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梅
摘要: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經過對大自然的漫長觀察而發現、總結出的時令、天文、氣象、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對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中能夠延伸出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如文學、健康、藝術以及科學的文化知識,這類文化知識既有利于培養幼兒審美情趣,又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所以可根據二十四節氣文化在幼兒園的應用實踐研究,并綜合幼兒園教學發展實際情況,探索出有利于幼兒園教學發展的園本課程或探究式主題探究活動。
關鍵詞:幼兒園;二十四節氣活動;實踐探究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天文學、氣象學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與自然界的接觸和交流中總結出的經驗與規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人類了解自然的一座橋梁。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節氣文化,能夠增強幼兒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聯系,促進幼兒五大領域的發展。
一、解決園本課程建設與改革中的難點問題
(一)在課程目標達成方面,處理好碎片化與整合化的問題
以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為主題線,整合五大領域中與節氣相關的內容,并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農耕種植、自主觀察、自主游戲、烹飪品嘗、藝術創作、詩歌吟誦、日常滲透、回顧活動等多種教育手段的整合,家、園、社會的教育合力,讓幼兒置身于生活當中,親身感知、動手動腦、實際操作、溝通合作……完成解決問題、闡明概念、擴展認知的學習全過程,改變了過去碎片化教學的弊端,體現幼兒學習與思考的整體性與完整性,初步完成從重視幼兒的認知、技能的學習到重視有利于幼兒終身教育的品質的培養。
(二)在課程內容選擇方面,解決好傳承性與創新性的問題
在課程內容選擇方面,我們保持和發揚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摒棄落后腐朽的內容,做到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例如,對于“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思想,我們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感興趣、能理解的“時節種時菜時果”“時節食時物”的活動,讓其體驗人們的生活智慧;對于傳統節日習俗文化中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將其轉化為清明節“做艾果”,緬懷先人、為革命先烈“獻鮮花”等文明祭奠方式,摒棄燒紙錢、獻祭品的陳舊陋習,還將念誦古詩《清明》融入其中豐盈課程內容的文化內涵,讓幼兒體驗思念故人的傷感情懷,萌發感恩、孝悌情感。在主題探究課程內容的編排方面,我們將節氣中的中國傳統節日納入節氣課程,使傳統節日文化與節氣文化教育相結合,在課程內容上實現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傳承的創新化。
(三)在課程實施方面,處理好灌輸式與浸潤式的問題
以文化引領幼兒園課程建設,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潤物細無聲”地將反映節氣現象、節氣習俗的童謠、歌謠、美食、藝術、民間游戲等文化元素融入課程,讓幼兒在感知、體驗、操作的過程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如立春制作豆芽春卷;立夏玩立蛋、吃立夏蛋、畫蛋、斗蛋游戲;秋分誦童謠《賞月娘》、做月餅;冬至唱兒歌《團湯園》、制作湯圓等等,還將關于節氣的兒歌、童謠、諺語在幼兒晨間戶外、午間電臺、離園等一日各個環節交叉播放。通過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浸潤式的體驗激發幼兒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接納和歸屬感,培養知禮、智慧、自信的新時代小公民,從而實現幼兒園“禮智信”文化創建的提升。
二、二十四節氣課程的實施要點
(一)建設課程實施的資源庫
我園圍繞節氣課程創設了小菜地、小果園、小山坡、小水池等場地,種植了薺菜、蠶豆、黃瓜、莧菜、枇杷、艾草、菖蒲等跟節氣習俗有關的植物,便于幼兒在相關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觀察、使用各種材料。建立幼兒園節氣課程的資源庫,為節氣課程的實施創造條件。教師們充分利用百度云盤、釘釘APP、剪影等信息化手段及時記錄課程開展的進程及優秀影像素材。
(二)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和參與性
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保證課程的實踐性和參與性,讓幼兒親身感知節氣物候,體驗節氣習俗。例如,在白露節氣,可以鼓勵幼兒嘗試收集露水;在小雪、大雪節氣,引導幼兒觀看天氣預報,了解全國范圍內有哪些區域下雪了。只有通過參與實踐,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才會更持久,獲得的認知才會更深刻。
(三)鼓勵幼兒自主嘗試與探究
文化既要傳承也要創新。因此,在幼兒園節氣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以節氣文化為載體,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春分到,蛋兒俏”在春分,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水平,對“豎蛋”這一習俗的規則進行創新,鼓勵幼兒借助工具輔助雞蛋“站”起來。在新規則下,幼兒紛紛開動腦筋,嘗試利用沙子、瓶蓋、樹葉、棉花、橡皮泥等物品使雞蛋“站”起來。在嘗試的過程中,幼兒既對“豎蛋”的習俗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收獲了很多使物品保持平衡的直接經驗。
(四)要讓二十四節氣充分融入幼兒教學活動中
幼兒園開設的課程是面向廣大幼兒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及引導幼兒在課程學習中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能夠讓幼兒健康地發展。在幼兒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綜合幼兒學習發展的實際情況,開設有利于幼兒成長的幼兒課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中蘊含著非常重要的教學價值,通過二十四節氣的教學,能夠讓幼兒更加了解大自然、親近自然,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幼兒感知、觀察以及思維等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所以要重視二十四節氣在幼兒教學中的充分融入。比如二十四節氣是一個整體,其貫穿在一整年的時間里,每一個月都有兩個節氣,而每一個節氣都會反映那一段時間里物候以及氣候的變化規律,所以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二十四節氣作為幼兒課程的內容,開發及利用農村教學資源,通過二十四節氣將幼兒教學與自然緊密聯系起來,在幼兒親近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其學習能力。
結語
二十四節氣課程為幼兒了解自然規律和傳統文化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幼兒園應充分發掘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資源,在讓節氣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的同時,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基于此在幼兒園的教學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二十四節氣的應用,挖掘其蘊含著的豐富教育資源,以增長幼兒的知識,豐富幼兒的經驗,進而不斷提升幼兒園內涵發展,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建達.德育視角下“二十四節氣”課程的整合與實施[J].現代教育,2020(12):14-16.
[2]楊海娜.二十四節氣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個案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