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大量的人群提供了自由創作的機會和虛擬環境,自媒體也隨之興起。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而影視類自媒體,它們將現有影視作品進行個性化的剪輯再加上風格化的解說,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好評。最開始的短片解說基本上以搞笑為主,例如火遍網絡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將《無極》惡搞化并將其中的人物賦予解說者自己的解說特點,故意脫離劇情本意,引起觀眾們強烈的喜感。以及老濕改編的《令人蛋疼的西游記》將家喻戶曉的傳統《西游記》夸張化和喜劇化,用無厘頭的方式帶給大家歡笑。解說短片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一是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例如在各種APP中,快手、抖音、Bilibili等,二是自媒體創作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強,只要有一部影視素材、一部電腦和剪輯軟件,再加上個人的創作思路,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影視作品解說短片的制作和傳播。三是適應當今社會下”快餐文化“的特點,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都變得很快,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欣賞一部長達數小時的電影或電視劇,解說短片的出現便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在吃飯時、等公交時隨便花一點時間就可以完成對一部作品的了解。
影視評論于解說短片中發生了演變,不再是個人高度宣講的官方模式,而是變成了視頻加解說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轉變背后的原因有幾點。一影視評論信息的源頭更加的多元化,而影視類自媒體作為信息傳播者更迎合了這一點,他們把自己的觀點融入在處理后的鏡頭中,也可以根據大眾們的喜好,將更接地氣的風格滲透在剪輯和解說中。二自媒體的可接觸性更強,手機、PC中很方便地就可以接觸到,也為他們提供了進行影視評論的空間,隨心所欲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交互性得到體現。而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也可以從自媒體的渠道看到基層廣大觀眾的發聲,推動對藝術作品高水平的制作。
網絡空間擺脫時間和地點的束縛,人們在虛擬環境中帶上了自己的面具,在這種誰也不知道對方是誰的情況下放下了自己的顧忌,使得想法在多平臺上得到發表和宣泄。無論是影視類自媒體還是參與互動的觀眾,它們之間都可能會產生引起大眾反思的觀點與問題,引起輿論討論。
成功的自媒體對影視作品本身有著深遠的作用,在影視傳播中,優秀的自媒體總是提升改編作品的傳播效果,讓更多的觀眾知道作品的存在意義,更進一步將其中的藝術意蘊加以展現。例如《白鹿原》作為50萬字的長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其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情節線索不花上一定的時間確實難以理解。而自媒體的解說短片就可以很好地克服這個缺點,它們可以將劇情進行篩選區分,將關鍵的人物和與之相關的主線內容加以介紹,觀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理清主要線索和人物關系。同時自媒體也可以將這種短片歸為系列,每隔一段時間更新一次,驅使著觀眾們不斷地跟進,普及影視作品的效果變得更加持久。
但是每個自媒體人本身的專業性以及法律意識參差不齊,可能會出現與原作創作意圖相偏差的現象,混淆了觀眾對于原作的理解,這對影視傳播的效果是極其惡劣的。有一定粉絲量的自媒體更應該重視,在剪輯前一定要對完整的影片做足功課,領悟其中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僅僅是為了保持流量不考慮后果,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影視作品、受眾來說都會產生挫傷,即便后續過程中發現了問題也無法做到百分百的挽救。
二次創作的侵權問題。影視作品的二次創作務必要遵循原作的創作意圖,在已有的文字、圖片、視音頻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改編,必要時需要征求原作者的同意。影視類自媒體獲取創作素材的途徑不局限于網絡,所以首先在獲取渠道上就應該避免一些問題,例如正在上映的院線電影,部分影視類自媒體會選擇花錢去電影院偷拍,通過這種行為獲得素材后在進行剪輯處理,利用影片正在上映的熱度來謀取利益,國家法律嚴格規定禁止盜拍視頻。因此,這種類型的二次創作也就不符合合理使用的范疇。
講解、點評影片而形成新的作品是被我國著作權法所允許的,這種創作形式,一方面可以將影片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對于一部藝術作品的宣傳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可以激發接受者的觀影興趣去深入探究影片的完整意義,滿足精神追求。但是對于二次創作中,部分影視作品中的字體、音樂、圖片等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商標和專利,如果進行使用就需要通過官方渠道去購買,否則就會構成違法行為。還有一些電影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上映的時間不一致,有的自媒體會提前將外國上映的視頻通過一些非法手段傳遞到國內,例如槍版電影就是通過偷拍的方式傳播,如果將這些視頻當作素材來進行二次創作毫無疑問是不可行的。
僅憑創作者的描述作品內容,很難讓觀賞者感受到一定的意義,所以創作者應該要有著一定的獨創性,但是所獲取的素材只能當作基礎,在不改變原有內容基礎之上來進行特色的解說和評論,筆者認為解說短片的目的是結合作品本身適當地接入風格化語言,所有引用的影視素材都應該在保持原貌的條件下配合創作者的創作,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創作者在短片中的獨創性表達。但如果在二次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將其中的影視片段加以曲解,利用不同的畫面和聲音的結合產生了區別于所取素材本身原有的意義,而這種做法是為了最大化地吸引觀眾的追捧,使自身獲得某些利益,就會違反了合理使用的范疇。2018年3月22日,廣電總局發布了一份《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緊急文件,其中的規定如下,全部的節目制作平臺不得扭曲、擴散、惡搞、丑化經典文藝作品,不能夠私自對經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網絡原創視聽節目作重新剪輯、配音、字幕,不得通過剪輯原有的節目片段制作成新節目播出,不篡改原意產生歧義的作品節目片段并進行傳播。相關法律的頒布無疑改善了影視作品二次創作的環境,為影視類自媒體的創作提供了準則和參考依據。
網絡影視評論的規范界定。基于目前龐大的網民群體,他們的文化背景、年齡性格、思考方式的差別導致了審美水平產生了等級劃分。而部分影視類自媒體的短片解說內容,為了迎合不同審美能力的受眾口味,變得過于通俗甚至低俗,例如出現一些粗鄙的語言和暴力血腥的鏡頭。這么做可能會引起暫時的熱度,但是這種行為是絕對應該抵制的。成年人有著較強的自控能力可以及時地察覺到不好的內容,但如果是未經世事的未成年人特別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筆者認為,這些低俗的解說短片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輕則會引起他們行為上的效仿,例如罵臟話、暴力行為等,重則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受利益的驅使,影視類自媒體的本質還是以商業為主,從道德層面上來說,信息的傳播者有義務對所發布的信息負責。在獲取利益的同時,除了要遵循法律法規,更要考慮到作品是否具有道德水準,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另外由于受眾的廣泛性,不得不考慮到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在作品中既不能只體現出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又不能為了一味的迎合受眾口味而失去了標準。因此說對“度”的把握就尤為重要,規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它作為一把尺子讓影視解說短片的內容變得更加符合大眾期待,同時又傳播著積極價值和精神。
自媒體興起的時代,網絡影視解說短片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進步,它滿足了當前社會下巨大壓力面前的快節奏,使得大眾在短時間內就能夠了解一部影視作品,并且獲得身心的愉悅,這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觀眾們的生活,滿足了精神享受,但其中存在的弊端也在不斷暴露。如何重視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防范未來發展中的隱患,已然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