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江蘇省柳琴劇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柳琴戲是徐州地區本土劇種,是江蘇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劇種之一。它萌芽于清代乾隆中葉,迄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該劇種以其獨特的唱腔與藝術表現力,風靡于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的交界區域,在江蘇和山東兩省的影響最大。柳琴戲的唱腔柔美甜潤,表演質樸風趣,剛柔相濟,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特別是女腔聲尾柔長甜潤,因此徐州當地民眾稱柳琴戲為“拉魂腔”?,F在徐州附近民間仍流傳著“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可見人們對柳琴戲的厚愛。
徐州柳琴戲的唱腔、音樂主要源自徐州周邊地區的民間音調、農民號子及地方語音的衍化,后又不斷糅合吸納民間曲藝、民間歌舞的音樂元素,加之現代音樂、節奏的融入,通過長期的整合、潤澤,漸漸形成了現在柔美、甜潤、質樸風趣、粗獷潑辣的藝術風格。徐州是五省通衢之地,南北文化藝術在此交匯相融。所以,在柳琴戲音樂中至今仍有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存在。徐州柳琴戲既有南方音樂的甜美柔潤又有北方音樂的豪放激越。
傳統柳琴戲的劇目大多來自民間地方傳說、歷史故事。因為柳琴戲形成于我國清代時期,先輩藝人基本來自于農民、雜工,創作的主體以他們為主,所以徐州柳琴戲必然以農民的審美情趣為依據,形成了質樸、風趣、幽默、詼諧、對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藝術風格特點。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經過幾代柳琴戲藝人的不懈努力和堅韌追求,柳琴戲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藝術感染力和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地方劇種,孕育產生了一批出類拔萃的群眾喜愛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例如江蘇省柳琴劇院的優秀劇目《喝面葉》《靈堂花燭》,到《大燕小燕》《孽?;ā贰端h路長》《秋風血色》和《鴨鳴湖畔》及《好大一棵樹》《礦湖情緣》等,在民間影響頗大。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被國務院和文化部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徐州柳琴戲主要演出團體是“江蘇省柳琴劇院”,屬專業省級院團單位。在徐州的邳州、新沂也有一些柳琴戲演出劇團,但有的基本上是業余演出單位。唯“江蘇省柳琴劇院”成為徐州柳琴戲的領頭雁,在發展的歷程中,曾經一波三折,攻艱克難,逆勢而為,漸漸探索出一條轉化創新發展之路,迎來了今天徐州柳琴戲的一片新天地。
徐州柳琴戲以“江蘇省柳琴劇院”為例,曾經歷過2009年改制過渡期的陣痛迷茫;經歷過劇團經費嚴重不足,以致于無法維持基本生存;現階段又面臨演職員隊伍老化,后備人才不足,編導人員缺乏;受眾群體減少等等一系列問題。
筆者作為“江蘇省柳琴劇院”的一名演員,親身感受了近些年來徐州柳琴戲變遷、發展的全過程。特別是改制后的10年間,院團領導集思廣益,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且達到了預想的目標。
戲曲既要民族化,也要現代化。不管是表現現實生活,還是表現古代生活,都應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戲曲表現現代生活,不能再走“舊瓶裝新酒”的路子,而是要在革新傳統表現手段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創造新的表現方法和技巧,提高戲曲藝術表現新生活、新人物的能力,使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因此劇院在保留傳承好經典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的前提下,原創了一批貼近人民生活的、接地氣的現代戲。如新創現代戲《礦湖情緣》多次在徐州及周邊地區演出,2019年8月參加了“第四屆江蘇省文華獎評選暨文化惠民演出”?!兜V湖情緣》圍繞著“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現代理念和時代主題,以賈汪潘安煤礦塌陷區修復成潘安湖濕地公園為原型,聚焦采煤塌陷地生態改造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老礦燈房和養殖場的去留為敘事主線,反映了老礦工和新時代年輕人的感情糾葛轉化的精神風貌。柳琴戲《礦湖情緣》抓住了生態文明和環保的新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將這一普通大眾都關心的話題,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與時俱進就是一種題材和劇目的創新。