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當前,共情力(又稱移情力)已經成為各領域的研究前沿及熱點詞匯,其最早是哲學和美學中的概念,由德國哲學家Robert Vischer于1873年在其《視覺形式感》一文中使用,即“Einfuhlung”,主要比喻人們把自己真實的心靈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的一種現象。1909年由英國心理學家Edward Titchener從德語翻譯為empathy,意為感受到共情。1996年CohenD和StrayerJ認為,共情力屬于情緒智力范疇,是一種個體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的社會化、動態性的心理過程,從而達到感同身受與換位思考的能力。而Damon、Lerner和Eisenberg認為,共情力為個體基于對他人情緒情感或狀態的覺察理解和感悟后所表現出的情緒情感反應,并且這種情緒情感反應等同或類似于他人正在體驗或可能體驗的感受。
綜藝場景營造情感在場。場景是一種空間環境,其包含空間范圍里的行為和心理因素。人們的生活場景涵蓋個人的生活經驗具有慣習特性,但伴隨著媒介技術的迭代式發展,空間卻以“信息流”的方式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產生或匯聚與之對應的空間信息。電子媒介的發展打破了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空間,突破了時空的界限,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壓縮了時空的概念加速了地球村的建構。在一個生活方式逐漸多元化的社會形態下,用戶以居住在“地球村”的心理體驗聚焦在“空間信息流”中以“隨風潛入夜”式的感性傳播對職場場景、愛情場景、家庭場景等綜藝進行多維式解讀,進而為情感共同體的交互提供環境和平臺。比如,《女兒們的男朋友》節目以“王子文表示很羨慕秦沛一家人溫暖的家庭氛圍”首次直面單親家庭話題,也引發了網民對“原生家庭的創傷能否被修復”這一話題的討論。又比如,在《王牌對王牌》第五季第二期王牌經典記臺詞游戲環節中將“溫暖有愛”和“爆笑”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蘇有朋(飾演杜飛)、趙薇(飾演依萍)、古巨基(飾演書桓)等人再現20年前《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場面,進而散發出富有青春回憶的氣息,實現綜藝場景到情感共鳴的內化。
身份代入促發角色認同。在影視藝術的審美活動中,人們大多體驗過視聽刺激所產生的自我情感卷入,由此產生的情緒感染和分享往往是不由自主的。與此同時,認知框架會對情緒分享產生調節作用,主體在意識到與客體不同的前提下對其總體狀況進行認知評估,并對客體產生伴有相應行為的情感反應。將此論述應用至《乘風破浪的姐姐》《歡樂喜劇人》等綜藝節目中,可知在個體擁有社會屬性的作用下共情力是主體與綜藝節目這一客體的情感共享的橋梁,它在與綜藝節目產生情感性的普遍聯系時可以構建社會的關聯性,以身份代入的方式體驗并認同綜藝節目中的角色處境,進而融入社會并被社會群體接納和融合。比如,《歡樂喜劇人》在2020年4月推出作品《人在囧家》,金霏、陳曦以網絡熱門話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為故事主線,講述是兒子回家與媽媽之間發生的一些搞笑且溫馨的趣事。表演中,金霏以真實有趣地再現“媽媽”的形象,進而引發網絡云觀眾以及在現場的喜劇人們以情感代入的方式產生情感共鳴,并紛紛表示“太真實了”的感嘆。
圈層互動引發共情效應。綜藝節目要從各種同質化和模式化的綜藝套路中實現“突圍”,其關鍵應精準捕捉社會熱點,回應社會圈層關切。這主要是因為社交化平臺的多樣化,促使依托關系為紐帶的“關系信息流”和以時間為線索組織的“時間信息流”模式得以發展擴散和普及。此外,日常化的生活場景和共同話題在身份認同的作用下,會加速相似用戶的聚合并產生內在聯系實現共情傳播。當前,用戶的聚合已從曾經的親緣和地緣逐漸走向基于興趣愛好、身份背景等元素驅動而成趣緣,進而成為“關系信息流”的主要構成部分。同時,趣緣群體借助熱點內容的二次創作和圈層的內部強化,打造著個體情緒融入群體氛圍的歸屬感。比如《乘風破浪的姐姐》以宏大價值敘事和典型個體的價值追求,以“人氣”“能力”“婚姻”等敏感話題回答當前“30+女性在職場上失去競爭力了嗎?”“30+的女性一定事業家庭兩難全嗎?”等具有性別歧視的疑惑,同時還以“三十而驪,青春歸位”的節目口號煥發了女性積極進取、追求理想的熱情,引發女性圈層產生“重塑自我”的共情想象。又比如,由浙江衛視和“學習強國”浙江學習平臺聯合承辦的大型融媒體互動節目《世紀航程:中國共產黨黨史知識學習達人挑戰賽》,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時勢下充分發揮電視傳播優勢,借助視頻、紅歌、圖畫、信息描述等視聽語言激活黨史輝煌瞬間,促使歷史人物,和歷史片段立體、鮮活,進而在圈層互動中引發“與黨史共情、與時代共鳴”的力量。
