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嘉琪
節目介紹。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以現場紀實+觀察團討論兩個現場組合的形式實現了對傳統綜藝節目的創新,觀察對象也實現了由明星到素人的突破。我國觀察類綜藝節目的市場多以情感類觀察為主,如《我家那小子》《女兒們的戀愛》……這些節目雖然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從目前來看,此類節目市場趨于飽和且很難再有突破空間,受眾也表現出審美的疲態。2019年騰訊視頻推出普法+職場+觀察模式的《令人心動的offer》,該節目一經播出便好評不斷,引爆社交媒體,第一季更是以豆瓣評分高達8.2分結束。節目主要講述八名實習生在四位帶教律師的帶領下爭取兩個轉正名額的故事,第二季在疫情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為了使節目敘事更加貼近現實、增強真實感,引入了中途淘汰機制,也就是十名實習生最終有3人轉正。
文獻研究。雖然該檔節目迄今為止只播出兩季,但已有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該節目進行了一些研究。在知網輸入《令人心動的offer》,共計學術期刊文章18篇、學術論文1篇。岳江寧基于經典的傳播學“5W模式”對該節目的傳播過程做了詳細分析。段倩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視角出發,指出該節目之所以獲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滿足了受眾的多種需求,并對觀察類節目提出了多維度挖掘題材、聚焦情感需求等建設性的意見。孔玉婷從鏡像自我理論出發,認為受眾通過鏡像角色選擇完成自我建構并最終形成理想自我。趙瑜等在《現代傳播》雜志發表的《觀察類真人秀的共情效應及其觸發機制》一文中,詳細分析了觀察類真人秀節目與受眾情感的連接互動,如何引發受眾的共情效應,為本次論文撰寫提供了極大的參考意義與價值。
1974年,卡茨提出了著名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最大的突破就是將傳播效果研究由傳者或媒介轉向受者,體現了受眾本位的思想,打破了以往的“魔彈論”思想。作為精神內容生產的綜藝節目,要充分考慮生產的內容是否符合受眾的心理需求。網絡新媒體時代,受眾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擁有受眾就獲得了市場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令人心動的offer》一經播出便口碑引爆,每期的微博話題總能吸引大量的媒體和新的受眾積極參與進來討論,而微博熱搜中的典型片段又會激發受眾的好奇心理去觀看完整視頻,從而進一步增加了該檔節目關注度。
休閑娛樂的需求。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劃分,當人們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以后,轉而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當今社會節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綜藝節目的娛樂屬性可以使受眾從繁重的的壓力下得到短暫的放松。《令人心動的offer》雖然作為一檔嚴肅的求職類節目,但其中不乏一些娛樂性的內容來給受眾解壓。比如雙北“CP”組合可謂是節目中的氛圍擔當,總是能以幽默的討論時不時的調動起受眾歡樂的情緒。第二季實習生中李晉曄和詹秋怡的“CP”組合刮起了一陣“旋風”,受眾刷屏彈幕直呼“磕死我了、磕死我了”……美國學者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中為飯圈和同人創作證明,飯圈用愛發電的生產實踐行為能夠制造親密的人際關系和心理認同。從影視劇中的“博君一肖”到脫口秀大會中的“雪國列車”,炒CP已經成為了話題制造的永動機,而受眾對這種現象更是樂此不疲,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甜”“爽”“開心”實現了身心的暫時放松。
