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
(信陽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在美聲教學當中合理運用民族唱法,可以提高對民族唱法的重視力度,增強學生學習民族唱法的興趣,改變學生忽視民族唱法的觀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因此,在高校美聲教學的具體實踐當中,合理運用民族唱法,能夠顯著地提升學生演唱的水平。高校開展美聲教學實踐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歌唱技巧。與人們平時語言交流的習慣相比,聲樂發聲更富有節奏感,能夠帶給受眾豐富的聽覺體驗。因此,在美聲教學實踐當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技巧水平,要能夠糾正錯誤的發音,注意發聲的科學性。特別是對于部分才開始學習美聲的學生而言,在聲音控制方面往往存在問題,因此要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才能促進學生進步。然后,從具體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并不重視民族唱法,認為在美聲教學當中采用民族唱法的目的在于繼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主要是為了滿足文化傳播的需求,但是這種行為會影響學生掌握演唱的技巧。這種觀點其實存在一定的偏頗之處,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作為仍然處于發展中的國家,我國在很多方面確實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但就音樂藝術而言,我國的成就并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因此在聲樂教學當中,不應過于崇洋媚外,應當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民族唱法,承認其藝術價值。如果能夠在美聲教學實踐當中,將西方歌唱技巧和傳統的民族唱法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不同地域聲樂演唱在氣息處理方面所運用的技巧,進而不斷提高學生聲樂演唱的水平。
在聲樂教學實踐當中,“呼吸”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呼吸是聲樂演唱的根本動力,呼吸不正確,演唱也無法獲得好的效果。美聲教學當中有關于呼吸運用的理論,但在實踐當中,由于教師自身的理解存在差異,教學要求及采用的方法也會不同。許多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在呼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演唱者呼吸不正確,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首先,讓學生通過鼻子慢吸,體會氣息不斷流動的感覺,喉嚨部分要保持放松;其次,在慢吸的過程當中,逐漸找到呼吸的最高位置,在慢吸當中還要認真體會氣息降至最低點以及腰部不斷膨脹的感覺,在最高點與最低點的位置進行演唱。這種練習必須經過長期的仔細揣摩,最后才能成功。氣息要下降到何處?演唱時又該如何用力?這是呼吸方面經常涉及的問題,也是初學演唱者經常感到困惑的問題。筆者認為,此時可嘗試運用京劇的呼吸技巧來解決問題。京劇注重運用丹田氣,通過腰部運轉氣息,氣息始終保持一條線,從腹部慢慢上升至口腔,在前面發聲。這種方法與意大利美聲唱法的要求基本一致。無論是京劇,還是西方美聲唱法,在氣息訓練方面,都要求達到“沉深”的境界。很多學習者通過運用鼻子慢吸,借鑒京劇氣息運用的技巧,再加上老師的講解,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運用呼吸技巧,然后再通過反復的練習,學生的氣息都能得到明顯的改善,進而掌握正確的呼吸技巧。然后再從理論層面進行講解,指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理論,學生逐漸會發現自己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為什么不建議直接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技巧呢?因為很多學生在演唱時習慣運用胸部,忽略了腹部的作用,呼氣時太淺,導致聲音輕浮乏力、演唱時位置太低、真聲所占比例過重等問題。在教學實踐當中,雖然不同教師的講解、采用的方法以及每一個步驟都有所差異,但最終所選擇的演唱方法仍然是正確的。
