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林玲
相聲起源于中國民間社會并一直流傳至今,在其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和獨特的內在結構。相聲從街頭表演走入茶館,從小眾傳播演變為大眾傳播,從廣播電視到網絡新媒體,從單一場景到多元立體化傳播,再到新世紀的回歸小劇場,相聲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在不斷地適應傳播媒介的變化發展。
相聲生于舊社會長于新社會,作為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其表演形式相對簡單,不需借助過多輔助道具便能發揮特有藝術魅力,能夠在不同時代中發揮傳播作用娛樂大眾。
相聲首次公開亮相于1910年11月5日,《大公報》刊載的《大人來了》中描述京城有名為相聲者,其登場獻技并無長篇大論之正文,不過隨意將社會中之情態摭拾一二,或形象或音聲,摹擬仿效,加以譏評以供笑樂,此所謂相聲也。這是早期文人墨客對相聲的理解,較為全面地對相聲藝術的表演形式及內容做出了概括,相聲首次走入大眾視野。
正因為相聲誕生于民間,所以無論是表演的形式還是敘事內容都具備一定的底層文化屬性。早期相聲從諷刺時事講笑話開始發展,這種對話更像是鄰里之間茶余飯后的一種消遣。隨著時代發展,相聲藝術不斷被豐富加工,逐漸演變為了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據《中國相聲史》記載,我國相聲主要分為以下四大歷史時期:
古代相聲。早在奴隸社會,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出現了私有財產,人們開始有了階級概念。奴隸主們在追求物質富足外,也開始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先秦時期國君身邊除了需要出謀劃策的臣子外,還有一批優、俳、倡等以調笑娛樂為本質的人。其形式內容除了為君主大臣提供娛樂外,慢慢出現并發展成參軍戲藝術形式,雖在當時還稱“弄參軍”,但實際已成為一種近似相聲的表演藝術。
起初的相聲雖然是以逗樂為主的藝術形式,但其中不乏知識性的穿插,上至歷代王朝君主官僚起居生活,下至庶民百姓日常生活,在敘述中均有涉及。如傳統相聲《買賣論》《賣布頭》是對當時商業習俗的介紹,以此來傳播當時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及時代背景。
近代相聲。近代相聲主要指從清末開始,隨著社會的動蕩,相聲行業反而壯大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相聲行業當中。在我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第35回中,已有“象聲”一詞出現,表明當時“象聲”已在民間普遍流傳。
近代相聲以撂地講笑話為主要傳播形式,是一對多的群體傳播模式。在這樣的傳播模式下,受眾的主體性較強,受眾與表演者能近距離進行互動,傳播內容也更具生活氣息貼近受眾。因此近代相聲更具市井民俗氣息,是一種市民階層的休閑文化體現。
現代相聲。新文化運動之后各種不同的聲音涌現,在此期間相聲名家輩出,撂地表演隊伍逐漸龐大,演出空間也不斷擴大,當時的雜耍園子、影院、劇場成為城市群眾文藝活動的三種主要場所。
由此可見相聲的表演空間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相聲了解相聲,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它在民間的接受度在不斷地提升。到了現代,相聲演出開始有了固定的表演場所,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曾經面對面近距離的傳播方式挪到了舞臺放到了劇場,演員與受眾的距離被舞臺隔開,且隨著相聲的傳播規模擴大,其受眾群體也在擴大,不再局限于近代的社會底層群眾。因此,相聲表演的內容也需要不斷調整,更加成熟以面向更廣闊的市場。
當代相聲。當代相聲一改過去受人偏見的境況,演員的社會地位和政治覺悟也有所提升。特別是通過電臺廣播及新興媒介,相聲傳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出現了包括許多知識分子在內的新的觀眾群。
當代相聲繼承了我國古代優人滑稽的傳統,敢于面對現實,揭露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現象,為群眾帶來笑聲。它是新與舊的碰撞融合,在表現民間喜劇藝術獨有傳統的同時融入新元素,對當代許多藝術形式也產生了影響。
