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尚弘
近年來,“她綜藝”“女性綜藝”等概念興起,這自然是對女性現狀的一種反映,也客觀上對女性的現狀有所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綜藝節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這一情況。本文將選取2014年到2020年的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部分節目進行分析。這個時間段的選取是因為2014年被認為是我國網絡綜藝的起點之年,對當代綜藝節目的現狀有劃分意義;2020年已經過去,已經有著比較完善的數據資料。本文基于社會性別理論,對中國綜藝節目中關于女性形象呈現的相關話語表達,從詞語的感情色彩、褒貶義,以及使用語境等維度進行分析。
數量與比例增加。2014年以來,綜藝節目的總數量不斷上漲,其中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綜藝節目占比也是逐漸上升的。我們以使用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所記錄的綜藝節目為標準,14年共有440個綜藝節目,其中符合條件6個;2020年有588個綜藝節目,其中符合條件17個。在此之外,女性向的、女性占主導的綜藝節目漲勢更加明顯。有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四大互聯網視頻平臺中有明顯性別傾向的綜藝節目占到綜藝節目總數的接近百分之五十。
這類節目的數量增加最大的原因是市場的選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平臺獨播逐漸成為現在綜藝節目播出方式的主流,綜藝節目受眾的“再部落化”趨勢也逐漸顯著,一類綜藝節目的數量和比例如果明顯變化,這種變化便可以直觀地表明市場的買賣雙方對其的態度。而市場的選擇背后也有深層次的原因,如新興產業創造了大量適合女性的就業崗位,使女性整體的收入水平提高,趨利性讓制作投資方充分考慮如何讓新的消費力買單。
內容與表現形式的進步。湖南衛視曾把女性綜藝劃分為三個時代并給出了依據。這種劃分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肯定和引用,有一定參考價值,在這里使用這種劃分以便進行描述。
在女性節目的“1.0時代”,即以草根女性競賽模式為主的時代的創意,在2014年基本過時;而“2.0時代”以真人秀為主,這類真人秀如《花兒與少年》《花樣姐姐》雖然是“她綜藝”,但也并非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而是讓女性明星與男性明星以真人秀形式,即更加生活化的互動為表現內容。可以說,在女性綜藝處于1.0和2.0時代時,主要表現女性的綜藝節目形式上都還沒有跳脫出以男性為主體的視角,即使開始考慮女性作為受眾主體價值,節目的內容依然在勾勒男性視角下的女性理想形象。
3.0時代的特征是將偶像形象平民化,典型如《我們來了》,其最早的命名是《偶像來了》,根據內容改名,在宣發時強調“我們”和“偶像”是對立關系。有研究者認為,《創造101》是4.0時代的開始,特點是利用互聯網受眾互動的優勢構造符合女性觀眾心中新的審美形象,從而消解和反抗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形象。
各方面的進步也是有邏輯可循的。互聯網傳播的快速、精準在倒逼綜藝節目的進步,不夠優秀的綜藝節目很難收獲市場;女性受眾整體的受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也帶來了審美的進步和對綜藝節目的種種新要求,這也要求綜藝節目迎合受眾在各方面進步。此外,成本偏低的綜藝節目在互聯網時代逐漸失去存活條件,這客觀上促成了人們所看到的綜藝節目整體上的水平進步。
價值觀內核的整體進步。該類的綜藝節目所輸出的價值觀在這幾年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是否建構女性的獨立形象,是否迎合男性審視等因素是該類節目價值觀最重要的判斷標準。總體上看,其對于女性價值觀進步的體現顯著,但受到男性審視影響的因素依然濃重。
《爸爸去哪兒》的火爆很大程度是因為男性多在育兒方面缺席是當時的常態,這樣的節目自然引起了熱議;配套節目《媽媽在這兒》的內容對應的是明星媽媽對節目中爸爸和孩子表現的評價以及感受,但實際上節目的內容是育兒經、對家庭責任的強調等。這一階段的節目輸出的是一種偏為落后的價值觀,且影響至今。
