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三頭六臂”的寶爸寶媽們剛從“吃喝拉撒睡苦海”里爬上岸,又要開始發愁孩子上興趣班的問題了。作為父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面對各種各樣的興趣培訓班,總想讓孩子舞蹈也學,英語也學,畫畫也不能少……生怕錯過了讓孩子發展才藝的關鍵期。
的確,孩子身上確實具備多種能力的萌芽,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孩子多元智能發展的基礎,興趣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孩子提供適宜發展的環境,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促進孩子多元智能的發展。
可是,問題來了:我們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如何給孩子選高質量興趣班?如何維持孩子千變萬化的興趣?別慌!讓我們一點一點去揭開興趣和興趣班的面紗。
有些父母聽說過多元智能的提法,但又覺得這事聽起來很專業、很高深,父母該如何評估自己孩子的智能特點或者興趣愛好呢?其實,只要父母平時多留意和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自己孩子的多元智能發現和挖掘專家。
1 音樂智能:如果孩子只要一有音樂出現就會睜大眼睛聆聽,特別喜歡聽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還能有聲有色地模仿聽到的歌曲或曲調,唱歌音準還不錯,那可能就是在音樂方面有天賦。音樂啟蒙、視唱練耳、幼兒樂器課程…-.這些和音樂智能相關的課程可能適合他。
2 語言智能:如果孩子喜歡背誦詩歌、童謠,詞匯豐富、很會講故事,喜歡糾正別人語言表達上的錯誤,那可能是寶寶在語言方面有天賦。經典誦讀、主持、表演、英語……這些和語言智能相關的課程可能適合他。
3 身體運動智能:如果孩子的運動姿勢看起來很協調,動作模仿能力強,喜歡隨音樂舞動,學騎車、輪滑等學得很快,那可能就是寶寶在身體運動方面有天賦。體育、舞蹈…-.這些和身體運動智能相關的課程可能適合他。
4 空間智能:如果孩子對走過的路不容易忘記,能記住路標,喜歡看地圖,喜歡搭建組裝玩具,那可能就是寶寶在空間方面有天賦。美術、拼搭、棋類……這些和空間智能相關的課程可能適合他。
5 邏輯、數理智能:如果孩子喜歡提問而且問題很有邏輯性;喜歡棋類游戲、能記住棋類游戲的規則;擅長給各種東西歸類,那可能就是寶寶在邏輯、數理方面有天賦。棋類、自然百科、少兒編程……這些和邏輯、數理智能相關的課程可能適合他。
6 人際與自我認知智能:如果孩子喜歡扮演角色或編故事,對別人的情緒很敏感、會安慰人,會觀察別人的特點,那可能就是寶寶在人際與自我認知方面有天賦。表演、主持、繪本……這些和人際與自我認知智能相關的課程可能適合他。
提示:
順應兒童的智能特點選擇興趣班,更容易被寶寶喜歡和接納,效果也會更好。但有的父母會問:“我覺得孩子在某些智能方面不行,能選擇去彌補他這方面智能的課程嗎?”其實這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多鼓勵孩子的進步,而且要和老師多多溝通,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提供更寬松、合理的教育環境。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發展的重點,比如當孩子需要發展豐富的感知時,過多知識的強化、灌輸和技能的訓練反而會關閉孩子感知的通道。因此,孩子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是要根據孩子的節奏來的,不是都越早越好。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健康發展的基礎,在發揮孩子潛能、促進智能發展的同時,也要多多關注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自控力、社交交往能力、責任心、樂觀等心理品質。
在一些藝術培訓機構中,為迎合市場的需求,會簡單地讓孩子模仿符合成人審美特點的一些作品,片面地追求作品效果,而完全忽視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個體感受、情感融入和創作參與等。因此,父母不能把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學習成果的展示上,而要去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孩子真正參與了多少。
雖然在成長的路上,孩子總會給父母帶來無數的驚喜,但請保持理性,超常兒童僅是鳳毛麟角。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的潛能和興趣,并不意味著他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更何況成長的路上變數頗多,任何專業能力的培養都非一時之功。
興趣是孩子內心萌發的一種沖動,當孩子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他就會積極地關注和行動。然而,興趣并非是能力。在學齡前階段,孩子的興趣其實還沒有完全形成,存在好奇心廣泛、興趣多變、持續時間短的特點。因此,要想使興趣變為能力,激發和維持孩子的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以在這些方面對興趣班能否幫助孩子進行興趣維持進行初步的衡量:
活動和材料有新奇性、生動性、復雜性,學習方式新穎,有適當的問題環境,能讓孩子自主選擇,激發孩子的興趣。
能提供豐富環境刺激,讓孩子通過直接感知和親身體驗理解所學的知識。
對孩子的學習能提供持續有效的支持以及及時的鼓勵和肯定,以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和自我效能感。
能創造適宜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情境,如小組合作、集體辯論等。
當然,除了興趣班自身的因素外,緊密的親子關系和有效的親子溝通,更能夠幫助孩子堅持自己的興趣。因此,在興趣班之外,父母不妨多多關注孩子的表現,多與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始終保持好奇、尊重和欣賞的態度。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愉快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幫助孩子將興趣學習堅持下去。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和學習。樂器、舞蹈、繪畫……本身都是很有趣的事,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學,共同體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學習雖然有樂趣,但更是挑戰重重。這樣,因為苛求而引發的親子沖突就會逐漸減少,父母說不定還會需要孩子的鼓勵呢!
通常情況下,孩子是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因此父母對興趣班老師的評價也會對師生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父母信任老師,能與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會使孩子更加信任老師,進而更喜歡這門課程;反之,如果父母對教師經常質疑,尤其是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質疑老師,那么可能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也是讓他體驗堅持、學會對自己負責的良好契機。孩子并不會一夜長大,但可以在堅持中對自己多一份覺察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