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朱靜博
近些年來,我國課程思政研究飛速發展,各個方面的研究探索取得了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的檢索,發現“課程思政”一詞首次在學術期刊中出現是在2017年高德毅和宗愛東發表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一文①。國內學者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邊界、發展歷程、具體專業或某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執行能力建設、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展開探索,相關研究主題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化,研究內容也日趨豐富多樣。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礎,本文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工具,篩選出2017年到2021年這五年間我國課程思政的核心期刊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探索課程思政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軌跡,從而為今后進一步的學術探索提供參考和借鑒。
CiteSpace是美國德雷賽爾大學陳超美教授研發的一款專門用于學術文獻分析的信息可視化工具[1],通過繪制一系列可視化圖譜來分析學術領域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本研究運用Citespace5.7.R5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對可視化圖譜的圈層顏色差異以及聯結點的大小進行分析,從而展示當前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和方向,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關鍵詞時區圖來直觀形象地匯總和展示當前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
2021年5月22日,根據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進行基礎樣本文獻的檢索,檢索條件將主題設置為“課程思政”,來源期刊限定為北大核心+CSSCI,期刊年限設定為 2017年至2021年,搜索得到初始文獻973篇,經由手動剔除一些會議報道、征稿啟事、書評等數據后,最終有效樣本文獻為862 篇。
根據圖1可以清楚地看到,課程思政主題文獻的發表數量從2017年開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2019年-2020年出現急速上升趨勢,這與當時的政策背景有著密切聯系。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提出了“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2],引起了學術界對課程思政相關問題的熱烈討論。2020 年 5 月 28 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全面地、系統地明確了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并召開全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全面部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由此,課程思政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學術界再次開展大規模的課程思政研討活動。

圖1 2017年-2021年 課程思政樣本文獻的年度發文量
由圖2可以直觀地看出,課程思政主題文獻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學科,其次是職業教育學科,同時又廣泛分布于計算機、外語、體育、化學等各個學科,這些文獻的學科分布表明當前課程思政研究所主要涉及的領域仍然是教育教學相關,但所涉及的學科漸漸開始拓展,關于某個具體專業或者某一具體課程的研究不斷涌現。

圖2 2017年-2021年 課程思政樣本文獻的學科分布
關鍵詞是對于研究主題和內容的高度凝練。本文運用可視化工具繪制樣本文獻中關鍵詞的知識圖譜,進而基于圖譜分析學界研究的熱點及演變趨勢。
關鍵詞由圖中的圓形節點來標注顯示,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與圓形節點的大小成正比,圓形節點越大,關鍵詞顯現頻次就越多,表明這個關鍵詞在當前領域中提及度很高、很熱門,也就是當前的研究熱點。通過圖3可以看出,研究者對“課程思政”主題越來越重視,研究的熱點也主要集中在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等方面。

圖3 2017年-2021年課程思政樣本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當前研究的最大熱點是思政課程。其中的焦點是探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同向同行的緊密關系得到了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如邱仁富(2018)強調要“明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定位”,“建構以‘思政課程’為核心的同向同行運行機制”[3]。其次是立德樹人,這一研究熱點主要圍繞“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展開,涉及高校的人才培養、高校育人、高校課程建設等方面。如石定芳(2021)提出課程思政“建設的本真追求在于促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4],因此,“高校應從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多主體視角出發,通過系統化思維、協同化推進和個性化發展等道路,促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走向‘善治’之道。”[4]再者是思政教育,學者們普遍認為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是時代發展、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這一熱點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常俊躍(2020)從“思政教育對外語專業教育的價值”出發,分析外語專業在思政教育中的問題與優勢,闡述了思政課程教學與外語專業教學融合的可行性,總結出了將外語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兩種模式及其問題[6]。研究的又一熱點是高職院校,其重點是高職院校里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索,比如鄭雪(2021)以“電能計量”課程為例,設計任務情境,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挖掘思政元素,“從而在‘電能計量’課程教學的設計、實施、評價中開展好課程思政”[7]。教學改革也是研究熱點之一,課程思政因教學改革而生,有關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當前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史巍(2018)認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主要面臨著銜接問題,包括與思政課程、學科體系、教育教學體系、保障體系等的有效銜接[8]。同時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建設也得到了不少學者的關注,他們認為當前課程思政改革面臨著難以形成簡單劃一的評價體系這一難題。在改革路徑探索方面,學者們較多的是從教師能力建設、教學方式方法、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構建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
CiteSpace 中的關鍵詞共現時區視圖具有展現主題研究發展趨勢的功能,其能夠清晰明了地呈現出當前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方向,可以呈現出研究主題隨著年份推移的動態發展過程。圖譜中每個年份所展現的關鍵詞均是該年份所新出現的,如果與前期關鍵詞共同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將會用線聯系起來,前期關鍵詞頻次增加1,圓圈就會隨之變大,圓圈的大小就代表著關鍵詞詞頻的大小,所以關鍵詞時區圖譜能夠清晰地展現出時間維度上當前研究熱點的演變過程[9],同時根據這一演變進程也可以對主題的研究趨勢進行預測。
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將關鍵詞依照共現時區的視角進行可視化分析,展現不同年份關鍵詞的發展變遷,如圖4所示。考慮到政策背景并結合圖3研究熱點的分布情況,將課程思政研究劃分為兩個階段:

圖4 2017年-2021年 課程思政樣本文獻的關鍵詞時區圖譜
(1)2017年-2019年起步階段:通過知識圖譜分析并結合政策背景,進行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在2017年到2019年間課程思政還是一個新興事物,仍處于起步階段,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主要是課程思政的具體內涵邊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是什么關系,課程思政所具有的價值引領作用等基礎性的問題。
(2)2020年-2021年深化發展階段: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指導綱要》,從整體課程思政的開展進行明確的路線部署,提出“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10],在對課程思政基礎性問題如內涵、發展歷程等內容研究的基礎上,學界開始將注意力漸漸轉移到課程思政的建設上,逐漸開始側重于對不同學科如體育、新工科等課程思政建設探索,具體內容包括思政課建設、思政課教師、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路徑探索、思政元素等。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對近5年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核心文獻進行分析,從整體上較為清晰、明了地展現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演進路徑,有以下發現:
1.當前學界的課程思政的研究呈現出較為顯著的政策導向性特征。從年度發文量、研究熱點可以看出,課程思政的學術研究與國家的政策保持著高度的同步性。如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及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發的《綱要》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課程思政的研究。
2.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經歷了從基礎性問題研究向專業化、學科化實踐應用深化的發展進程。從課程思政內涵、發展邏輯、價值引領等基礎理論的研究進展到具體專業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同時探索了各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改革將是后續研究的主要領域。
當前課程思政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而在將來的學術探索中,一方面,可以在《綱要》的指導下從頂層設計、發揮教師關鍵作用、實踐育人等多方面來探索形成一套統一且有效的建設路徑,在這一套總原則下,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特性,“分門別類”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探索;另一方面,教師對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屬于路徑探索中關鍵的一環,教師可以依據“挖掘什么資源—如何挖掘資源—如何激發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12]的探索思路,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和所傳授的價值理念,有針對性地去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而發掘并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為更好地進行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在目前公開發表的所有文獻中,“課程思政”一詞首次提出是在曹文澤教授的《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育人手段》一文中,該文刊載于 2016 年 12 月 26 日出版的《學習時報》報紙上。在學術期刊中首次出現是2017年高德毅和宗愛東所發表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