從撂地演出到茶館劇院,相聲傳播的空間在發生變化,從小規模群體傳播到大眾傳播,相聲的傳播形式也在不斷革新。從傳播類型上劃分,相聲傳播經歷了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立體傳播三個階段:
群體傳播階段:街頭撂地、茶社演出。雖在乾隆年間已有相聲技藝的出現,但那還是一種以口技為主的藝術形式。自朱紹文在北京撂地演出開始,這種演出方式開始流行,有些藝人到外地也是以這種撂地的方式演出。
撂地表演對演員服裝沒有特殊要求,就是普通人的服裝,道具也僅為一張桌子、一塊醒木兩把折扇。如此簡單的形式也是早期相聲無論在哪都能夠表演的原因之一,正是這種簡便性,使它能夠便于深入基層。
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相聲演員走入室內,在各地群眾市場內搭建起簡易的席棚或建起磚屋,便可稱為茶社。各地撂地的相聲演員先后走進茶社演出,于是便形成了相聲場子。無論是撂地還是劇場演出,都屬于通過面對面一對多的形式,這種群體傳播的形式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形成了一個小的傳播場域,在這個場內傳播形式單一但傳授雙方相對平等且信息互通。
大眾傳播階段:電波媒介、廣播電視傳播。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相聲演出的內容在不斷擴充,新時代背景下相聲創作者的地位有所提升。這也使相聲演出的內容不再是單一的以吐槽諷刺社會現象為主,增添了許多對新生活向往及歌頌的元素,打破了以往陳舊的內容形式,一系列大膽嘗試讓受眾耳目一新,再加上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的崛起,為相聲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使之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傳播,相聲逐漸走出劇場登上舞臺。
1961年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舉辦首屆以相聲為主題的晚會——笑的晚會,播出后受到一致好評,隨后北京電視臺接連開了三場“笑的晚會”。此后,相聲表演開始走入更多人的視野。隨著廣播電視媒體介入,相聲的傳播模式也逐漸由群體傳播、窄眾傳播轉變為大眾傳播。
立體傳播階段: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傳播。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相聲的傳播渠道并打破時空界限,為傳統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社交媒體、短視頻的出現為受眾開辟了廣闊的互動交流空間,相聲表演從撂地小劇場到廣播電視,如今走入了人們的手機中,其傳播速度更加迅速,且范圍也更廣。相聲表演內容流入短視頻平臺經過二次加工重新剪輯,更具吸引力,短視頻的傳播形式也讓相聲成功“破圈”。
但網絡傳播仍舊缺乏在場感,并且互聯網生態下,視頻播放的影響因素不單是內容質量,多重因素作用下容易導致傳統藝術偏離藝術軌道,淪為效果產物。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促使社會生活發生變革,相聲作為民間傳統藝術也需要融合時代特征,不斷探索創新,要與時俱進摸索出符合當下語境的傳播內容。
傳統相聲創作來源于線下的小場地演出所獲得的反饋,演員在不同地域、不同觀眾群中流動演出,每次演出后可根據觀眾反應對相聲文本進行改進與完善。而在新媒體環境中,相聲經過影像化傳播,其創作、修正、完善、積淀的過程被弱化。傳統相聲不得不在內容上做出改變,但也容易出現失去相聲本味的現象。內容創作成本低,傳播速度快,作品質量及原創性難以保證的現象,一味的求新打破傳統相聲的創作模式,容易使相聲變為滑稽快餐。
新媒體時代相聲要兼顧傳播規律與藝術規律,在根據受眾多元的需求對內容及形式做出調整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內容作為一門藝術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受眾放低姿態,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對內容做出調整,在這一前提下契合受眾審美特點和欣賞習慣,這樣才有可能擊中觀眾內心的痛點,引發共情煥發出嶄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