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峒瑜



【摘 要】本文分析“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目標,針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建設不夠深入、行為文化缺乏積極傳承、校園文化活動名目多品牌少以及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不高等問題,提出“一帶一路”視域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引領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素質培養,規范校園行為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打造校園文化活動精品;搭建“出”和“進”交流平臺,加強國際交流與社會實踐。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育人目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112-04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高職院校面臨著嶄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其校園文化建設也面臨著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導向,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的技能人才,提高當代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一帶一路”發展服務。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要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又要堅持營造積極向上、充滿時代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研究者朱巧芳認為,高職校園文化是依附于高職院校這一特定載體上的社會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組成,它與普通高校文化的區別在于融入了企業文化。綜合諸多學者的研究觀點,本文認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可以分為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兩部分。有形文化即物質文化(也稱環境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基礎;無形文化則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是高職院校師生行為準則、規章制度、精神引領等方面的綜合體現,也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發揮育人功能的核心所在。由于高職院校大多由中職升格改建而成,在占地面積以及文化沉淀等方面與本科院校相比略遜一籌,但其校園文化也有自身的特色,能體現本校的辦學理念、教學定位和專業特點,能充分展示本校的教風、學風、校風,能讓校園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發揮無形的引領作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分類、內容和作用見表1。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目標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學校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文化場域,它既是知識傳授的場所,使學生受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又是一個文化養成的場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學會做事做人。結合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背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實現政治上、思想上、素質上的育人目標。
(一)政治上:培養具有過硬政治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開放的國際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將會接觸到比以往更多的國際友人和國際環境,也會接收到更多的魚龍混雜的信息。全新的視野和信息給大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但也容易讓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定型的他們受到沖擊,比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情對比,西方文化中的“享樂主義”“喪文化”入侵等,如果大學生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容易出現思想被“帶偏”現象。因此,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目標,引導高職學生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感和成熟的政治心態,能冷靜地看待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和曲折、理智地分析社會熱點和矛盾,不會被反華勢力所誤導,在日常生活中能積極維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思想上: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意識的“一帶一路”建設者
當代大學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堅力量,除了在校園內學習知識和技能,還應把目光放到校外、國外,胸懷廣闊,心系社會。從個體來說,大學生個人的發展成功與國家和社會息息相關,只有國家強盛、民族富強,個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從國際來說,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與世界各國也是息息相關的,只有互幫互助、互利共贏,才能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融入“一帶一路”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互利共贏”精神,將“中國夢”教育和“一帶一路”的發展結合起來,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教育當中,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大局意識,使他們在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能夠放眼世界,正確吸收國際文化中的精華,摒棄糟粕,擁有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情懷。
(三)素質上: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準職業人”
在日益開放的國際化大環境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就業方面,高職學生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廣,而他們的職業追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導致人才流動性越來越大。同時,高職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態不成熟,一方面迫切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又缺乏經驗的積累,比較容易產生眼高手低現象,在職業生涯中遭遇焦慮和困惑。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職業道德、技能、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現代職業人。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重點引導高職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在國際性的就業選擇范圍中,每一名走出國門的大學生無形中都是中國的“宣傳名片”,良好的職業素養可以樹立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對外展示我國當代青年人的美好風采和高雅素質。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筆者對廣西部分高職院校進行調研。調研方式以實地考察、訪談、資料收集為主,個別需重點了解或驗證的問題設計成問卷形式進行隨機調查,問卷發放150份,回收問卷142份,有效問卷138份,回收率達94.7%。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1.物質文化建設取得較好成果
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的最直接體現。調研發現,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和本校發展需要,大部分高職院校有2~3個校區,但新校區大多數還是在建狀態,目前仍是以使用老校區為主。老校區面積相對較小,不過校園總體環境優美,校園布局合理,實訓室、教室、學生公寓、綠化建設等錯落有致,大部分高職院校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與專業相關的主題建設,帶有比較鮮明的職業和專業特色,如主題雕塑,模擬機艙、動車,以及企業車間、辦公場所的實訓室,大片茶園、甘蔗地、草莓園等,在校園內營造了濃厚的職業教育氛圍。而從新校區的工程效果圖來看,功能齊全、規劃科學,使得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更加合理、大氣。
