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琦
【摘 要】幼兒時期是幼兒接受學校教育的啟蒙階段,對幼兒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深遠影響。美術活動時幼兒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這個階段的幼兒對于各種活動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滿足幼兒學習的需求,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材料在美術活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幼兒;美術活動;材料投放
幼兒美術活動的開展要以生活為中心,讓幼兒對教學活動有一定的熟悉感,使幼兒可以踴躍參與到教學當中,在玩耍中學習到美術知識。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合理的投放材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材料,而且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因材施教,選擇相應的生活材料,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同時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幼兒在活動范圍內找到相應的生活化材料,提升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致,從而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一、生活中自然材料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美術中很多作品都來自生活,生活中的材料在美術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大部分美術作家的靈感都是來自生活,教師讓幼兒去收集身邊的材料如精美的禮盒、一片樹葉、石頭等等,在收集的過程中就會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還可以讓幼兒發現身邊的美好,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其次,可以幫助幼兒確定美術主題。美術活動就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思考與創作,幼兒通過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可以確定美術的主題,幼兒根據這個主題進行創作,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美術作品。最后,自然材料的混合搭配,可以激發幼兒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混合使用自然材料,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恰恰可以激發幼兒的潛能,可以有效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幼兒美術活動中材料投放的策略
(一)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每個幼兒的成長環境不同,也彼此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開展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等方面投放相應的教學材料,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使幼兒可以充分使用教學材料,并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踴躍參與到美術活動當中,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與美術能力。
例如在學習《魅力的盤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綜合能力準備教學材料,對于綜合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不同粗細的筆與盤子,讓幼兒畫出兩種線條的作品;對于綜合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可以只準備一種粗線條的畫筆,讓幼兒在盤子上進行繪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幼兒的信心,使幼兒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但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保障幼兒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材料投放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能力
在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想要在活動之中為幼兒進行資料投放,首先要考慮觀察幼兒的各種能力,根據不同的能力來為幼兒投放相應的資料,讓幼兒能夠在自身多掌握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來提升創作興趣以及能力。并且老師為幼兒準備的投放資料又有一定的針對性,讓幼兒能夠在活動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與進步。
例如,老師在教學中班幼兒學習“十以內的數字”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情況為幼兒準備一些科學合理的材料,比如為幼兒準備“為水果先生找伙伴”和“分類盒”等一些活動材料,讓孩子們根據圖畫信息進行分類找朋友,不但能夠讓幼兒提升數學知識基礎,還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美術基礎。這樣的材料投放方式能夠讓每個幼兒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自身能力,有效提升幼兒教學輔助的質量效果。
(三)根據幼兒興趣準備投放材料
老師在為幼兒準備美術活動材料時,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來準備所要投放的材料,讓幼兒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老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幼兒在活動中對某種材料比較偏愛時,要盡最大努力來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并把孩子們感興趣的材料有效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另外,老師在為幼兒進行材料收集過程中,要有效引導幼兒養成一個節約資源以及保護環境的意識,幫助孩子們提升探索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激發孩子在美術學習中的學習熱情。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幼兒園老師在為幼兒進行材料投放時,要考慮幼兒的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以及孩子的個性特點,為幼兒準備最為科學合理的投放材料。讓幼兒能夠通過老師所投放的材料,提升孩子對于老師組織的教學活動的參與熱情。并讓孩子能夠有效運用投放材料來提升自身能力以及學習效果。老師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根據幼兒喜好,來為幼兒準備投放材料,能夠有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讓幼兒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施佳.走近生活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4).
[2]周家俊.版畫活動中美術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