偷窺獵奇的需求。人們總是對新鮮古怪的東西或尚未知曉的東西充滿著好奇,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獵奇心理”。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每個人潛意識里都有偷窺他人的欲望。《令人心動的offer》將素人、明星的私人生活呈現在受眾面前,讓受眾以合法的身份沉浸在這種八卦中,兩個現場的視角切換,用上帝的視角來傳發故事,給予受眾視覺和心理的雙重滿足感。節目每期內容最后層層遞進,觀察團的推測能否成功,實習生的排名究竟如何,這些懸念總能激發受眾的好奇心等待下期的結果。很多網絡劇、綜藝節目抓住了受眾好奇心理開始了超前點播付費模式,而且大量的受眾心甘情愿得為此買單。提起撒貝寧,受眾會想到“凡爾賽”“晉江男神”“雙商都高”等詞,而在談到“職場”話題,撒貝寧自曝自己在職場初期“上臺就懵”,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很多受眾很詫異:優秀的撒老師竟然也會有緊張、焦慮的時刻。除了觀察團嘉賓的經歷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節目還盡量將素人實習生的生活狀態盡可能展現出來,比如熬夜的工作狀態、下班后的同事聚餐、個人的感情經歷、家庭背景來進一步滿足觀眾的窺私欲。
共情心理的需求。在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中,共情效應是節目文本與受眾之間經由情感和認知的共同作用,產生的良性互動。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共情就是為他人的成就而欣喜,為他人的不幸而傷心,受眾會為丁輝的淘汰難過到流淚,同樣最后為詹秋怡的“逆襲”而由衷祝賀。為了增進節目與受眾的共情能力,節目組選擇了不同特點的實習生,同時盡量將一切還原真實的生活場景,貼近生活才能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與受眾產生情感連接。比如實習生瞿澤林在面試時因為緊張說不出完整的一句英語以及實習生租房、趕地鐵的生活場景,這些都成為引發觀眾共情的重要載體。亞當·斯密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同情或共感”,不是簡單的受情緒影響而產生,而是因為主體了解客體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比如丁輝是實習生中學歷背景最普通、年齡最大且中途被淘汰的人,但他卻獲得呼聲最高,因為受眾在丁輝身上看到了平凡卻又不甘放棄的自己,節目內容與觀眾個體的內在關聯度是引發共情的重要來源。當丁輝在經歷了排名倒數、同事聚餐時得知一名中年級律師比自己年齡還小時,回到出租屋內看到女友訂的蛋糕才知道今天是自己30歲生日,受眾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瞬間被激發出來。
求知價值的需求。在當今過度娛樂化的背景下,受眾愈發的渴望知識價值的回歸,國家行政主管部門鼓勵網綜節目要貼近生活、保持專業性與娛樂性并存。首先,這檔節目受益最大的便是參加節目的實習生,他們每個人都通過一個月的實習在挫折與失敗中完成了自我的蛻變。比如當第一季播出的時候,詹秋怡在美國讀研究生,實習生的工作氛圍和狀態令她心生向往,鼓起勇氣參加了第二季的報名,在這里她憑借自己的韌性從職場小白成功“逆襲”得到offer。丁輝更是坦言如果不是節目的契機,憑著自己的學歷背景根本無法進入君合。而對于受眾來說,節目從面試到結束干貨滿滿,王驍自信的自我介紹、李晉曄的高情商應答令觀眾受益匪淺。《令人心動的offer》實習生每期完成的課題都是選自當下社會最新、最典型的法律案例,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彌補了自己的法律盲區。比如家暴、婚姻、高空拋物等法律案例,都是近幾年在我國社會中頻繁出現的熱點問題。受眾除了法律知識和職場經驗的獲取之外,也會受到節目中實習生拼搏奮斗、不認輸的精神所感染,從而對自己達成一種正向的自我激勵。
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已經成為當今綜藝市場的一大潮流,本文分析了《令人心動的offer》熱播的原因在于滿足了受眾的休閑娛樂、偷窺獵奇、情感共鳴、求知價值等心理需求。同時,節目中展現了素人實習生努力拼搏、永不言棄的可貴品質、弘揚了正向的社會價值觀、傳播了實用的法律知識等,這些都值得同類型的綜藝節目去探討和學習。《令人心動的offer》已經播出了兩季,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和熱度,但兩季都是以律政視角為題材,如此延續下去受眾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在接下來的節目制作中應該注重多題材、多維度的挖掘,實現進一步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