《我們來了》《媽媽是超人》這樣的節目在價值觀上顯然是有進步的。雖然參與者是女性明星,主題也接近于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認同,但這種身份認同是經過反思的和關注個體差異的。在這幾年的該類綜藝中,作為主角參與的女性雖然多數時候依然保持著傳統的身份認同,是柔弱的、家庭的,但節目多會表現出女性的各種精神,如富有責任感等。如《我們來了》的一個重要賣點在于參與者的體驗感和釋放自我,雖然依然在強調女性形象的自我認同,但同時肯定了女性形象的區別和差異,贊美女性不同的特質。
4.0時代的綜藝節目所傳達的價值觀更進一步。《創造101》中有造型狂野奔放,極大區別于甜美的傳統女團形象的選手收獲極大的關注;《青春有你》中出現了一些跳脫出主流審美的女性選手,與多年前選秀節目出現的偏向中性的形象不同,她們多是在保留了女性特質,對女性身份高度認同的基礎上改變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社會各方面的進步使得這類綜藝節目發展和進步,而它們在價值觀上的進步自然也受著這些條件影響。除卻這些,一個不可忽視的情況是:這些年來,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的影響在中國逐漸顯現,具體表現為一些少數群體、弱勢群體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出現了來勢洶洶的極端女權主義思潮,性別對立話題變得炙手可熱。在這樣的環境下,綜藝節目的制作既需要迎合女性對于自身和社會地位關于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又要避免受到來自各方的批判和指責。在這種境況下,綜藝節目所傳達的價值觀有所進步。
正視性別差異和性別對立。性別差異與性別對立是客觀存在的,男性視角的因素是不可能被完全排除的,因此綜藝節目的運作需要做到對性別問題的批判思考。很多節目強調審美的多元化、自由選擇和女性價值等,以此表明一種拒絕男性視角的態度,但這些強調內容卻無時無刻不在其他方面強調身體消費和男性的期待。筆者也注意到,至少在綜藝節目方面,女性視角對男性的要求也逐漸開始存在,在這種環境下尋求一種合理的平衡變得必要。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擁有“導師”身份的參與者依然是男性占據多數,但無論是這些男性還是其他參與者都不斷強調幫助而非決策或評價,這就是性別差異、性別對立和無法逃脫的男性視角在這類節目中的嘗試。其方式是加強女性的主體地位,同時使男性視角發揮一種積極輔助而非審視的作用,而這種嘗試顯然獲得了成功。綜藝節目需要這樣的嘗試,努力去達到一種客觀、平衡、公正的呈現。
拒絕進步性上的停滯。價值觀的進步在很多層面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絕大多數反響巨大的節目在推出續作或衍生作時都明顯趨于保守,這種保守是全方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就是典型,在第一季中,“有野心不可恥”“我們就是有無限可能”等話題能登上熱搜,這是節目的主角們展露自我個性,也是展露新時代女性追求的表現,而第二季在多方面被人詬病,主要原因就是節目的主角過于“和氣”,節目逐漸形如一潭死水。有自媒體評價道:她綜藝完成了欄目狹隘價值觀和輿論的共謀,一個個變成了馴化女性的幫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非常容易理解,無外乎是性別對立話題大行其道,輿論環境緊張等因素讓節目的設計趨于謹慎,參與者也因為擔心自己的形象顯得如履薄冰。綜藝節目要想收獲穩定的觀眾,恐怕不能依靠在價值觀方面尋求穩定,必須敢于表達,追求沖突,才能讓節目在思想進步的潮流當中不至于不進而退。
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綜藝節目,表面上是娛樂消遣為動機的產物,卻實實在在地承擔著展現女性形象、傳播有關女性的價值觀等作用與責任。如今看來,女性的自我認同、價值追求,女性突破刻板印象、建構主體地位,女性的焦慮與困境等種種話題,都可能因綜藝節目得到關注、探討甚至部分解決。既然看到了它們在這方面已經起到的作用,就應當期待和促成其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