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梁
7月7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高校面向本專科生開設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課,原則上應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有條件的高校可開設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選修課。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適時開展全覆蓋的心理健康測評,注重對測評結果的科學分析和合理應用,分類制訂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是一項必須高度重視并要持之以恒抓好的工作。早在2005年,當時的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要求高校不斷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應該說,在有關部門、學校及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高度重視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得到了科學發展,高校普遍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機制,在紓解大學生心理問題,引導大學生積極面對生活、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隱蔽、多發、極端等特點,大學生因心理障礙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依舊任重道遠,推進該項工作不能有絲毫懈怠。各地各校在做好各項常規工作的基礎上,要不斷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理念和做法,進一步提高該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加強專業支撐和科學管理,著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要提高精準度。心理健康教育固然要面向全體學生,但心理健康疏導要針對特定對象。鑒于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隱秘性、潛伏性等特點,高校要依托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使用科學的方法,定期對本校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依據測評結果制訂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方案,盡快建立大學生“一人一冊”心理健康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跟蹤疏導,進一步提高該項工作的精準度。
二要增強專業性。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來做才能事半功倍。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依托專業人員和專業的設施設備。各高校要逐漸改變過去該項工作由輔導員、班主任、行政人員兼職的狀況,按照專業、精干的原則,配備一支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團隊。要落實場地和經費保障,確保有關人員待遇,配備齊全必需的設施設備,為增強該項工作的專業性提供基礎支撐。
三要完善預警制。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各地各高校要按照盡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的原則,建立心理教師值班制、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制,以及宿舍、輔導員、院系、學校快速反應機制,暢通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渠道,構建學校、醫院、有關部門聯合反應機制,切實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的發生。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各地各高校必須秉持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以新理念、新舉措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