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粉仙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隨著聲樂研究的發展,聲樂訓練體系愈發完善,通過將氣息與音色進行有效融合,能夠使演唱者有效運用演唱技巧,更好地演繹歌曲。因此,有必要對聲樂技巧訓練中音色與氣息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從而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聲樂訓練體系也逐漸完善,但從目前現狀來看,音色和氣息作為聲樂技巧訓練中的重要內容,在訓練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聲樂學習者很難達到氣與聲的協調和均衡。主要問題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聲大于氣,氣大于聲。前者是聲帶閉合力較大,導致聲門處出現摩擦,進而造成氣息較長的假象,使得聲樂缺乏流動感,無法對音色進行有效控制;后者是聲帶靠攏不夠,造成氣息較短的假象,呈現出一種聲音空虛的狀態。第二,過于追求高亮或厚寬的聲音效果,沒有將喉嚨充分打開。在聲樂技巧訓練中,部分學生過于追求高亮效果,使得在發出高音時,往往采用提起喉頭的辦法,將咽腔縮短;而部分學生在追求厚寬效果時,會將喉頭壓下,將咽腔伸長。無論是哪種,都沒有將喉頭充分打開,導致喉室擠壓,無法將基音傳達到鼻咽腔等共鳴腔,使得音色較差。第三,氣息過于放松或過于緊張。對于聲樂而言,演唱者需要平衡放松與緊張的狀態,但從現狀來看,狀態過于放松或過于緊張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音色偏于極端,或尖亮、緊逼,或發暗等。
對于聲樂而言,演唱者在整個發聲過程中的音色與氣息之間存在一種辯證關系,通過對其進行平衡,能夠提高聲樂的完美程度。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在聲樂中,發聲需要氣息的支持,音色作為聲音的特征,與氣息深度之間具有緊密的關系。在發聲過程中,主要動力就是氣息,聲帶是振動體,只有氣息沖擊聲帶才能發生震顫,而氣壓、氣柱則形成于聲門閉合過程中的阻力和反作用,所以若想要獲得優美的音色,就需要具有扎實的氣息控制能力,進而對聲帶震顫進行有效控制,實現氣與聲的協調、均衡。具體而言,在聲樂技巧訓練中,對氣息深度的控制能夠有效轉變音色,使其做出強弱變化,富有變化色彩。在發聲訓練中,聲樂學習者需要通過打開喉嚨,閉合聲帶,將聲音柔和地轉到大牙根和鼻咽腔,獲得著力點,實現聲音的共鳴。在形成共鳴后,要能夠將聲音集中在共鳴點,無論音調怎樣高低變化,聲音位置都保持不變,每個字音都在共鳴點上,從而得到透亮的音色。在此過程中,需要對氣息深度進行保持或調節,為發聲提供充足的動力,避免出現單調、漂浮的音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氣息,聲樂中的氣息需要口鼻同時吸氣,且要吸得較深并保持吸氣狀態,使腰腹發力,從而將氣息保持在一定深度。在該情況下,音色會更加柔和,呈現豐滿、圓潤的特征,從而提高聲音的表現力。
在聲樂技巧訓練中,聲樂學習者需要將喉嚨充分打開,這是因為喉嚨是發聲的關鍵部位,是氣息吸進呼出之處。喉嚨的充分打開能夠使氣息更加流暢,從而獲得飽滿、圓潤的音色,反之,若是將喉嚨緊閉,則會將聲音卡在喉嚨部位,影響聲音的表現力,甚至形成沉重的喉音。由此看來,氣息流暢與音色飽滿之間也具有一定的辯證關系。具體而言,打開喉嚨主要指的是將口咽腔部位打開。將口蓋收攏為拱形,將舌頭平置,喉頭放在吸氣位置,舌根和嘴角放松,下巴自然下垂,這時口咽腔部位就完全打開了。這雖然看起來較為簡單,但需要在唱歌過程中時刻保持該狀態,所以在歌唱過程中要有持續吸氣的感覺,從而使氣息流暢,音色更加柔和、飽滿和自然。在聲音技巧訓練中,音色應該比較明亮、飽滿,這要求在將喉嚨打開后,對聲音進行有意識的集中,這就需要氣息的支持。在獲得集中的聲音時,需要在喉嚨充分打開的基礎上將聲帶閉合,阻擋氣流,并保證口型豎張,從而使集中的聲音結實飽滿,提高穿透力,使音色更加純真、明亮,具有較強的音樂表現力。
