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夢蕓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2)
我國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身獨特的藝術文化特點,其中,廣西的壯族民間戲曲發展歷史悠久,直到現在,依舊散發著獨一無二且光輝璀璨的文化光環。在現如今倡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如何在全球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響的背景下促進其有效發展,維持原有的民族文化特點,是當代壯族民間戲曲發展中最值得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
壯族民間戲劇主要劇種可以劃分為:南路壯劇、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劇。南路壯劇在19世紀道光年間就已經出現,發展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廣西區域的南路壯劇主要流行于運用壯族語言的南部地區(例如:德寶、靖西、大新、田東、那坡、田陽等等),起源于各個地區獨有的歌舞民間文藝活動,由于受到提線木偶戲的影響,逐漸被列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路壯劇主要在廣西的田林地區、西林地區、隆林地區以及百色等廣西西部地區流行,同樣是在不同區域中通過民間說唱的形式、民間舞蹈以及民間雜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并且受漢族戲劇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發展形式。最初,人們將這些內容稱作是“板凳戲”,由兩個或者三個演員坐在一條長板凳之上,運用當地獨有的民間曲調來對一個故事進行說唱。
壯族師公戲同樣也是在民間演唱以及敘事長詩當中的“師公調”、“師公舞”說唱以及表演藝術的發展基礎之上逐漸衍變形成的,這種特殊的戲劇表現形式被人們稱之為“唱師劇”、“唱人仙”、“壯師”、“木臉戲”等。
廣西的壯族戲劇主要起源于民間,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內容從簡單到復雜,表現形式從演唱到后期的表演,角色從很少到多且豐富,這其中沒有與上層政治有所聯系,完全是一種來自于民間、生根于民間并在民間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民族民間文藝。廣西壯族戲劇當中的演員以及角色因劇種不同而各有特色,例如:南路壯劇中,行當可劃分為:正旦、丑旦、花旦、小花臉和大花臉、武旦、大武生、武生和小武生等等,到了后期的時候,逐漸被簡化為旦、生、凈和丑這四個不同的角色。而在廣西田林區域所流行的壯劇,其行當可以劃分為十門,分別為:花旦、老生、小生、正旦、婆旦、丑角、搖旦、花臉、武旦、武生,在后期的戲劇表演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文不離扇,武不離刀”的特點。
廣西壯劇的角色以及行當表現非常的多樣化,根據劇情的不同需求來安排,不管是男演員還是女演員,都可以在同一個舞臺中表演,這也是因壯族區域所獨有的民間文化、民俗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展現出不同的戲劇表演者以及不同的角色魅力,具有非常強烈的開放性以及自由性的表現特點。
早在清朝發展階段,廣西壯族民間戲劇就已經有了非常好的發展,而且受到許多群眾追捧。其獨有的藝術表現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深受人們喜愛。但是,在民國時期,壯族戲劇受到抨擊,許多優秀的劇團在這一特殊背景下被迫解散,壯族戲劇的演繹者不斷減少。直到民國后期,壯族民間戲劇一直在夾縫中尋找自己的生存機會。
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壯族民間戲劇在這一發展背景下也逐漸迎來嶄新的發展機遇。新的優秀劇目在此時大量出現在人們視野中,不管是演出質量,還是演出頻率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廣西民間壯族戲劇從在鄉村演出逐漸發展為到首都演出,劇本多次在國內外大型演出中獲獎,令世人刮目相看。依據1990年對廣西田林縣一些業余戲團數量的統計,當時的戲團數量已經超百,業余演員也多達2000多人,廣西壯族民間戲劇在當時可以說發展到了一個頂峰階段。
在進入新世紀之后,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不同的娛樂設施不斷涌現,許多壯族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青睞傳統的壯族民間民族戲劇藝術,這也導致廣西少數民族壯族戲劇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短視頻等內容的普及和發展,人們在視野發展、思想觀念、審美情趣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導致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在傳播、發展、表演形式等方面很難迎合現代人的需求,與人們的生活距離不斷擴大,并且這種情況還在不斷加劇。壯族戲劇的傳承和發展令人擔憂。
依據廣西少數民族民間壯族戲劇的發展現狀來看,壯族民間戲劇的演繹者不僅僅是創新力量,也是演繹的重要中堅力量,同時也是壯族民間戲劇的重要傳播者,對壯族民間戲劇的發展及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壯族民間戲劇而言,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大多與演繹者有很大的關聯性?,F如今,一些比較知名的廣西壯族民間戲劇演繹者已經離開了我們,還有許多知名的老藝人因為年邁已經無法教授或培養出得意門生和繼承者,這是壯族民間戲劇文化的損失,許多地方性的壯族民間戲劇傳承甚至出現了斷層。由此,保護這樣的老藝人可以說是當前壯族民間戲劇傳承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對這些老藝人進行“活態”形式的保護,給與他們經濟上的支持,提升其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壯族民間戲劇的傳承和發展中。目前,廣西壯族民間戲劇的傳承主要是依據老藝人口口相傳來進行傳播,因此,相關部門還應將壯族民間戲劇充分融入到校園教育當中,在教育中向年輕一代普及壯族民間戲劇及其文化內涵,讓更多人了解、熟悉壯族民間戲劇。
現如今,人們在滿足日益發展的物質生活基礎之上,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求新、求美逐漸成為現當代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廣西壯族民間戲劇也應該在這種需求心理之上順勢而為,在不斷創新中滿足人們的文化心理以及審美情趣,在創新中追求發展和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整個壯族傳統民間戲劇中已經存在許多單一的內容以及陳舊的劇目,而這些都很難滿足現今人們的審美需求。在這樣一種特殊的發展背景下,想要促使廣西壯族民間戲劇得到長期的發展,就必須要創新內容,并緊跟時代的前進步伐,對傳統的民間藝術元素進行提煉、加工和重組,并且結合現當代觀眾的心理特點進行創新,進而塑造出與時代接軌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廣西壯族民間戲劇藝術具有時代的氣息,更加符合人們的現實需求。
除此之外,廣西壯族民間戲劇在節奏表現上都相對比較緩慢,而且演唱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其中的曲調也難以進行有效的協調,導致劇情的發展停滯不前,基于此,應當不斷加強廣西壯族戲劇的創新,并對舞臺進行合理的布置,通過服裝、臺布、燈光設計的轉變與壯族民間戲劇有效地融合,使廣西壯族戲劇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視角。當然,創新廣西民族民間戲劇,并不是要摒棄傳統的內容、盲目跟隨現當代人類的發展視角,而是需要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站在少數民族藝術的土壤之上發揮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吸引受眾。
綜上所述,廣西少數民族壯族戲劇的發展已經擁有兩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發展過程當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戲劇藝術必然需要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來進行有效的保護和良好的傳承,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重獲藝術的生命力,進而實現生生不息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