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11年,“數字孿生”的概念就已經被美國學者首次提出,為人類規劃了全新的未來圖景,而十年之后,虛擬數字人技術的蓬勃發展,似乎在昭示著“未來已來”。最早的虛擬數字技術出現在醫學領域,在解剖學、臨床醫學等方向的醫學實驗中應用廣泛。而目前媒體所廣泛采用的虛擬數字人則是基于一段真人錄制的視頻,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形成一個和真人一模一樣的“數字分身”,并且隨著機器學習水平的提升,虛擬數字人將越來越接近于真實的人類。從新華社的“AI合成主播”到現在虛擬偶像、虛擬員工的逐漸出圈,數字虛擬人正在逐漸改變目前相對穩定的視聽媒體生態。
不論是以智能手機、智慧屏幕還是以VR/AR等全息影像設備為載體,虛擬數字人都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人機交互體驗。根據保羅·萊文森的“玩具、鏡子、藝術”技術演進三階段理論,新興的虛擬數字人技術只要被媒體采用,就能吸引足夠多的用戶注意力。這在今天注意力資源成為稀缺資源的互聯網媒體環境中,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因此,積極采用虛擬數字人技術必然是未來視聽媒體的重要發展戰略。
而在傳播過程中,虛擬數字人也有諸多真人無法比擬的優勢。不論是從虛擬數字人可以7×24小時無間斷錄制節目的層面,還是從虛擬數字人有著近乎完美的外表和表達能力的層面,亦或是從虛擬主播永遠不會“離職”和爆出丑聞的層面,虛擬數字人都會在未來的媒體內容生產傳播過程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百度研究院發表的《2021年十大科技趨勢預測》一文中也指出,2021年數字人、虛擬人可能大規模出現,而在直播帶貨、新聞播報等領域,虛擬數字人技術可能最早得到大規模應用。也就是說,視聽媒體可能是最早直面虛擬數字人技術沖擊的行業領域。
虛擬數字人技術將給整個視聽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活躍在最前端的媒體工作者將大幅度減少,“網絡主播”可能也不再是一個日進斗金的朝陽職業。隨著媒體內容生產全流程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融合,未來整體傳媒業需要的員工可能也會不斷減少。與人類相比,虛擬數字人從生理上和外形上都遠勝于普通人類,但是以模仿人類為基本任務的虛擬數字人尚無法擁有和人類一樣的創新能力,這也是人們現在所公認的。因此,在虛擬數字人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這個人類逐漸被模仿、被取代的過程中,傳媒從業者的競爭可能最終會轉化為創新力的競爭和內容生產能力的競爭。
未來虛擬數字人將走到視聽傳播的“前臺”,而視聽傳播的“后臺”仍將是人類的主場。因此,視聽媒體從業者要守好這個最后的陣地,一方面要轉變工作重心,將更多精力用于挖掘優質選題、寫作優質腳本,為虛擬數字人的高質量播出做好基礎性工作;另一方面,視聽媒體從業者必須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在主播異質化程度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做到內容差異化。惟其如此,勇于擁抱虛擬數字人技術給視聽媒體帶來的變革,方能“變則通、通則久”,在新的媒體生態中保持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