完美的自我,基于真實的社會身份有意識地在媒介平臺進行自我印象管理,獲得“新我、完美我”的虛擬社會身份,滿足自身對“優越感”的想象,建構一個“理想我”的現實情境?;ヂ摼W場域中,空間的匿名性賦予網民以各抒己見的權利,也帶來網民傳達自我形象時的刻意和虛假。
社交狂歡的語境下,人們費盡心思編排每一次理想化”和“神秘化”“表演”,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如何呈現自我形象,如何進行話語表達。在這樣的前提下,社交媒體更像是一種虛擬現實情境,具備“個性獨立化、傳播自主化、自我角色化”的特征。社交平臺成為宏大的角色場,在此人們可以塑造理想的人物角色并進行展演。
虛飾:消費符號堆疊下的身份焦慮。豆瓣的“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將“凡學”文本進行戲仿與二次拼貼,愈加彰顯“凡爾賽文學”低調式炫耀的特性?!胺矤栙愇膶W”看似體現了一種表演高級人生的精神,不過究其本質是“暗度陳倉”。后現代的消費景觀中,追求符號意義的物質享受成為第一需求。在消費景觀堆砌的當下,大眾媒體賦能各行各業,促使符號化的商品生產走向極致,人們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通過追求符號意義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胺矊W家”拋棄實在的客觀商品,而以媒為介,通過掩飾性文本推送承載強烈心理沖擊力和情感穿透力的文本符號,體現了為消費社會服務的本質。異化的社會帶來的是個體對于需求的盲目崇拜。人類主體與實際客體之間的關系被倒置,人類利用主觀能動性創作并創造了異彩紛呈的商品客體,時代潮流不斷向前推進,人類卻在自己創造的物質世界中迷失,在消費景觀中焦慮不已。
新媒體時代中,話語符號的解碼和意義延伸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符號文本強調文本,而不在意文本對象是什么的時候,文本的形式性就出現了?!胺矊W家”在進行虛假的表演時,對象是誰、是否真實已經不再為人所關注,重要的是如何建構符號的意義來進行角色表演。
虛呈:象征性在場建構“偽精致”人設。新媒體語境下,人們處于脫域的社會空間,對媒介文本的解碼不再需要身體性在場,具身傳播的賦能,個體只需“不在場的在場”形式就能解讀文本,對傳播對象進行分析和研判。
“凡人”在虛擬世界中建構一個想象中的“偽精致”人設,賦予其過著奢侈生活的“貴族完美”形象。這是經由主體加工塑造的擬態形象,為了符合大眾審美或出于社會認同需要而挑選的完美側面形象,進而在媒介場域中進行虛假的呈現。
從人際交流維度來看,這能促進個體與外部世界的正常交流,獲得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從個人心理維度來看,“凡爾賽文學”式的虛假呈現,捆綁著表演建構和作秀吸睛的元素,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涉及自身隱私方面的信息,人們會關注他人對自我的評價和態度,過度在意之后逐漸會形成一種負擔和社群壓力,“偽精致”人設維系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讓“凡人”焦慮踟躕,沉迷于“印象管理”的背后是難以掩飾的孤獨?!胺踩恕苯柚缃幻襟w這一平臺,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他們若有若無的優越感。媒介性在場可以滿足他們在媒介世界的美麗狂想,卻阻隔了彼此之間真誠交流的溝通渠道。
戈夫曼認為,人際社會交往情境可以被視為一種戲劇表演。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個體總是盡量使自己的表演接近自己想要呈現的角色形象。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為個體的印象生成提供了更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社交空間充斥海量的信息碎片,雖一定程度上彌合了信息鴻溝與認同分野,暫時麻痹了個體的心理焦慮,卻也難以將人們從社會階層撕裂中真正的剝離出來。
在“凡學”梗如日中天的同時,“反向凡爾賽文學大賽”和“拆凡達人”正強勢反撲,大眾通過話語的“盜獵”和狂歡對異質文化現象進行戲謔與抵抗?!胺聪蚍矤栙愇膶W”的出現是對“凡爾賽文學”盛行下的錯誤價值取向的嘲諷與戲謔,以一種結局具有反轉效果的呈現方式來解構所謂的“虛偽謙虛”下的炫耀,顛覆了既有價值取向,在網絡空間內引發了新一輪的狂歡。
“凡學”狂歡正是風格化凸顯的聚眾表演,在肆意的宣泄中打破階層結構,社會中產階層逃離階層擠壓,抵達了“第二生活”的顛覆性空間。“反向凡爾賽文學”的成員以及“拆凡達人”成為了這次“第二生活”現象中的主動的抵抗者、理性的參與者。戲謔“凡學”的同時,大眾將其解構,依據既得套路對“凡人”進行鑒定,不論是對“凡爾賽”文本內容進行解讀,還是對經典影視劇的二次創作,都體現著當前主流價值觀的理性回歸以及對“凡爾賽文學”權力規訓的顛覆,進一步消解和抵抗網絡空間內自我形象呈現的偽優越感。
“網絡貴族”們生活在權力塑造的符號幻象中,試圖通過“虛偽的謙虛”來呈現自身“高貴”的身份,卻不想自囚于這精妙絕倫的囹圄之中。反向解構讓“凡人”厘清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分界線。反對過度包裝“凡爾賽文學”是在反對一種極端的“炫耀性自我呈現”,并非在否定“自我呈現”本身。自我價值的本真性呈現可以利用外顯媒介進行描述,這也是追尋“超我”、奔赴詩意天堂的過程。中產階級自我形象透過媒介鏡像,折射的應該是認知自我、反思自我的初衷,從而在階級固化的泥沼中掙脫,找尋一條實現社會身份跨越的現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