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湘瓊
從社會層面看,新媒體快速發展帶動整個影視行業的巨大變革,紀錄片創作模式與傳播媒介深受影響,網絡新媒體時代為紀錄片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征,結合現代大眾接受信息的需求特點生產篇幅短小、內容凝練、主題親民、敘事溫暖的微紀錄片,促進電視紀錄片在新語境下的發展,是當下電視微紀錄片生產的創作原點。
從個人層面看,微信、快手和抖音各大視頻軟件上傳播著大量微紀錄片,通過平凡人的視角講述和記錄著人們身邊的平凡美好,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時尚新穎的主題表達,也為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注入新生力量。從央視到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近幾年電視微紀錄片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微紀錄片從30秒到6分鐘時長不等。主流媒體將官媒紀錄片大制作、大投入生產方式逐步轉向輕巧的微紀錄片創作,并充分利用了傳統媒體對宣傳主題的精準把握以及強大的創作實力,推出了一大批如《如果國寶會說話》《故宮100》等微紀錄片精品,產生優質傳播效果。同時,微紀錄片創作風還吹向了抗戰勝利70周年、國慶70周年、抗疫、建黨100周年等很多主旋律宣傳領域,大批優秀電視微紀錄片作品深刻影響著受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微紀錄片中呈現的這種個性化特征與當下主流受眾的審美意識密切相關,我國2019年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顯示,微紀錄片受眾主要年齡群體集中在18至30歲左右。由于這類人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個體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較強,碎片化時間較多,他們通常通過手機觀看電視媒體的客戶端。這使電視微紀錄片的發展恰逢其時,但也更需要創作者對受眾群體有更多了解和理解,才能創作更適合的作品滿足需求。
《人生一串》的導演陳英杰就曾經表示,紀錄片能夠呈現的種類、時長、分寸、類型,都比原有的世界要寬廣得多。微紀錄片的創作也遠不止是一個“微”字這么簡單,主旋律、社會時事熱點、普通生活小事都成為創作者挖掘故事的窗口,大批視頻愛好者的進入也讓微紀錄片生產領域如火如荼,它可能呈現的世界也遠超人們的想象。然而,電視微紀錄片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電視微紀錄片創作手法和特征沒有形成完整創作理念和體系;另一方面,還缺乏深層次分析與研究,大部分都是結合現有的微紀錄片進行單個分析,沒有涉及到如何拍攝和制作方面,缺乏相應技術指導。因此需要更多創作者結合實踐,總結經驗,分享思考。
電視微紀錄片前期策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確立主題,搜集資料。要想創作出優秀微紀錄片,必須選定好主題立意,對相關材料信息進行仔細篩選,確定最合適的人和事。第二,樣片實驗。為保證同一個主題系列成片風格統一,務必在前期進行樣片試驗,確定最匹配的影像風格,從而確保整個策劃呈現統一風格氣質。第三,系列化成片。電視微紀錄片單集時長較短,必須有系列化的播出規模才能更好產生傳播影響,以廣東衛視珠江頻道為例,該頻道目前已成立工作室專門從事微紀錄片系列節目的創作,2019年,策劃制作了105集4K超高清微紀錄片《廣東名片》,每集用3分30秒講述一個廣東故事,將廣東各地的人文、歷史、城市建設鐫刻進一張小小的名片。雖然每天只有210秒的電視呈現,但105集的播出規模和電視、手機兩端的同步高密度播出,讓這個系列成為廣東臺2019年度一大播出亮點。收視率高居頻道前五,觸電網單集點擊量頻破10萬+。
