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豪
紅色文化指的是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和人民一起創造譜寫的并具有中國特色社會的先進文化,它蘊含著物質、精神、政治、社會、生態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革命性與先進性、科學性與實踐性、本土化與創新性等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文化自信是國家更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傳播弘揚紅色文化既是追憶先烈革命歷史和黨的光輝歷程、傳承紅色基因的必然需求,又肩負著社會文明進步、民族復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目標。研究紅色文化傳播機制,對堅定文化自信和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在“后真相時代”的網絡空間,真相被情緒干擾的現象頻頻出現。情緒傳播研究范式則聚焦于人類感性行為,探究網絡空間情緒化傳播規律。有鑒于此,本文擬厘清網絡空間情緒傳播原理,借以評析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現狀,進而探究增強紅色文化傳播影響力的實踐路徑。
紅色文化傳播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網絡空間紅色文化傳播逐漸成為熱門領域?!凹t色文化”第一次在中國學術界提出是2003年,而有關“紅色文化傳播”的研究文獻,最早出現在2006年。紅色文化傳播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6—2009年)紅色文化傳播研究以紅色旅游、革命傳統教育、傳承革命精神為主;第二階段(2010—2012年)傳播研究主題趨于多元化,“教育”成為研究熱點,傳播的價值、載體、路徑等方面研究明顯增多。第三階段(2013年—至今)更加注重應用研究,旨在傳播模式、策略、路徑等緊密結合,互聯網等傳播載體的研究成為研究熱點。網絡傳播研究通常聚焦于“傳播與人”關系的五大主題,包括網絡新技術帶來的傳播工具與技術特性變革;網絡技術采納和使用經驗;網絡空間傳播現象的成因、特征和趨勢;網絡傳播各主體和社會規范。
近年,學者開始關注網絡傳播與心理學交叉領域,旨在探索人類感性行為對傳播的影響,情緒傳播逐漸進入研究視野,成為網絡傳播新興研究范式。情緒傳播是指個體或群體的情緒及其信息的表達、感染與分享行為。情緒傳播特征依賴于情緒三個重要特征,包括適應功能、喚醒功能和指導功能。適應功能是趨利避害的進化結果;喚醒功能則用于生理和行為動機的驅動作用;而指導作用闡釋著情緒對認知、交流和情感共鳴。
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理論作為情緒傳播研究基礎。首先,情緒性表達,即通過語言將情緒傳遞給他人。其次,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情緒社會分享理論,較為宏觀地得出人類情緒分享的普遍性。分享意愿隨情緒強度增加而擴散級數增加。最后,情緒傳染理論,即人們從他人情緒中生成自身情緒?!澳7隆答仭睓C制是情緒傳播基本單元,“情緒循環效應”是基本單元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在心理學理論支撐下,社會情緒與新聞事件的相互作用成為研究社會輿論形態的切入點。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文本情緒分析技術興起,通過文本處理技術可以對海量、碎片化、小概率且大容量的事件信息數據資源進行深入研究,探究表象背后隱含的傳播要素?;诖?,利用文本處理技術對社交媒體生成海量信息進行情緒傾向分析的研究范式,成為學者研究社會輿論的重要手段,情緒也進入傳播學元理論視角。
網絡空間情緒傳播模式。網絡空間情緒傳播分為情緒生產、情緒聚類、情緒降維、情緒擴散四種過程。在情緒生產中,個體情緒被激活和喚醒,彼此獨立;在聚類過程中,情緒在鄰近節點之間分享,相互作用和影響,產生多種情緒傾向,持續發酵;在降維過程中,各個節點之間劇烈作用,部分情緒占據主流位置,情緒逐漸單一化;在擴散過程中,情緒達到一定強度后開始共享、表達和傳遞,規模逐漸擴大,形成情緒集群,達到高潮后逐漸歸于穩定狀態。四種過程沒有明確界限,而是交織出現。
網絡情緒傳播影響因素。情緒敏感度受到個體差異、文化差異是情緒感染重要因素,個體差異包括性別、民族、年齡、人格、經濟、文化等屬性影響。