該劇演出多場,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專家們也都給出了一致的好評。從《礦湖情緣》演出的效果可以看出江蘇省柳琴劇團的領導、演職人員在作品創新上付出的艱辛努力。這表明了只要努力做出改變與創新,傳統地方戲曲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江蘇省柳琴劇院為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生活情趣,捕捉新的生活真實,創造新的藝術真實,以小戲短小、精煉、明快、逗樂、有趣的藝術呈現手法,創作了一批經典的小戲作品。小戲的取材來源于生活,通過藝術的加工提煉,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現實。如反映現實生活的小戲《婆婆也是媽》和今年的戰疫新作《口罩后面是春天》等。小戲在舞臺呈現后,觀眾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江蘇省柳琴劇院就創作了戰疫戲歌聯唱《越是艱險越向前》,以其獨特的表達效果,唯美的戲歌韻律,表達了對抗疫勇士——醫護工作者的贊美。此曲一經播出,便贏得了社會各界及專家同行的一致贊譽。
充分利用歌舞與戲曲的完美糅合等表演方式以及有創意的經典的唱段,吸引觀眾;同時,通過肢體語言的演繹、音響結構的變化、舞美燈光、服裝造型等多方位的改造創新,達到令人耳目一新、詩意般的舞臺效果。
戲曲的發展離不開觀眾,結合市場營銷,擴大戲曲受眾面。柳琴劇院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創作演出。如在徐州農村及周邊地區,柳琴戲歷來就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一大片可開拓的廣闊天地。因此,根據農民群眾的不同需求,送戲下鄉到村、鎮,進企業、學校、廠礦,并送戲至田頭。僅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就送戲下鄉達100多場次,為農民群眾送上優秀的節目,提供優質的服務,進而激發了農民群眾的興趣和參與熱情;積極響應“優秀戲曲進校園”活動,僅在2019年就到校園演出200余場次,激發了青少年學生對戲曲的興趣和對國粹經典的熱愛;改變駐場演出模式,將舞臺搬到自然風光秀麗的風景區,如徐州云龍湖畔的岸邊、公園的亭子里等,既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擴大了戲曲的受眾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因此徐州柳琴戲也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開始走進互聯網,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宣傳。例如柳琴劇院有了自己的公眾號,建立了自己的專用網站,適時上傳本劇院的優秀劇目的視頻、戲曲行家的點評、意見及一些劇目的創作來源等相關信息,滿足了柳琴戲愛好者的需求;開設了專屬柳琴戲的論壇,在論壇上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利于柳琴戲的演員們博采眾長,補己之短;有的青年演員利用業余和休息時間,自行錄制視頻,在快手、抖音等平臺進行直播或上傳到各大視頻平臺,傳播柳琴戲,宣傳柳琴戲,讓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戲,喜愛柳琴戲。
一段時期以來,柳琴戲可說是后繼乏人,院團領導從戲曲傳承的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戲曲后備人才的培養當做重中之重來抓。一是積極主動聯系協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有關中小學,在其開設的音樂課和課外藝術興趣的社團中適當加入柳琴戲的欣賞與簡單教學,定期派專業老師深入學校,深入課堂,進行柳琴戲的專業指導,引導學生從小了解柳琴戲、接受戲曲文化的熏陶,從而產生對戲曲的興趣愛好。二是積極籌措爭取資金,充分發揮政府能動作用,改革薪酬和獎勵分配機制。物質上,讓劇團演職員們的付出有豐厚的回報,并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柳琴戲隊伍;精神上,鼓勵劇團“走出去”,走向農村,走向田間地頭,走向社區,走進人民群眾中間,積極貼近人民群眾組織演出,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觀眾。三是探索開啟“校企聯合”、“院企聯合”辦學招生的新模式,每年招收新學生,培養柳琴戲的后繼人才,并與劇院簽訂就業合同,解決學生及家長的后顧之憂;同時對新招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和獎學金等優厚待遇政策,吸納鼓勵更多有志投身戲曲事業的優秀青少年加入到柳琴戲的傳承工作中。
江蘇省柳琴劇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的文藝指導思想,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走改革創新發展之路,已收獲絢麗的碩果,相信徐州柳琴戲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在未來的日子里一定會取得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