敘事策略在微紀錄片中有著重要意義,以《故宮100》為例,敘事策略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保持微觀平易敘事視角,《故宮100》站在平凡人角度,采用內外視角相結合的形式,而不是沿襲以往宏大而全能的敘事視角,在第7集中,用擬人手法生動活潑地介紹了宮里獅子,超強的貼近性和趣味性一下拉近了與觀眾距離。其次,敘事結構開門見山,在32集中,講述乾清宮牌匾“正大光明”時,直接進入故事講述,短短幾分鐘將其歷史背景交代清楚,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快速視聽體驗。最后,要有大眾文化的敘事理念,大眾文化是消費主流對傳媒起了推動作用,因此電視微紀錄的敘事只有切口小、知識性強、趣味性足才能在海量傳播里抓住受眾,引發收看和轉發興趣。《故宮100》展現了當下人對故宮感受,第50集以溥儀口吻講述出宮之舉,真實解構了當時歷史情況,描述的是有血有肉的個人,讓觀眾迅速找到共情點——原來皇帝也有普通人的煩惱。整個短片充滿人文的意味,帶給觀眾不同體驗,展現了新媒體語境下大眾文化傳播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獨特視角。
微紀錄片具備紀錄片的所有特征,但越短越難做。如何在敘事結構上一改傳統紀錄片的冗長復雜形式直奔主題,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就需要創作者有更高的創作能力,能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記錄現場、講好故事、傳遞思想。
主題呈現是媒體較為擅長的,尤其在把握黨委、政府的宣傳工作重心上,電視媒體從業者能比自媒體更快更深層次理解當前宣傳重點,并把這樣的理解貫徹到策劃思路中。但宣傳主題如何透過人物和故事來更有意思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選擇和判斷。選擇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是微紀錄片成功的關鍵,人物選擇要尤其注意個性化特征,避免“偉光正”的臉譜化;選擇一個好的故事能夠給觀眾帶來真實、新鮮和共情體驗,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身影引起共鳴,這樣有利于微紀錄片的二次傳播。此外,在微紀錄片制作上要目標明確,突出故事性,突出審美趣味,避免邏輯思維不清楚、表達模糊、主題不明確等情況,從而提高微紀錄片質量。
2018年,汕頭電視臺推出首部微紀錄片《非凡的匠心》。該片圍繞“汕頭工匠精神”在人物選擇和故事挖掘上精準切入,30個故事選擇了“非遺”傳承人、企業掌門人和科研領軍人物等30個人物,多家上市公司掌門人首次接受電視專訪,引發觀眾極大興趣。該片收視率位居全臺第二,在新媒體平臺網絡點擊總量200萬+,其中單集最高網絡點擊達23萬+,創自制節目點擊量之最。
電視微紀錄片有著短小精煉、微觀細致的特點。所以,后期制作的要點之一就是結構和節奏的把控,要充分考慮如何通過故事的節奏來表現并調動觀眾情緒,凸顯出故事的層次性。比如,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就充分體現了故事節奏感,把無形的主題植入到有形的人生經歷和故事里,讓片子在起承轉合里變得更好看。此外,影片節奏還可以表現在視聽語言上,解說詞抑揚頓挫在故事氛圍營造上有著更大意義。
電視微紀錄片后期制作的要點之二是聲音與畫面的細節處理,需要根據敘事風格和創作理念來進行合理剪輯和加工,使作品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畫面處理上要有較高審美表達,簡單明了表達主題,并根據影片整體風格選擇音質和音效。電視微紀錄片的創作一般兼顧電視和新媒體平臺兩端播出,尤其在新媒體平臺會直面觀看者的點評,所以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必須提高專業能力、規范創作流程、保證出品質量,才能獲得更高的完播率和破圈轉發。
綜上所述,微紀錄片既是傳統紀錄片創新變革的體現,其發展深深影響著人們看待社會事物的思想觀念與態度主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受眾接受影視文化的方式和視角。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微紀錄片不但改變了傳統紀錄片拍攝方式,而且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更多樂趣和享受。隨著我國媒體行業壯大與發展,為電視微紀錄片提供了市場空間,與此同時,電視微紀錄片將人們碎片化時間充分進行利用,從而獲取了更豐富的知識、體驗和情感互動。現階段,我國電視微紀錄片領域處在發展前期,只有堅持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提高作品質量,才能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環境下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