群體情緒理論認為,群體情緒取決于群體整體,情緒激發調節受群際態度和行為影響,群體情緒感染具有無意識性,情緒強度依賴于群體認同程度,情緒傾向容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引導,具有同一性。隨著群際交互深入,群體情緒由瞬時性轉化成習慣性,形成群際刻板印象與偏見,還會引發群際焦慮和群際幸災樂禍。
情緒社會分享理論認為,情緒分享具有普遍性、傳播性、時間性、局限性。分享因素取決于情緒強度和道德屬性,事件分享對象會呈現出更多注意力、理解、移情、互動、重新評價和安撫等行為。情緒分享動力來自于情感失衡,情緒的社會分享是尋求認同、樹立和監督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途徑。
情緒感染理論主要基于“模仿—反饋”機制,通過模仿形成情緒感知,深化為具有情感共鳴的反饋行為。除此以外,情緒感染理論還有“聯想—學習”機制,即通過情緒誘導激發回憶和聯想,產生共情;“語言—調節聯想”機制,即某種語言表述習慣是被感染者產生聯想;“感知—分辨—接受”機制,即被感染者對情緒進行評價,選擇加工成自我情緒。情緒感染具有循環效應、實踐效應兩大特征。
網絡空間情緒傳播結構。網絡情緒傳播模式與傳染病感染模型、計算機病毒傳播模型、謠言傳播模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很多學者根據網絡空間傳播現象將基于復雜網絡的傳染病感染模型應用到對情緒傳播仿真模擬中,一定程度上抽象還原了情緒傳播結構。
經典的情緒傳播模型之間遵循馬爾科夫隨機過程,利用微分方程,求某一瞬時情況下的傳播增長量,如SI(Susceptible Infected)模型 dS(t)/dt=-βS(t)I(t)和 dI(t)/dt= βS(t)I(t),其中β為傳染率,I和S分別為感染者和易感染者。
模型之間的區別主要基于不同傳播狀態假設的變量差異。經典情緒模型包括IS模型,假設只有感染者(I)和易感染者(S);SIR模型,假設有感染者(I)和易感染者(S)和免疫者(R);SIS模型,感染者(I)會變成易感染者(S)。改進型模型包括SIRS模型,假設被感染的人被治愈后沒有活動免疫力,第二次成為易感染者;SEIR引入了潛伏者,潛伏者有一定概率成為易感染者;H-SEIR模型在SEIR模型基礎上引入了自愈者。變異模型包括SIVR模型,其中V為被新病毒感染的變異者;SIVRS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封閉復雜網絡中的變異。時間滯后性的傳染模型包括SIHR模型加入社交媒體網民的遺忘屬性;SHIR模型將個體差異納入考察范圍。
以上模型中共出現了感染者、易感染者、免疫者、潛伏者、自愈者、變異者多種傳播個體,以及感染率、變異率、自愈率、遺忘率等傳播屬性。這些屬性逐漸成為謠言控制和輿情監測的重要考察工具。
情緒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放大效應。情緒具有動員功能,它促進了公眾參與紅色文化傳播和補全了道德短板。紅色文化情緒傳播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網民的行動熱情,從而推進了事件的演變和解決。網路空間信息的情緒屬性加速了事件傳播效率,讓更多人可以有機會參與到事件過程中,增加了相關機構的關注度和介入動力。同時情緒成為監督道德失范現象的利器,從而促進公眾對紅色文化公正判斷。情緒喚起網民主人翁精神,他們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補全了社會生活當中行政和法律手段不宜進入的道德短板。
情緒導致紅色文化信息傳播失真。網絡空間具有情緒放大作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所攜帶的情緒會優先被公眾感受到。因此,公眾對于信息的解讀會受到情緒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公眾對于信息判斷的客觀性。情緒先入為主的傳播模式導致評論區變成一場情緒釋放、聚類和發酵的場所,深度理性思考逐漸消失,被戲謔和調侃等粗俗言語和負面情緒占據,成為景觀式情緒狂歡儀式。專業主義被削弱,斷章取義現象叢生,夾雜著情緒的信息被大量傳播。
紅色文化情緒發酵易形成單一化解讀。當情緒主導信息,信息本身傳達的重點被忽略,個體差異導致公眾對于事件的看法變得極端、偏見、激烈甚至虛假,產生難以逆轉的情緒偏見危機。另外,情緒的聚類屬性致使情緒單一化,具有相同情緒的網民聚集在一起進行情緒交互加劇了情緒極端化,經過多次傳染、聚類、歸一和擴散過程,逐漸形成對某一事件“單向度”的情緒結構。最后,在單一情緒結構下,公眾對事件的偏見不斷放大,積重難返,形成對不同看法情緒的傾軋行為,或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網絡暴力,延續到社會生活。
