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高校網絡輿情信息概況。根據中國高校之窗統計,北京現有90所高校,其中57所本科高校、28所專科學校和5所獨立高校,共計師生人數將近115萬人左右。北京的雙一流大學約占首都高校總數的30%,學校師生人數眾多,且擁有一定程度上的輿論影響力。因此,首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根據輿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高校輿情事件的曝光網絡站點,基本上存在于微博、微信,緊隨其后的是新聞網站和各類APP,電子報刊的媒介使用熱度較低,這說明高校師生網民已經對某個特定的網絡站點形成了依賴,并有定期瀏覽的習慣。從數據量來看,意味著微博、微信已經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發生及發展的主要陣地,在進行輿情引導時,應積極利用好用戶活躍度高的傳播媒介。從情感傾向分析來看,各高校綜合全年數據基本保持中立態度,負面態度基本存在于突發性負面事件的時間范圍內,不屬于普遍現象。因此,需要加強處理突發性負面事件的手段,提高預防和抵抗負面輿情事件的能力。
突發性負面網絡輿情事件。從突發性負面輿情事件的話題類型來看,事件多元化趨勢明顯,關于學生問題類輿情事件有更高的關注度及參與度。從情感傾向分析來看,人們對于多數事件還是能夠保持中立態度,一方面,在公共平臺中,大部分網民對待負面信息還是處于一個保守的狀態,不會產生過激的情緒。另一方面,在負面輿情話題曝光后,各高校的引導方式各異,應對水平高低有別。其中,話題度最高最熱的事件類型均為學生爆料事件,與學生有更加密切的關系,直接觸碰到學生的利益,因此會引起更高的關注度以及更激烈的負面情緒。
網絡輿論中的從眾效應。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當“意見領袖”發表言論或者觀點時,所受到的關注會更多,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會更高。因為高校學生生活的特點,“意見領袖”的能力都會得到放大。一旦“意見領袖”們“失控”,因為眾效應現象這種趨同的心理往往是很難以控制的。
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過程中,掌握“意見領袖”的觀點和意見對于正確引導學生輿論,具有積極意義。這就要求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觀察、選擇和培養合適的“意見領袖”,從而對輿情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掌控。
網絡輿論的泛娛樂化和低俗化問題。在現今互聯網輿情中,是否受到受眾關注的首要原因可能不再是信息的來源是否真實,而是主要源于受眾的好惡情況。受眾自由地選擇喜歡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最近流行的事件、熱點話題。高質量的內容會迅速被淹沒在各種各樣信息的大海里,受眾沒有時間去仔細品味一段意味深長的佳作,簡單直接的娛樂性信息就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如何將過于低俗和娛樂化的信息進行過濾,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這是人們應該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網絡輿論中的求異心理和反“沉默的螺旋”現象。求異心理,簡單地說,就是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創新思變。這也是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成因之一,反“沉默的螺旋”現象是指在互聯網上,有很多虛擬社區,這些虛擬的社區給社會公眾提供了互相溝通的平臺。網絡用戶可以在這些平臺上自由發表言論,持“少數派”意見的網民不會因為自己的看法與大眾媒體所傳達的主流意見不相同而隱藏自己的觀點,他們敢于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而不是保持沉默或者趨同。
求異心理得不到滿足和發揮是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做輿情引導工作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一方面適當地給予一定空間讓他們進行表達;另一方面集合多方綜合性意見。
網絡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倒流現象。在前互聯網時代,“議程設置”理論所代表的大眾傳播“強大影響”論占據著主導地位。屈指可數的幾家傳統主流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斷沖擊著傳統媒體的權威地位,甚至有許多報社都已關閉實體店轉戰互聯網。如今,網絡媒體的議題逐漸多元化,且單個渠道的訪問用戶規模龐大,這意味著我國網民眾多,且具有在固定站點長期瀏覽的習慣,導致網絡中的一些熱門話題很有可能在輿論的推動下愈演愈烈,最終轉變為社會焦點,造成或多或少的社會影響。
做好“議程設置”,把握熱點話題的主動權。在這個逐漸開放化的世界,嚴格的把控方式有時未免適得其反,變“堵”為“疏”,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首先,主動出擊,設置議程。學校應積極應對,營造校園網上的熱點信息,引導校園熱點話題的構建,從而為大學生的網絡言論設置一定的“議程”。學校要加強校內校外的網上工作,積極建設和維護校內官方網站以及校外微博、微信、論壇等官方賬號。要注重發揮學生骨干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中先進分子的力量,構建出更多符合學生心理且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議程設置的內容。
其次,做好議程設置內容的把關工作,增強學校官方網站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對于議程設置內容的把關,多是對轉載其他網站的校外新聞的選擇,對于轉載新聞作為議程設置內容的把關是十分重要的,且有助于提高校網的權威性和信譽度。
第三,對于校內發生的事件,要及時報道,高校的很多事件,尤其是負面的突發事件,必須由高校網站在第一時間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避免出現失語狀態。學校媒體也要及時發布來自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情況和處理措施,要重視學生對事件的輿情信息,不要忽視或不理睬學生的心理活動,積極做出官方回應,有效化解偏激輿論,正確引導輿論。
最后,針對校園BBS上的評論,要有步驟地進行引導。設置專門的評論員述評,時刻關注學生評論。借助網絡媒體論壇良好的交互性能可以進一步判斷自己的輿論導向或者是議程設置是否合理,以及需要做哪些調整、如何調整等。
網絡意見領袖:從源頭發現,在日常培養。一是培養適合的人群。在網絡輿情的引導過程中,不僅要發出官方的聲音、表明立場和態度,也要借助校園“草根”意見領袖的力量,成風化人,凝心聚力,進行全面正確的輿論引導。同時,學生意見領袖要均勻分布在各個年級當中,與群眾之間保持著橫向傳播關系。最重要的是要培養思想政治信念強、綜合素養高的教師或學生。
二是重視日常培養,加強綜合素質。豐富媒介基本理論。首先,“意見領袖”應通過遠程學習、網絡課程、自我研修等方式,從媒介基本理論、管理制度及法規、我國的媒體特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方面,夯實理論基礎,提升理論水平,避免對信息的盲從。
掌握媒體傳播技巧。要樹立客觀公正的態度,應盡量把觀點和態度隱藏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注重引用事實進行引導,重視情感溝通的作用,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不信任感,尊重他們的想法、和他們平等對話,為信息傳播創造良好條件。
做好“兩面提示”,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免疫力。當高校發生某些事件存在對立因素,需要校方進行說服或宣傳之際,通常會有兩種做法:一面提示和兩面提示。兩種方法的有效性依傳播對象的屬性不同,在傳播效果上會有明顯的區別。“一面提示”更適用于原來就持贊成態度且文化水平低者。而“兩面提示”對原本持反對態度且文化水平高者效果更佳。根據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來看,恰恰符合兩面提示傳播對象的特征。高校學生更容易反對“皮下注射”式的大眾傳播方式,認為自己的知識和閱歷比普通人層次更高,對每個事件會有不同的個性化見解,因此更容易抵觸官方的說服和宣傳,甚至與之公開唱反調。而兩面提示由于包含著正反兩方觀點的說明,會使學生感到更加“公平”,沒有被控制的不適感,這種說明更易被學生群體所接受。
全面系統地研究首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問題對于為學生建立良好網絡輿論環境,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保證首都高校學生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正確利用新時代傳媒技術,加強對首都高校學生正面思想引導是要不斷進行研究的。通過對于不同首都高校網絡輿情案例的研究,得出關于首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有針對性的改善建議,希望通過本研究可以進一步完善對于首都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和引導的手段,建立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