2.制度文化建設比較完善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廣西大部分高職院校是從中職升格而來,升格時間大多在2000年前后。經過10多年的磨合、轉型,目前制度管理建設比較完備,學生管理、思想教育、人才培養、行為準則等制度保障了各組織機構以及各項工作的順利運行。隨著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不少高職院校還積極探索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合作參與的管理和培養機制,把校企合作理念融入本校制度文化建設,如校企合作辦學管理制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訂單培養、產學研結合等。在校園文化中融入企業文化,大大縮短了學生與就業崗位的能力差距,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水平。此外,部分高職院校每3~5年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進行文件的審核和修訂,使其更符合本校發展狀況,對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有指導作用。
3.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經了解,大部分高職院校舉辦了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既有與專業學習相關的論壇,也有與職業素質培養相關的講座;既有與專業技能發展相關的培訓比賽,還有各類廣受學生歡迎的展示、表現自我的舞臺,如晚會、文藝會演、運動會等。總體來說,校園文化活動比較豐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學習和提升的平臺。部分學校還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打造一些高質量的活動品牌,使其成為本校的“活招牌”,既宣傳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又為學生搭建了通暢的就業渠道,獲得學生好評。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精神文化建設不夠深入
在校園文化的四個文化層次理論結構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內容,是每一所高職院校在辦學目標、價值取向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核心理念和靈魂,也反映出每一所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和人才培養特色。調研發現,當前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設不夠深入,流于形式。主要體現在部分師生對本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校訓等的理解比較模糊,一知半解,沒能完整表述,這說明部分高職院校沒能做好這方面的宣傳講解工作,使得精神文化沒能深入人心;此外,對本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的評價,有相當部分受調查學生認為存在改進空間,有待提高。見表2。
2.行為文化缺乏積極傳承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將之放進學校這一特定范圍,則校園文化可理解為是一種發生在校園內的特有的社會現象,其創造主體是校園內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創造和形成了自身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本校特有的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學校的外在宣傳窗口,人們對一所學校的認識和評價,往往以其行為文化為切入點。當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仍有部分消極的行為文化存在。比如,在教學場所,學生上課睡覺、曠課、遲到時有發生,座位上留有不少垃圾,不少人穿拖鞋、帶早餐進教室;在圖書館,大半座位是空的,學習人數少;在宿舍,沒課的學生或是刷手機看劇,或是玩游戲;在飯堂,吃一半剩一半的浪費現象仍然存在。調查問卷中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認為自己讀大學時從上一屆學長學姐那里學習到了什么?”部分學生的回答是:“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沒有逃過課的大學是不完整的。”“學長說一定要當干部,可以拿學分。”諸如此類的答案顯示了當今大學生群體中的一些消極言行正影響到下一屆學生,從而使校園文化中的行為文化缺乏積極方面的傳承。
3.校園文化活動名目多品牌少
調研組以“請列出你認為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本校校園活動品牌”為題分別采訪了部分教師和學生代表,大部分教師能列出3個以上的本校校園文化活動品牌,而學生大多數只能列出1~2個,部分學生甚至回答“不知道”,而在教師和學生的答案中,對本校“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校園活動品牌答案并不統一,這說明雖然各高職院校都在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建設,但缺乏對活動品牌的深度挖掘和包裝,使得能夠代表本校文化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校園精品活動比較缺乏。
4.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雖然普遍比較豐富,但訪談部分教師和學生發現,校園文化活動中娛樂性較強的內容比較能吸引學生,而一些帶有啟迪、思考的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導致開展起來比較困難。這導致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越來越淺薄空洞、形式搞怪夸張,難以提升校園文化品位,育人效果不佳。調查問卷顯示,有54%的學生認為目前校園各類活動的文化品位一般或不高,有60%左右的學生認為目前各類活動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一般,有待提高。分別見表3、表4、表5。
5.缺乏國際交流平臺
“一帶一路”建設為高職院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比以往有更多的機會去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借助國外的優秀教育資源來提升自我。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目前廣西多數高職院校都有合作項目,一方面接收國外留學生在本校求學,另一方面派出本校學生到國外留學,與國外一些高校實現“交換培養”。但從人數比例來看,接收進來的多,派出去的少。在活動的內容方面,一些校園活動帶有國際交流色彩,如中外學生籃球友誼賽、中外學生交流論壇、東盟文化周、節慶晚會等,但相對來說,本校師生仍然比較缺乏國際交流的平臺,對國際生活習俗、文化特點、風土人情等了解較少,國際視野培養不足。調查問卷顯示,校園各類活動中國際交流活動的次數較少。見表6。
四、“一帶一路”視域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引領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在“一帶一路”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中國特色是高職院校的底色,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堅持中國特色是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必經之路,也是培養高職學生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深沉的家國情懷之路。堅持中國特色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就是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古為今用。
高職院校應結合本校專業特點和辦學特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打造富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積極培育富有高雅品位的特色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對外成為學校的口碑品牌,對內成為凝聚師生精神、陶冶師生情操的“黏合劑”。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本校茶葉專業優勢,把中國茶文化與專業建設、思政教育、立德樹人融合起來,打造“思茗”育人品牌,以茶載德、以茶養性,以茶倡廉,以茶悟道,以茶獻藝,以茶示禮,以茶求精,以茶見誠,培養學生的高雅情操;同時重點突出“誠信、成才”的“雙cheng”教育與要求,打造“以德立人、以技立業”的校訓、“服務、合作、開放”的辦學理念、“宏毅開拓、勤勉善成”的學習精神、“盛德至善、博學致用”的校風、“篤志、修身、務實、厚生”的教風、“明德、求真、學思、踐悟”的學風,將“崇德強技、尚美至臻”的校園文化理念貫穿師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思茗”文化品牌以茶道精髓作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是中國特色與地域特色、專業特色的完美融合,既彰顯了學校的職業教育特點,又體現了學校立德樹人的使命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