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莉
(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淮河琴書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一帶,是傳統琴書藝術體系的一種,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清代,后逐步流入河南與山東等地。淮河琴書憑借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悠長的韻味及舒緩渾厚的唱腔等藝術特色,在淮河流域眾多戲曲文化中獨樹一幟,對我國后續戲曲等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從老一輩的傳說中得知,淮河琴書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由魯西南傳入泗縣后,結合當地老鳳陽歌等小調形成。琴書演員通常使用揚琴與墜胡等樂器演奏,從而衍生了安徽琴書這一藝術形式,與江蘇琴書及山東琴書等有一定淵源,因地域原因稱之為淮河琴書。
安徽省是淮河琴書的發源地,淮河琴書最早流行于安徽省蚌埠市、阜陽市阜南縣、廣饒縣等地區,當地人對淮河琴書耳熟能詳,因此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傳承人。在文化交流等因素影響下,淮河琴書逐漸演變出了南北與東路三個流派。安徽琴書在清德宗光緒六年傳入廣饒北部。發生黃河入海漫溢等自然災害后,演唱安徽琴書等民間小曲逐漸成為了流離失所的災民在外地乞討的手段,因此帶動了更多人了解與學習安徽琴書。安徽琴書在清光緒22年在廣北一帶初步流行,衍生了大批安徽琴書職業藝人,在清朝中期盛行;當時河北與安徽等地出現災荒,出現了大批南下逃荒的人,隨后南北交通更加便利,人流動量增大,安徽蚌埠在淮北地區的中心性功能突出,淮河兩岸民眾聚集于此,人數最高時超過八萬多人。安徽琴書藝術受歷史與社會及自然等因素影響逐漸扎根。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日戰爭愈演愈烈,淮河琴書的題材內容多以當時國家動亂為背景,更多了一些悲情基調。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與各種新時期政策方針引導下,戲曲文化逐漸復蘇,文化部門紛紛改革,涌現了袁月娥與魯彩霞等大批富有傳承創新思想的琴書藝人,進一步推動了淮河琴書在當時的創新發展。地方文化局對淮河琴書的研究更加重視與系統,并在1984年組織琴書藝人等文藝工作者,通過深入基層走訪民間藝人等途徑展開研究工作,收集整理了珍貴的文藝史料;第二年還召開了安徽琴書史料座談會,在淮河琴書老藝人的指導下,仿演并錄像安徽琴書經典劇目,以此作為安徽琴書重要文獻資料,并在之后幾年陸續完成了《安徽琴書音樂集成》等書籍,為后人留下了更多可參照的理論資料。
1991年舉辦的安徽首屆安徽琴書匯演活動,集結了各種優秀劇團與文藝工作者,為觀眾帶來了極經典與具藝術美的琴書演唱盛宴。阜南縣文化局在2006年深入展開了淮河琴書挖掘保護性研究工作,在人力與物力等方面全方位投入,確保了研究工作的專業性與規模性,收集到了大量藝人與劇目資料,并提倡與宣傳老藝人傳幫接代,以推動安徽琴書藝術文化持續性發展。與此同時,文化局為申報省級非遺做足了安徽琴書歷史發展淵源與藝術特征的信息準備,最終將其命名為淮河琴書,在2008年正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非遺。
在2013年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巴黎中國曲藝節活動上,《十二生肖沒有貓》淮河琴書劇目首次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淮河琴書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隨著群眾文化建設活動深入推進,安徽鎮縣級政府部門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也加大了宣傳與推動淮河琴書藝術發展的力度,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的同時,推動淮河琴書在新時期背景下得到創新發展。
東路傳承人李金山淮河琴書演唱韻味醇厚且曲調優美,在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后,在北京傳入了淮河琴書藝術形態,在創作中整合了當地人的審美情趣與戲曲口味,在淮河琴書音樂與演唱等形式上進行創新,將坐唱逐步演變成表演唱,并整合了北京韻味與安徽地域性特色。劉淑敏與齊桂琴等都是李金山的徒弟,演唱的《劉伶醉酒》與《梁祝河》等作品深受大眾喜愛。
