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冬業 黃楚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介技術的更新、發展,青年亞文化借助網絡平臺以及新媒介技術得以廣泛傳播。2016年夏天,一張“葛優躺”的表情包引發了一場“喪”的潮流。自“葛優躺”的圖片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后,悲傷蛙、長腿兒的咸魚等一大批帶著“喪”意味的影視作品和表情包陸續涌現,自此拉開一場“比廢大戰”的序幕。而后,“佛系”表情包、“躺平學”等陸續出現,在青年一代中風靡一時。這種具有頹廢、消極特點的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所提倡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背道而馳,卻恰好與這批因工作、家庭和生活的矛盾而陷入悲觀情緒的90后青年形成共鳴。一時間,這種獨特的頹廢自嘲的氣息感染了大批青年人,大量與傳統價值觀相反的負能量段子、表情包開始通過各大社交網站、媒體終端進入人們的視線。蕭子揚認為,喪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
在喪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網絡、新媒體等平臺為當下中國社會發展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提供了發表言論的場所,讓喪文化在互聯網上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流行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是一種處于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因其具有批判性、顛覆性和邊緣性的特點,所以往往只是在特定群體內進行小范圍的傳播。但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變得更加快速便捷,人們可以打破距離帶來的傳播阻礙,通過網絡與不同文化背景但興趣愛好相同的青年群體進行交流。這樣便捷的傳播途徑,讓“亞文化事件的密集圍觀、迅速轉發、花樣翻新成為一種常態”。
從線上到線下的信息蔓延與交融。Web2.0時代的到來,讓喪文化得以在社交媒體上進行頻繁、密集的互動。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更大的集群逐漸形成,而喪文化信息的傳播范圍也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拓展,逐漸被主流文化所感知。
“葛優躺”原本是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上使用的網絡熱詞,屬于一個娛樂范疇的名詞,被青年人用以釋放壓力、表達頹廢的精神狀態,但在大眾媒體的傳播下,喪文化在互聯網外的空間不斷傳播、擴散,被主流文化中不同的群體所了解,慢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主流文化已經有選擇地吸收了喪文化中的部分現象及觀點,以“葛優躺”為代表的喪文化已經逐漸進入主流文化中。
碎片化時代情緒的擴散和積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人們既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也可以發布信息。在UCG模式下,現在的用戶已經從信息的接收者逐漸拓展成了內容的生產者,特別是在“微時代”到來后,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端發布信息,這樣便捷的傳播方式使微動態得以形成大形勢。
“喪”自古就有,它不是只存在于某個社會環境的獨特產物,卻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從“頹廢到死亡”“我已經是條咸魚了”這些“喪”的基因里發展成為一種在90后年輕群體中流行的喪文化,微時代所帶來的傳播模式碎片化功不可沒。一方面,信息內容的碎片化給用戶提供了簡便的情感表達與情緒釋放,與長篇復雜需要精讀細讀才能理解其中含義的文章相比,無論是傳播速度還是情緒的感染爆發都不如一目了然的碎片化內容。另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將“喪”的語言模因在互聯網上迅速繁殖,具有極強的復制與傳播潛力。
新媒體的推動作用。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掌握在官方媒體手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是單向的“給予”和“接收”的關系,屬于單向傳播。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各類社交媒體的出現,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被打破,“人人時代”到來。由于社交媒體擁有開放性、互動性、便捷性的特質,一大批渴望發聲卻苦于沒有渠道的青年群體迅速被吸引。互聯網為這批青年用戶群體提供了一個極大的“舞臺”,讓他們能盡情地表現自我,實現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尤其是對90后來說,與在現實世界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相比,他們更習慣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表達,不得不說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發聲和表現自我必不可少的重要場所。
與此同時,隨著用戶生成內容的“UGC”模式的興起,用戶由原來的接收信息為主變為生成內容和接收信息并重,既解放了普通用戶的話語權,也調動了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在喪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用戶通過社交媒體接收到“喪”的信息,在認為這個信息符合自身所了解的大部分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狀態和精神訴求后,網民、大眾人群以及亞文化人群的意見得以在同一個平臺上呈現,使喪文化新的表達、符號迅速形成。
正確看待喪文化。事實上,很多媒體在報道時都將喪文化想象成了一種極端消極和絕望的心態,認為青年人會在喪文化的侵蝕下喪失人生的目標,變得頹廢消極,其實這種想法顯得過于悲觀。青年人并非沉迷在喪文化中虛度年華,也沒有對人生喪失信心,而是抱著希望繼續生活,也就是說,喪文化其實具有頹廢和進取的二相性。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會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諸多坎坷和挫折,難免會出現失望與不滿,喪文化的出現就像是青年人用撒嬌和抗議的方式,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表達對這個世界溫柔的反抗。但在“喪”的群體中也存在另一部分真實“喪”群體,他們深受喪文化頹廢悲觀氣息的浸染,表現自己喪的一種極端化情緒。因此,媒體在喪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既不能美化“喪”也不能過分妖魔化“喪”,而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喪文化,警惕極端“喪”的出現。
轉變傳播視角。一直以來,媒體大都是以一種問題視角去看待流行的青年亞文化,這種長期的報道視角導致青年群體的某些文化被標簽化,造成整個社會“談青年亞文化色變”,讓不少人覺得青年亞文化就是消極、暴力,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但其實這種單一的報道視角,將青年亞文化視為會摧毀青年人生活的做法是極其片面的。媒體應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喪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宣傳其正面積極的意義。如果一味地否定喪文化,不僅不能正確引導青年群體的價值觀,還會因為青年群體的逆反心理造成嚴重的后果,一味地壓制和唱衰流行文化,只會引起不必要的反彈。
新媒體應當在傳播過程中多角度地提煉喪文化的反向推動意義并進行反思,給青年群體帶來理性認識上的提高,讓他們能以一個正確的態度對待喪文化。與此同時,這種方式也讓喪文化中頹廢消極的成分繼續頹廢,甚至加劇頹廢的青年群體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引導他們走出“喪”的生活狀態,使個體獲得成長。
履行社會責任。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應當與傳統媒體一樣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公眾所公開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進行正確引導,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性,不能因過分追求點擊數量吸引受眾目光,而不顧身為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使輿論導向出現偏差。在喪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媒體需要保證自身的客觀與公正,對喪文化進行理智的宣傳報道和保持積極情緒引導告訴處于“喪”中的青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