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葉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中國與世界的往來日趨頻繁,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人也日益增多,二胡以其自身的多元性,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重要代表性樂器之一。在互聯網時代,我國順應潮流推出了諸如《國樂在路上》等文化紀錄片新形式,通過對國樂的介紹與傳播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二胡的起源與發展。二胡始于唐朝,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北部地區的一個游牧民族奚人,故而稱為“奚琴”,亦稱“胡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
到了近代,二胡演奏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近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二胡鼻祖劉天華將二胡從民間搬上了藝術舞臺,讓二胡走進了高等學府,并進行了民族樂器的改革、創作與教育。
在現代中國,二胡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生活,在文化對外傳播的熱潮中走入歐美、亞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文化是國樂樂曲的創作源泉。國樂包括二胡、琵琶、笛子、古箏等,古往今來,國樂作曲家創作出了無數樂曲,如琵琶曲《昭君出塞》《月兒高》、古箏曲《漁舟唱晚》《高山流水》、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等,不論曲風如何都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如情緒熾熱、節奏快速而熱烈的二胡曲《賽馬》,作品音調就取材于內蒙古民歌,形成緊打慢唱的鮮明特征。作品巧妙利用三段層層遞進的旋律,描繪了內蒙古民族節日“那達慕”盛會賽馬場的動人場景,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內蒙古人民拼搏向前,充滿自信的堅強精神。
再如二胡與其他民族管弦樂器共同演奏的《春華秋實》,描繪的是春日之花、秋日之實,汗水的印記不會消逝,點點滴滴匯流成河。作品體現了不計回報的奉獻終將結出碩果的精神,是對作曲家成長歷程的回望,也是為教學事業以及各行各業辛勞付出的人們譜寫的一首贊歌。
國樂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傳播手段。國樂在借助中華文化進行內容創作時,通過其獨有的藝術特點豐富且傳承了中國文化。如二胡協奏曲《臥虎藏龍》,是譚盾根據他的同名奧斯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再創作的,被媒體譽為“抒情性與戲劇性完美結合得最幽雅的音詩”。它的音樂以中國功夫為媒介,以深厚的中國文化為底蘊,贏得了全球性的贊譽。
《國樂在路上·二胡篇》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紀錄片,它更多是通過二胡在海外的發展,來體現二胡藝術的包容性與傳播性,更為學習漢語以及熱愛中國的外國友人提供了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
該紀錄片是中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制作的系列專題紀錄片,于2019年1月18日起投放于網絡,獲得了上萬的點擊量。作為優秀的文化紀錄片之一,它以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為主線,在介紹了二胡作為中國古典樂器的基本情況的同時,還講述了二胡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傳播,體現了二胡藝術包容多元的一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紀錄片共分為“二胡在日本”“二胡在新加坡”“二胡在江陰”“二胡與跨界”等模塊,趣味性與正統性兼備,繼承性與傳播性兼有,適合學習漢語的海外留學生以及想要了解中國文化的人觀看欣賞。
全方位展現國樂二胡的傳播。紀錄片作品的配樂、采訪、畫面設計等均是以中華文化為內容,沒有特別浮夸的背景和復雜的設計,是對二胡藝術教育教學、海外傳播、跨界演奏的全方位直觀體現,幫助外國友人更真實地了解中國。
它以人物為線索,每個模塊有一個或兩個主要人物,其中有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的二胡演奏家、有喜歡二胡的外國友人、有跨界的音樂家,通過對他們的故事的娓娓道來,展開了一幅二胡文化繼承與傳播的畫卷。
重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發展。《國樂在路上·二胡篇》講述了二胡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傳播,無數的二胡演奏家為國樂的對外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二胡演奏家武樂群用五線譜編寫了包括日本民謠《故鄉》《海濱之歌》等在內的二胡練習曲,出版了日本的第一本二胡教材。這本教材在日本再版了30多次,向觀看紀錄片的觀眾展現了一個中華文化傳播的成功案例,有利于漢語及中華文化愛好者更好地了解中國。
紀錄片還分析了二胡在日本可以被廣泛接受的深層次的原因。日本的音樂節奏慢,音域比較低二胡的音色、音域、表現力都比較適合日本人的心態,且二胡悠揚舒緩的音樂可以讓人放松心情,釋放年輕人在社會角色中的壓力。二胡音樂也被許多日本音樂家作為創作的元素使用,如日本動漫《千與千尋》的背景音樂等。紀錄片觀眾看到中國國樂的包容性和傳承性會更有興趣了解中華文化,同時也可以讓致力于中華文化傳播的人們意識到,文化在進行海外傳播時一定要找到與當地文化的平衡點,適當地融入當地文化,比如電影、動漫在日本是一個主流文化,對二胡和日本音樂的融合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二胡在新加坡也同樣受歡迎,中國“敦煌杯”民族器樂大賽組委會就在新加坡的南洋藝術學院開設了藝術工作坊,讓學生上手彈撥樂器,親自感受中國民樂的魅力,更深層次、更近距離地對二胡文化進行了傳播。
從沒有人聽說過二胡這種樂器、沒有教學課本、沒有學生,到如今的愛好者越來越多和名家滿座,世界舞臺聽到了中國民樂的旋律。這背后凝聚著眾多二胡文化推動者們的努力和汗水,他們是海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一股強大力量,在未來也會有更多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舞臺。
記錄了二胡與舞蹈、打擊樂等相結合的跨界傳播。紀錄片中講到,為了與世界音樂更好地融合,也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二胡演奏家們對二胡藝術表達力的更多可能性做了許多探索,也是二胡藝術在年輕群體的文化認同中的嘗試。
他們將二胡與中西方經典曲目結合,與動漫游戲音樂、探戈等舞蹈相結合,體現了二胡藝術包容多元的一面,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二胡音樂體驗,更好地傳播了中華文化。如紀錄片中的跨界二胡演奏家趙磊,他在一次二胡多元化演奏作品音樂會中,選取阿根廷的國寶大師皮亞佐拉的作品《咖啡1930》,將中國、法國等一些世界音樂融入其中,表達了多種音樂語言,提出了不同視角的思考。
“互聯網+”時代,運用新媒體形式傳播中國文化。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中華文化的傳播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由于網絡的發達以及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人們可以不再依賴傳統的文化傳播手段,而是運用諸如紀錄片、影片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將中國的文化融入其中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世界聽見“中國故事”。
立足中華神韻,融合世界元素。二胡藝術的海外傳播應該在體現中華民族神韻的同時,與世界音樂相結合,以體現中西乃至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多元跨界”的傳播方式有利于國外的聽眾更好地理解樂曲背景、內容,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紀錄片中采訪到的跨界二胡藝術家趙磊,在演奏會上他將抒情的中國二胡與日本的太鼓、西方國家的探戈、打擊樂等做了一些即興的跨文化對話。這打破了傳統演奏方法的束縛,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內容優質新穎,受眾定位精準。在如今“內容為王”的時代,優質內容永遠是作品“出圈”的利器,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國樂在路上·二胡篇》的內容創作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將二胡藝術在日本、新加坡等海外的傳播充分體現。制作團隊想要傳達的是,二胡作為民族樂器不僅要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守住,同時也要跟得上時代,結合時代需求和人們的精神需求融入新的見解勇于創新,為中國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發展與傳播加油助力。
中國民族音樂圓融大氣,歷史久遠。在當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到來,新媒體等傳播手段不斷成熟,我們要具備更為廣闊的視野,不墨守成規,勇于挑戰新事物,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好地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中國的文化和藝術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