在欣賞音樂或者在聲樂教學當中不難發現,有些演唱者音量不足,有些唱高音太費力,有些雖然長時間學習聲樂但演唱高音時始終存在問題。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很可能是因為“舌頭”部分過于緊張。很多自身條件較為優越的學生,因為演唱時舌根位置太高,或者舌根部分朝下壓,不僅導致喉嚨過于僵硬、發聲不自然、音色發澀等問題,吐字也很不清晰。許多學生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甚至完全聽不懂別人演唱的內容,在演唱意大利音樂作品時,也完全聽不懂。意大利美聲唱法要求聲音必須清晰有力,咬字要正確,這也是解決聲音靠后問題最有效的途徑。京劇唱腔十分注重“字正腔圓”,在教學時運用京劇的咬字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舌頭的用法,確保吐字更加規范,使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方法。
京劇發聲技巧中,七個韻母在發音時都需要借助舌頭才能完成,其口形具體包括開口、齊齒、合口和撮口四類,也即“四呼”。在聲樂實踐當中,練習時只需要掌握以下五個韻母的舌位即可。a:口形要張開,舌頭自然地放在下顎牙床中,唇形保持微笑的狀態,通過軟胯來抬氣;o:口微微張開,唇部收攏,舌頭位置與a 相同;e:以o 音為基礎,唇形稍扁,唇角稍稍朝上提,舌體保持自然的狀態;i:舌尖前伸,舌頭翹起,唇形稍扁,輕輕上提;u:舌頭自然舒緩,平放于口中,唇部收緊,軟腭微微朝上提。以上述五個韻母的舌位為基礎,然后再運用“喊嗓”的方法,發出意大利語當中的幾個主要元音。京劇五個韻母的發聲方法和意大利語元音大致相同,舌頭擺放的要求也完全相同。無論是發聲練習,還是聲樂演唱,都以元音為主,因此舌頭應保持放松,然后調整舌位,確保所發出的元音始終圓滿。
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大部分學生可以認識到舌頭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練習發聲及演唱歌曲時,舌頭要注意放松,位置要正確。不管是演唱哪種類型的作品,吐字上也要盡量清晰,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可以通過京劇韻母的舌位來練習咬字,引導學生保持自然的口型,下巴盡量放松,聲音自然會靠前。這樣音量會顯著擴大,聲音也會顯得更加清晰有力,音色會更加動聽。由此可見,舌體放松與舌位的擺放,在美聲唱法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練習時運用京劇唱腔的技巧,可以顯著增強訓練的效果。
聲樂教學當中,男高音與女高音是演唱的難點。為處理好高音需要發聲器官、氣息等不同因素的相互配合。在聲樂教學實踐當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之所以覺得高音演唱困難,是因為沒有掌握真假聲使用的方法。如果真聲占比過重,喉嚨就會顯得太緊,演唱的腔體就無法全部打開,演唱高音就會覺得格外困難。在聲樂教學當中,可以嘗試運用京劇“喊嗓”的方式,來解決高音演唱困難的問題。
在京劇藝術中,“喊嗓”是十分常見的練聲方式。它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在練聲上有著特殊的效果。在一般人看來,京劇練嗓十分簡單,其實“喊嗓”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練習的內容也極其豐富,包括發聲、表演等。在訓練聲音時更注重“喊”,也即演唱者演唱時的技巧,同時通過頭部、胸部等腔體的共鳴,將喉嚨全部放開,再從弱到強、從低到高進行喊唱練習。
要想解決高音演唱的問題,首先需要掌握真假聲運用的技巧。在具體實踐當中,可以運用京劇中“i”和“u”的發聲技巧練習喊嗓。可以先從低音起,然后不斷升高,讓學生掌握不同腔體共鳴的方法,然后再練習喊嗓。在高音區中通過小生演唱時采用的“小嗓”進行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聲音的集中點,也就是美聲唱法所要求的“面罩共鳴”。可以通過這種練習,掌握假聲運用的方法,使頭腔與胸腔獲得共鳴的效果。在美聲教學當中,可以嘗試通過“哼鳴”的方式,找到聲音的集中點。在運用“小嗓”進行練習時,由于音域處于較高的位置,所以要注意學生喉嚨的狀態,不能太過僵硬,也不能太過緊張,最好不要出現鼻音。在聲樂教學當中,部分男高音在進行此項練習時,會將鼻音當作面罩共鳴,因為兩者極其相似,最合理的位置應當高于鼻音。如果正好處于鼻音位置,或者比鼻音低,就不能算是面罩共鳴。在京劇當中,十分注重頭腔與胸腔之間的配合,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混聲”,這一點與美聲唱法恰好一致。對畏懼高音而失去演唱信心的學生來說,“喊嗓”能夠再次激發他們心中學習聲樂的熱情。對于男高音而言,運用京劇“喊嗓”的技巧進行練習,也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在京劇演唱中,“老生”與“花臉”的演唱也需要運用“混聲”。演唱高音時聲音需要靠后,這種唱法與美聲唱法當中的男高音大致相同。在聲樂實踐當中也可以通過京劇“小嗓”的方法進行練習,剛開始時可以嘗試練習小聲調,但小聲并不是聲虛,每一個字音仍然必須有氣息作為支撐。在進行練習時,需要從小聲當中認真體會假聲的用法,假聲逐漸穩定之后,再開始訓練大聲。正常的發聲練習大都是從低到高,循序漸進。但在系統的練習當中,從高到低也是一種解決高音的方法。男高音在練習時通常感覺吃力,但是在上述兩種方法的結合之下,不僅可以幫助演唱者迅速增強發聲的能力,還能有效地增強高音演唱的信心,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