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媛媛
融媒體作為一種媒體發展的理念,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伴有不同層面的解讀。本文對融媒體的概念界定為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充分利用媒介載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
在2019年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隨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新時代的媒體融合建設提供了綱領性文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新聞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融媒體傳播特點,迅速傳遞教育資訊,還原教育新聞全貌,提升教育新聞的質量和深度。
技術融合,催生新聞傳播新業態。媒體融合首先就是技術融合,技術是融媒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傳統媒體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技術限制,比如電視和報紙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到的是時空的限制,廣播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雖然較為及時卻受到單一傳播符號的限制,在傳播效果上不能達到最優化。在融媒體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移動技術,利用數據抓取、數據庫、5G傳輸、流媒體傳輸、移動直播等技術,逐步實現了信息傳播的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新聞采編也實現了碎片化實時創作,全面提高了新聞信息傳播的效率。
資源融合,構建信息傳播立體化平臺。媒體融合離不開資源融合,資源的深度融合是融媒體發展的另一個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內容重復”“信息點傳播散亂”“傳播效率低”等問題,這都可以通過媒體融合得到有效優化。通過打造融媒體平臺,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相互“助力”形成“合力”。例如,在一些重大選題報道過程中,傳統媒體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的選題策劃,在不同平臺刊發符合其平臺優勢的信息內容。廣播可以充分利用直播優勢,搶先占據新聞信息傳播“快”的要素,第一時間發布新聞核心信息;電視可利用傳播符號最為豐富的優勢,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占據“廣”的要素,進一步擴大新聞信息面;報紙則可以充分利用其傳播優勢占據信息傳播“深”的要素,對重點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引發受眾共鳴,真正做到同頻共振、優勢互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1+1+1>3的效果。
利益融合,打造新的權威媒體平臺。通過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后建立起了融媒體集群,對新聞信息輸出進行了統籌管理,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性對新聞信息源進行有效整合分割,滿足不同平臺受眾的需求,從而逐步形成了信息傳播的新鏈條。這樣既保持了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自身優勢,又有效解決了新媒體平臺分散管理、投資大、內容重疊等問題。統籌輸出的信息雖然符合平臺特點,但也都帶著媒體品牌的烙印,受眾從不同平臺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也會進一步疊加對媒體品牌的認知,進一步擴大媒體影響力,從而實現傳播效果、媒體經營的利益最大化。
強化選題策劃,增強信息傳播的效果。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趨勢,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更為多樣化,教育新聞傳播在借助新媒體平臺增加受眾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強化選題策劃,建立統一的策劃平臺,形成統一的編輯體系,從而增強多平臺的傳播效果,實現效果疊加優勢。
以教育新聞中較受觀眾關注的高考改革為例,雖然關注高考改革動向的觀眾較多,但由于缺乏與之利益相關的信息,觀眾在看到信息后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傳播矩陣,讓信息得到快速傳播,對于平臺傳播效果也沒有明顯的增益。因此,在進行選題策劃時,要充分考慮信息的到達率,教育專業媒體要針對目標人群設計選題內容,讓新聞報道更具有權威性、獨家性和專業性。如針對高考改革中涉及到的“英語一年兩考”這一改革熱點問題,在做選題策劃時既要注重對政策的解讀又要做出專業分析,并為目標觀眾做出有針對性的服務,充分利用電視、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做出不同側重點的報道內容。在電視媒體上播發的新聞將側重點放在政策解讀及專業分析上,從宏觀層面指明該項改革的目的、意義和影響,從微觀層面分析學校、教師和考生面對該項改革應該做出怎樣的判斷和選擇。在新媒體中刊發的新聞則要將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放在服務上,如邀請資深教師為考生設計新的學習、復習方案,有針對性地提高英語成績,或為考生設計出評測自身英語能力的方式方法,讓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能力選擇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有效應對“英語一年雙考”的改革變化。這類服務信息既對目標人群有較強的服務性又符合矩陣傳播特點,可以形成幾何級增長。
這種針對不同傳播平臺傳播特點進行的選題策劃,實現了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可以有效增強信息的傳播效果。
加強深度報道的運用,增強教育媒體的品牌效應。融媒體時代的信息源較多,信息的全面性、可信性甄別難度也日趨增大,觀眾在進行媒體選擇的過程中對專業性較強的媒體會更為青睞。因此,為了更好地樹立教育專業媒體的權威性,教育新聞應加強深度報道,強化教育媒體的品牌效應。
以高考改革這一新聞選題為例,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進一步完善了學考選考機制,將選擇權交到高校和學生手里。面對這道選擇題,高校如何應答,學生又該作何選擇,這成為擺在高校和學生面前的一道必考題,也是教育媒體深度報道的主要著力點。針對高校優化專業選考科目這一選題,可以通過深度報道對高校具體專業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和家長可以對高校專業的設置背景、專業培養方向、就業市場方向等具體問題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針對學生自主進行學科優化選擇這一選題,可以通過深度報道對學生如何運用科學手段清晰判斷自己的興趣,如何能夠將興趣與特長相結合,做出較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深入解讀,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有效地進行學科優化選擇,盡早適應新高考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和考試方式,合理制定學習方案,全面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最終實現新一輪高考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目標。
通過加強對深度報道的運用,可以有效解決觀眾從專業媒體獲取權威信息的信息價值取向,增強對媒體的信賴程度。觀眾在獲得有效信息后逐漸形成媒體品牌概念,從而在認知、態度等方面更傾向于專業媒體,進而形成觀眾與媒體之間、觀眾與觀眾之間的多項互動關系。這對于提高專業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忠誠度和美譽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專業媒體品牌塑造也有深遠影響。
重視對典型報道的挖掘,提升信息傳播的感染力。典型報道是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突出事物的強化報道。典型報道能夠呼應觀眾對社會現實的焦慮、關注,引導觀眾認識社會當下的具體變化,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
以“吉林好人·最美教師”評選活動中的典型報道為例,該活動充分利用了融媒體平臺,采取各地教育局推薦、專家評審、大眾評議、新聞報道、微信關注、網絡投票、電視播出及報紙、廣播報道等多種方式進行。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與報紙依舊是觀眾獲取典型報道的主陣地,同時在發揮主流媒體的核心作用之外,典型報道的傳播充分利用了新媒體手段,通過微視頻、圖片展、網絡投票等多種形式的傳播手段,進一步提高了“吉林好人·最美教師”評選活動的美譽度與認可度。
“吉林好人·最美教師”評選活動中的典型報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典型人物的個人奮斗、時代的發展方向與社會的普遍關注這三者呈現出高度的統一性。因此,人們可以運用融媒體手段擴大“最美教師”的影響力,增強典型報道的藝術感染力,真正發揮引導社會、凝聚共識、傳遞正能量的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融媒體技術在不斷向前推進,這已經被媒體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所驗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也已經成為傳媒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教育電視有著較大的發展機遇,對教育媒體進行重新優化定位,實現高效轉型,同時利用融媒體平臺推進新聞生產,開發統一的、共享的輿論宣傳內容生產大數據庫,把信息資源全面整合在一個信息平臺上,優化新聞內容制作、存儲、分發流程,這樣才能開辟出屬于教育新聞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