北路流派傳承人時殿元,表演風格幽默且自然灑脫,為提高藝術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在淮河琴書中整合了戲曲與曲藝等藝術要素,沿用京劇借助服裝與道具等表演風格,將坐唱演變成了化裝演唱,演唱的《王小趕腳》與《光棍哭妻》等劇目大獲成功。時殿元創建的“共和班”,最初在安徽等地拉地攤演出,隨著劇目情節與角色及化裝、樂器等方面的創新,劇目表演風格等特征更富有吸引力,戲班得以在劇場與戲院等專業舞臺上演出。
南派傳承人有孟獻與孟兆興、孟穎等,主要由河南永城縣老藝人邵元振傳入,為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融入了墜子與民間小調等當地藝術要素,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且代表淮河風情的淮河琴書。
孟穎是阜南縣會龍鎮人,是淮河琴書第五代傳承人,更是阜南縣演藝中心工作人員、安徽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曾獲得文化部“群星獎”與中國曲藝界最高獎“牡丹獎”。孟穎迎合當下社會發展方針政策等背景,創作了《說說咱村新變化》的淮河琴書小段,生動形象地宣傳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從而被全網推送。孟穎8歲學唱,12歲登臺,從藝近40年,從小跟隨父親演唱琴書,有著豐富的登臺演出經驗,從藝生涯中,足跡遍布河南與安徽等地,多次登上國際文化舞臺向世界宣傳淮河琴書傳統文化。孟穎演出風格富有親切感與靈動性,能夠及時帶動觀眾情緒并深受觀眾喜愛,以此激發了其利用琴書訴說百姓身邊事的決心。孟穎迎合觀眾口味與時代變遷,在說唱形式上進行創新,在創作中整合了民間小調與大鼓等特色民歌樂器,在演唱中整合了京劇與嗨子戲及黃梅戲等傳統戲劇文化,為觀眾呈現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軋狗風波》、《喜事多多》、《鄰里之間》等作品。尤其是《軋狗風波》作品,講述了新型干群關系,烘托了好干部的形象,讓觀眾深受感動,該作品獲得了第七屆中部六省文化藝術節政府獎與群星獎等。孟穎隨后創作的《買巴掌》與《惡夢》等作品更接地氣,反映了群眾所思所想,深受觀眾認可與支持,同時整合了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等十九大精神,通過文藝扶貧與進工廠及下鄉等途徑,為老百姓奉獻了更多精神食糧。圍繞群眾愛聽鄉音鄉韻的喜好,采取群眾聽得懂的形式,孟穎表演了《我為阜南唱文明》、《農家樂》等作品,在宣傳十九大精神的效果上,也是文件閱讀與演講等形式不能比擬的。除此之外,孟穎非常重視淮河琴書的傳承創新發展,通過免費教學與培訓等方式,培養了大批淮河琴書傳承人,如魏夢茹、李丁丁等徒弟,在全省戲劇大賽中獲獎無數。
以四句腔的基本唱腔為主,演唱中可重復使用,不同四句腔的歡快悲傷等情感基調多有不同,但旋律主線一致。在垛子句與連口句子等融合下,逐漸形成了琴書九腔十八調,包括梅花落與金錢落、上淮調、下淮調、多口調、小調曲等。整體音調優美悠長,促使琴書的聲腔韻調更加豐富與富有感染力。琴書基于民間小調風味,整合了京劇與黃梅戲等劇種音樂,使淮河琴書藝術形式更受大眾喜愛。
淮河琴書的流派不同,唱腔等方面也多存在差異。淮河有戲曲之鄉的美譽,淮河琴書興于民間小調,以地方表演為主,逐步整合了其他戲曲唱腔,過渡發展到琴書說唱,唱腔更加豐富。唱腔與有機伴奏整合后,曲調更加集中,尤其是與伴舞及電聲樂隊的整合,促使故事情節表述與人物形象刻畫更加到位。在時代演變推動,與藝人真摯情感投入下,琴書表演更加完整與細膩。淮河琴書現代化表演,更注重與觀眾的情感互動交流,但整體演奏風格仍以穩重大氣特征為主。
淮河琴書的演唱形式多樣化,包括對口琴書、單口琴書及琴書聯唱等,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圓且口齒清晰。坐唱與站唱表演方式的感情豐富且平上去入、四聲不亂。演唱節目包括短篇、長篇、書帽等。淮河琴書的風格特征簡單,表演中通常以一人伴奏或多人伴奏為主,一人敲琴打板,多為進工廠與下鄉等基層演唱。淮河琴書的演唱內容相對廣泛,可以結合百姓生活或當下社會發展精神文明等,更能夠演唱高藝術性或接地氣幽默的小段子。淮河琴書以中短篇曲目居多,長篇流傳不多。因為藝人多長期生活在民間,導致淮河琴書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成為了宣傳與反映百姓生活所思所想的媒介,情感基調通常以悲喜劇為主。演唱曲目包括《十八里相送》、《啟母望夫》、《夫妻觀燈》、《雷鋒送親人》等小段。
城市化建設深入推進,曲藝文化逐漸被大眾淡忘,應當加速拓展淮河琴書發展路徑,保留好傳統藝術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作為文藝工作者,更應當在政策引導下將淮河琴書保護工作做到最佳,采取因地制宜的保護模式,賦予其濃厚的地域性特征與鮮明的生命力,放大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的同時,深挖其歷史淵源,實現淮河琴書整體性與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