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賽雅
(漢江師范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楚劇是由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的多種語言、音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劇種,后來逐漸發展,出現了在農閑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1926正式定名楚劇。楚劇主要流行于武漢、孝感、咸寧、荊州等地。楚劇腔調主要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個部分。楚劇題材廣泛,通俗易懂,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鄉土戲曲劇種。
楚劇早期的藝人主要為當地農民,還有部分人是鄉鎮手工廠和作坊里的工人。藝人最開始并不愿意進行楚劇演出,僅僅是自唱自樂。19世紀中期以后,演唱楚劇逐漸發展成了農民一種重要的謀生手段。楚劇最早的街頭戲班大約出現在清朝光緒年間的湖北黃陂一帶。當時楚劇戲班的主要唱腔是哦呵腔、四平腔、悲腔以及思兒、探親家等幾種小調。
約在20世紀20年代,楚劇逐漸接受京劇、漢劇及文明戲的文化影響,演員和音樂藝術工作者逐漸開始明確分工,劇目也逐漸發展,變單出戲為本戲,并開始采用一些漢劇、京劇的道具。1927年國共關系破裂后,楚劇被迫回到上海租界繼續演出。此時共有六十九個楚劇劇目和五家楚劇戲園遭到封禁,七十二名楚劇演員也因此慘遭逮捕,楚劇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境。1949年后,楚劇事業發展開始出現重大轉機,逐漸取得了空前的繁榮。此后逐漸組建成立了湖北省楚劇團、武漢市楚劇團以及一大批縣級專業劇團。這不僅為楚劇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給現代楚劇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唱念做打是楚劇表演的重要手段,四者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當代楚劇表演藝術家自身獨有的性格和藝術魅力,使得楚劇藝術能夠鮮明地區別于其他各種舞臺藝術。
1.唱
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以擴大音域和提高音量,從而鍛煉歌唱的耐力,發出優美的音色。戲曲藝術中的“唱”,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從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唱功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的變化過程。優秀的劇目離不開扎實的唱功,唱功結合人物性格和劇情發展,塑造舞臺形象,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2.念
“念”是戲曲演員表達戲曲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段,“念”和“唱”在戲曲表演中往往是相互配合的,二者互為補充,共同塑造著戲曲人物形象。
3.做
做功即戲曲藝術表演中的各種技巧,指的是各種形體表演動作。這是中國戲曲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的重要標志之一。
4.打
“打”是我國傳統武術在戲曲藝術領域中的表現,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打”通??梢苑譃椤疤鹤庸Α焙汀鞍炎庸Α眱纱箢悺?/p>
楚劇現存的劇目約五百個,常年上演的劇目有兩百多個?,F代楚劇具有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30多年前,楚劇《獄卒平冤》在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中一舉拿下十項大獎,使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湖北武漢。隨著社會發展,楚劇也逐漸走上了更大的舞臺,擴大了受眾面。許多優秀的楚劇表演藝術家都為楚劇表演帶來了別樣的詮釋。如熊劍嘯,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并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張光明,2012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亦是國家一級演員。正是因為有無數楚劇表演藝術家的堅持和熱愛,我們才能看到楚劇的魅力。
當代楚劇的發展面臨劇團銳減、人員老化、后繼乏人等諸多困難。同時隨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受眾規模和演出市場不斷萎縮,以及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使得楚劇離當代人們越來越遠。我們認為,唯有尋求藝術創新,找到中國傳統戲曲和當代中國人審美取向的共通性,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楚劇的健康發展。
首先,傳承人是傳承和保護楚劇的核心,應避免人亡戲息的悲劇。
其次,要對楚劇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有清晰具體的定位。
再次,還應思考如何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擴大楚劇的市場。
最后,唯有通過文化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形成內外驅動力,共同推動楚劇發展,才能讓楚劇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楚劇藝術應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發展。1.要繼續加大對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2.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渠道,借助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增強現實等創新技術,充分運用各種科技創新手段增強楚劇藝術的表現力。要善于提升我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創新劇本創作的手段和形式。3.要高度重視楚劇傳承人在楚劇藝術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4.要以楚劇的市場需求為重要導向,以楚劇市場作為引領。5.傳承人應該以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系為基礎,為楚劇的傳承和發展保駕護航。
舉兩個具體的例子。武漢楚劇院致力于傳承和發展楚劇,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演出規模,為廣大觀眾了解和喜歡上楚劇提供了固定的媒介和載體。楚劇《獄卒平冤》在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中一舉拿下十項大獎,其中塑造的“主張正義、匹夫有責”的楚劇英雄人物形象,正是普通人的典型形象。湖北省孝感地區作為楚劇的重要發源地,目前已經有7個專業楚劇團以及許多來自民間的楚劇戲班。孝感市通過培養和整合一批專業的楚劇藝術工作人才和群眾性文化骨干,在高等學校、企業以及居民社區等地廣泛宣傳楚劇文化,致力于培養一批宣傳和學習楚劇的新苗,不斷增強對楚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提高重視程度,為楚劇的發展創新尋找傳承人,拓寬楚劇的受眾面,推動楚劇在舞臺上散發出更加耀眼的民族文化光芒。
為推動楚劇發展,我們想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做法:
1.利用“互聯網+”這一新渠道,對楚劇進行創新,提高楚劇的知名度,讓楚劇走上國際舞臺。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楚劇人物的形象轉化。這樣有助于避免楚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有效解決傳播手段單一的問題。
2.開創“互聯網+楚劇精品選粹+電子配音”模式。選擇優秀作品加以整理匯編,并融入生動的電子配音,讓人們更加方便地接觸楚劇,可以足不出戶了解楚劇。
3.利用楚劇人物進行玩偶制作,吸引大眾眼球,以此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楚劇,并愿意學習楚劇,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楚劇的傳承人,解決楚劇后繼乏人的問題。
4.推動楚劇服飾創新。在能夠體現楚劇人物特點的基礎上,對楚劇服飾進行合理的創新,以更好地刻畫楚劇人物,加深人們的印象,從而增強年輕人的購買欲望。
5.以楚劇市場化經營為政策導向,提升楚劇產品策劃包裝、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市場經營管理和服務能力。探索楚劇與其他文化項目合作的新機制,全面提升楚劇的影響力,增強楚劇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推動楚劇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楚劇是湖北省優秀的地方傳統劇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楚劇的傳承和發展確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楚劇曾繁榮一時,但是現在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劇團銳減、人員老化等。希望通過對楚劇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不斷搜集歷史資料,探索新的發展方向,以及結合“互聯網+”等新渠道、新方法,從而促進我國楚劇的傳承、創新與現代化發展,解決好近年來困擾我國楚劇傳承和發展的諸多問題,更好地保護和繼承楚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發展楚劇不僅僅是為了保護這一門藝術,更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希望楚劇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走上更大的舞臺,呈現在更多人的面前,讓更多人感受到楚劇的魅力,從而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讓中華民族更加驕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希望楚劇能成為當代湖北乃至中國的一張民族文化名片,并逐漸走出去,散發出耀眼的民族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