對于聲樂技巧訓練而言,其核心就是積極與放松的辯證關系,只有將二者之間的對立調整為和諧統一的狀態,才能夠發出完美的聲音。所謂積極,主要指的是呼吸的一對肌肉以及上顎抬起,鼻腔打開;而放松則是在整個發聲過程中,與唱歌發聲運動無關的肌肉及器官不對該運動造成干擾。《歌唱的基本要求》明確寫道:“在歌唱過程中,下顎、前胸以及脖子肌肉的緊張都是歌唱的‘敵人’,而若是肌體過于放松,則會出現蒼白無力的音色。”例如,當聲帶過于放松時,會出現氣短的假象,從而導致歌唱過程中消耗較大體力;當舌、唇等過于放松,會出現咬字模糊的情況。因此,在聲樂技巧訓練過程中,聲樂學習者需要實現積極與放松的辯證統一,而實現該狀態的過程主要是對氣息進行控制,從而獲得更好的音色。這主要是因為在發聲過程中,需要通過腰腹發力,從而對吸氣狀態進行保持,而該動作就是通過腰肌和橫膈膜的張力對氣息進行控制,減慢氣息的呼出速度,提高氣息的平穩度。對于聲樂而言,氣息是主要動力,更是發聲的命脈,腰腹、兩肋的發力都是為了形成“氣息支持”和“氣息運動”,從而使聲音更加結實、有力,提高聲音表現力。與此同時,聲樂學習者還需要對聲帶進行控制,將喉頭下降,從而實現氣息與聲帶的有效配合,通過摩擦發出聲音。由此可見,聲樂技巧訓練中的積極與放松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由于聲樂與腰腹力量、氣息等多個方面具有關系,所以在分析聲樂訓練中氣息與音色之間積極與放松之間的關系時,可以知道氣息強弱與音色表達之間也存在關系,在氣息較足的情況下,聲音能夠伸縮自如,從而使音色更加結實,使聲音富有彈性和表現力。
聲樂技巧訓練中的氣息收放能夠通過共鳴腔對發聲器官進行調整,可以說,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音色是色彩,氣息是繪畫板,通過對氣息收放度進行控制,能夠促進音色的平衡,實現穩定發聲。在對氣息收放度進行控制時,主要是通過“丹田”等使氣息能夠與音色形成共鳴,進而更好表達歌曲的情感,更好演繹曲目。而在聲樂技巧訓練中,“面罩”共鳴產生的聲音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而面罩共鳴主要指的是口眼鼻腔的共鳴,進而使聲音靠前。在該情況下,音色會更加豐滿持久、清脆有力。但是,在聲樂中,聲音靠前和靠后是相互依存的一種辯證關系,在追求聲音靠前時還需要注意垂直的發聲管道。所謂垂直的發聲管道,主要指的是氣息從橫膈膜到喉嚨、眼口鼻腔是暢通的,進而將聲音放在暢通的氣息上,使其自下而上垂直運行,使音色更加圓潤。而當聲音靠后時,主要就是在深氣息的支持下進行歌唱,從而使聲音更加集中,使管道能夠順利共鳴,將聲音送出去。但若是在聲樂技巧訓練中過于注重靠前和靠后的聲音,就會減少共鳴泛音,使得音色比較尖、僵,而吸氣能夠對發聲器官進行調節,這是氣息收放里面的“收”,有利于實現音色的平衡;而呼氣則是發聲的基礎,是氣息收放里面的“放”。通過對氣息進行合理收放,能夠有效保證音色的穩定性,與此同時,由于二者是互相依存的關系,這一過程也能夠保證氣息的平穩。
首先,在聲樂技巧訓練中,應讓學生掌握并運用辯證的觀點,明確音色和氣息之間的矛盾關系,使其在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二者進行平衡。例如,在吸氣后,應微微下垂自己的橫膈肌,擴張兩肋,從而將聲音放在氣息上,有控制地進行歌唱,使音色更加圓潤和明亮。除此之外,對于聲樂而言,具有辯證統一關系的不僅是音色和氣息,所以,學生還應提高對喉頭位置、共鳴位置等方面的熟悉程度,為氣息的控制奠定基礎,自覺掌握氣息的力度控制,并有意識地抓住氣欲向下、聲欲向前等感覺,通過把握二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掌握音色與氣息的辯證統一。
其次,在打開喉嚨增強氣息流暢度時,主要是對“打哈欠”的感覺進行拿捏。找準該感覺后,通過吸氣擴張喉頭兩側肌肉,保證上下牙平行,從而將喉嚨充分打開。在該情況下,舌頭會松弛平置,不會對聲音造成干擾,使氣息能夠順利進入鼻咽腔等共鳴腔,使音色更加飽滿。在對喉嚨打開的充分程度進行檢查時,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聽覺。通過傾聽聲音的松弛程度和流暢程度,判斷音色是否處于高位置,從而掌握氣息的流暢度以及喉嚨的打開程度。第二,視覺。該方法主要是對頸部的松緊程度進行檢查,并用手放在喉頭位置判斷其是否穩定。第三,觸覺。該方法主要是對下巴的松弛程度進行查看,并檢查甲狀軟骨和舌骨之間是否存在空隙。
最后,在調節積極和放松之間的平衡關系時,主要是從發聲技巧方面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就是喉部不能用力的同時,不可放松聲帶;上胸不能用力的同時,不可放松腰部。另外,聲樂學習者還應對心理素質進行調整,從而能夠在歌唱過程中處于最佳狀態,避免出現漏氣等現象,以保證氣息的穩定性,并對氣息的深度進行有效、合理控制,進而提高聲音的穩定程度,發出圓潤的音色。另外,對于靠前與靠后的聲音,應盡量發揮面骨振動的作用,從而將氣息向前送,提高音色的優美程度。
綜上所述,聲樂技巧訓練中的音色與氣息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在開展聲樂技巧訓練時,應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其矛盾進行有效調節,加強音色和氣息的基礎訓練,從而使聲樂演繹更加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