回歸,滿足人們內在的精神需求。1974年,卡茨、布盧姆勒等人基于受眾領域的研究,得出有關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內容是:“需求的社會與心理根源產生對于大眾媒介或其他來源的期望,這導致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觸(或參與其他活動);結果是需求的滿足。”由此也驗證,在信息爆炸、傳播速度極快、媒介使用便利極高的當下,《歡樂喜劇人》《奇葩說》等綜藝節目之所以能夠在同類型的節目領域突圍,其原因在于它們摒棄了單向度制作與傳播的套路,而是基于受眾或者消費者的需求走出了“鏈接受眾的認知、興趣及其情感需求”的新路子。比如,《歡樂喜劇人》以語言的幽默力量踐行著“搞笑,我們是認真的”創作宗旨,滿足了觀眾對喜劇精神的需求。此外,制作團隊還賦予節目正能量并以創新擴散的模式,在拓寬觀眾對喜劇類型的認知的同時將觀眾代入演員情境當中實現他們身體放松和內心娛樂的滿足感。又比如,當前社會快節奏的發展導致人們在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溫情逐漸冷卻,從而有感而生出寂寞孤獨的欠安全感。于此,《奇葩說》依托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互動性等特性,以關系信息流的形式征集當前網絡用戶最為關切或感興趣的諸如情侶之間要不要AA制、領導傻X要不要告訴他等極富辯證風格的社會話題,進而以身份代入的形式滿足他們內心精神的表達及交往需求產生身份認同。
創新,尋找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影視藝術作品雖然對娛樂元素的渲染展示了其生存的生命張力,但是在肯定享樂、強化感官的同時也引發““娛樂至死”的思慮。鑒于此,當前部分綜藝節目已將趣味性與真實性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一檔生動有趣、情感共鳴的綜藝視覺盛宴。比如《乘風破浪的姐姐》突破傳統綜藝的“秀”圈賣點,在打造沉浸式的媒介場景中堅持鏡頭語言的客觀性,以三微(微博、微信、微視頻)一端聯動的方式捕捉明星在表演、選歌、組團等環節中的細節張力,比如白冰因婚姻情感問題落寞上樓痛哭,孟佳組團時無人問津而遭遇尷尬等。又比如《怦然再心動》更是突破綜藝節目選題的壁壘,首次將“情感失敗”“再征愛”等私人領域的話題搬至大屏幕,以女性情感成長綜藝的節目定位,采用趣味+真實的創新方式敘述當前婚戀觀,進而區隔于其他婚戀情感類綜藝節目,并最終實現多期節目實時收視登上榜首的佳績。此外,《歡樂喜劇人》節目制作方不僅以“臺前一分鐘”的包裝策略呈現給觀眾視覺和心理上的享受,同時又組織策劃著選手們“臺下十年功”的辛酸,從而以真情流露的形式增強節目的持續表現力。
價值,實現質樸力量的傳遞共情。文化自信是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綜藝節目作為文化領域的一類,如何在價值傳遞中實現文化自信甚至文化自強?麥奎爾等學者曾認為,電視節目中所呈現的人物形象、事件狀況、矛盾沖突等可以作為節目受眾進行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節目與現實的比較可以引起觀眾對自身行為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而《乘風破浪的姐姐》通過打造以“勵志”“獨立”“夢想”等為理念核心的女團,進而在傳遞真實情感,實現共情的同時實現對中生代女性價值——自信、專業、勇敢品質與精神氣質的認同。此外,《王牌對王牌》第四季的三期和四期節目采用主題內容新舊聯結的策略,以“致敬春晚”為主題,通過游戲的形式促使趙忠祥、倪萍、馬麗、艾倫等嘉賓產生聯系,在與觀眾共情春晚歷史的同時使極具中國特色且帶有社會責任感的春晚精神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