情緒導致信息傳達受阻。紅色文化正面情緒易聚類和難擴散。正面情緒占據紅色文化傳播的主流位置。因此,紅色文化容易將具有相同感受的網民聚集在一起,而難以轉化沒有共鳴的網民。相當多的網民由于受到了深刻的紅色文化教育,他們本身對于紅色文化產生了深刻的認同感。因此,遇到具有紅色文化的報道,他們會聚集到報道下方進行熱烈的評論和討論。這些討論往往是正向的,缺少個體差異的評論。然而,純粹正面情緒的報道難以激發缺乏紅色文化了解的網民,這些網民始終保持潛伏者和免疫者的狀態。
算法加劇情緒牢籠出現,紅色文化參與者身份標簽化?;诮y計學的算法驅動下的內容推薦系統,會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推送信息,或推送具有相似喜好的臨近用戶所瀏覽的信息。用戶瀏覽信息帶有個人情緒偏好經過算法不斷強化,反向使得情緒參與者的身份逐漸標簽化。信息傳達的中心議題被情緒所遮蔽和弱化,無法有效傳達給公眾。
情緒被消費,紅色文化被商品化。網絡空間成為滋生消費文化的土壤,公眾情緒可以帶來關注度和流量,圍繞注意力的盈利模式催生情緒消費亂象。為了吸引眼球,媒體費盡心思炒作事件熱度,標題黨、蹭熱度、煽情化報道橫行,傷害了用戶的情感,造成情緒麻痹。
紅色文化情緒倦怠。情緒共鳴與認同是情緒分享的基礎。然而,社交媒體不僅僅是強關系的場域,弱關系也占據了許多媒介場景,弱關系場域下個體身份、傳播環境、文化內容都會產生陌生認同。然而,正如SIHR模型中的遺忘屬性所揭示的,隨著認同期許的滿足或失望、游戲性和傳播慣性的消逝以及社交情緒過載,社交情緒倦怠逐漸處于支配地位。弱關系下用戶之間的認同,可能是短暫的、基于傳播慣性的、單一領域和單一情感訴求的情緒聯系。
利用情緒動員機制重構敘事內容。首先,構建情緒轉折敘事。Kramer K等學者研究發現負面情緒信息比正面和中性情緒更易傳播。因此,紅色文化傳播在原有正面情緒敘事的基礎上,應重構原有敘事內容,引入挫折敘事、悲情敘事、反詰戲謔敘事、憤怒敘事,喚醒、激活和增強原有內容對個體情緒的調動能力。其次,推進新聞信息思政建設。弱化紅色文化正面情緒,將紅色文化元素潛移默化融入在信息中,無形之中樹立公眾紅色文化意識,培養公眾紅色情懷。再次,原型敘事。利用原型沉淀機制中的原型置換和異項標出方法,塑造人物原型,喚起公眾情感記憶。最后,巧用象征符號。加強圖像、聲音等非文字信息傳遞情緒象征符號,增加情緒傳播的可及性。
從情緒傳播者到裁決者。在紅色文化網絡傳播中,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事實上,做好從傳播者到裁決者的轉換,將紅色文化塑造貫穿情緒傳播多個過程,或許可以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能力。上文提到,情緒在網絡空間傳播和感染分生產、聚類、降維和擴散四種階段。在情緒感染過程中,四種傳播過程交叉循環出現推進了情緒擴散。在這四種過程中,聚類過程是情感交互最為激烈的時期,各種情緒相互勾連、碰撞和交融,經過激烈的斗爭才能進入降維過程。有鑒于此,在紅色文化情緒聚類時期,紅色文化傳播者可以充當裁決者的角色,決定整個議題情緒傾向的走向。這樣不但可以防止情緒偏見和極化出現,還可以將大量注意力轉移到傳播者身上,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構建情緒傳播場域。情緒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而是個體心理—情緒—態度—行為的重要一環。紅色文化傳播中,不能僅僅分析某一條信息的傳導,而應當將其放置在一條條情緒鏈構建的基于“弱關系”的情緒矩陣中。多個傳播源協同作戰,通過多個角度綜合尋找紅色文化情緒傳播的最佳路徑。從個體差異的角度,利用情緒矩陣構建網絡社交場景,促進情緒合理釋放,使不同類型的情緒均可以在場域中找到自己的歸屬。從機制的角度,統籌“模仿—反饋”“聯想—學習”“語言—調節聯想”“感知—分辨—接受”等情緒傳染機制,設置傳播議程。從感染模型角度,在場域中為感染者、易感染者、免疫者、潛伏者、自愈者、變異者等不同個體設置身份認證標簽和身份轉化通道,通過專家系統、過濾器和調節器引導身份轉化。
加強情緒傳播理論與實踐。產、政、學三界對于情緒的認知長期處于初級階段,忽略了情緒對于傳播的重要性。因此,希望產業界加強情緒相關算法的實踐策略,保證網絡媒介生態的有序運行;政府政策制定過程中,重視情緒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構建情緒監控體系,加強媒體管理,確保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傳播學界應將情緒這一重要變量加入考量范圍,完善已有學科架構,探索研究模型與方法,科學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