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江坤
每到11月,總能在微博里、朋友圈里看到媒體人發表的對于從業多年的感慨,不少人都會談到自己是如何來做媒體的,做媒體的初心又是什么。這或許證明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仍然是最受關注的、有重大意義的。
每到臨近年底的時候,我都會不自覺地想今年發生了什么事,過得怎么樣。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每個人的生活似乎都是破碎而匆忙的,媒體人尤其如此。但似乎這一年媒體人做了無數的事情,抗疫抗洪,媒體人始終在一線,各種新媒體技術如浪花般涌現,媒體人也始終沖在技術的最前沿。今年我們討論了VR、XR的概念,又把“元宇宙”的概念推向了風口。
從“元宇宙”的興起可以看到媒體人強大的生產力,可以看到用戶對于高質量信息的追求,也可以看到社會對于媒體技術的希冀。但同時我也困惑于當今部分新概念的拼貼式生產,當今瞬息萬變的媒介生態,我相信也有大量的媒體人困惑于此。無數媒體人在記者節之際講述自己的從業故事,講述自己的難忘經歷,有人說自己的初心源于新聞專業性的堅守,有人說自己的初心來源于《南方周末》的那一句“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也有人說自己的初心來源于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一句“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我也很想談談我作為一位特殊的媒體人的初心。
媒體人的初心是誠實。新聞不可能永遠不出差錯,媒體人也不能預測下一個移動互聯網是何種技術,但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傳播理論中有批判學者對現代社會發出“矯枉過正”式的拷問,資本圈中有強勢資本瘋狂鼓吹者“元宇宙”概念的光明未來,媒體人勢單力微,但可以誠實地陳述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冷靜而自持。
媒體人的初心是公正。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決定了媒體人在生產內容時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地看待社會現象。雖然在實際工作中絕對公正的天平難以存在,但媒體人的公正客觀這條準繩不能丟。
媒體人的初心是清貧。清貧并非要求所有的媒體人都過苦日子,在追求流量變現的時候,應該思考這種變現是否堅持以社會效益為優先原則,如果不是就應該拒絕不當獲益。不被流量和利益所誘惑,或許可能使媒體人的生活更加清貧,但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名媒體人必須有的底線。
今天的媒體人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前,可能比普通用戶受到的沖擊更大,這也是為何我們今天越來越多提及初心的原因。在今天媒體人固守自己的初心可能就意味著走上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但是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愿與各位媒體從業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