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楊
隨著網絡的普適化,互聯網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重要的渠道。在數字化媒體的背景下,流量至上的觀念對新聞倫理也形成了新的挑戰。
現代社會出現了眾多新聞倫理失范問題的現象,這也提醒著媒體應當以法律與道德為底線,履行社會責任。如鮑某明案是暴力事件的典型案例之一,對于規范新聞事業內流量和倫理的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案件概述。2020年4月初,“集團高管性侵養女”的事件受到了廣泛關注。當事人李星星(化名)向媒體曝光,稱自己遭養父鮑某明多次性侵,首次性侵時還未成年。
這一案件不僅為全網所關注,還引發了法律上性同意的年齡和未成年性教育等話題的討論,許多媒體也報道了這個事件。由于公眾的輿論監督,部分媒體在報道中出現的模糊輿論焦點等新聞倫理問題被網民指責。
在這起案件中,報道爭議較大的媒體是澎湃新聞、財新新聞和《南風窗》雜志,下面是對這幾家媒體的相關報道的分析。《南風窗》雜志在4月9日發表了名為《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兒三年……》的文章,采用了煽動式的寫作方式,將一些暴力、有刺激性的話語和圖片展示出來,引發了社會道德恐慌的情緒。總體上,報道有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報道的真實性、公正性不充分。文中提到的35條事實性信息中,只有4條出自李母之口,6條出自李星星之口,其余信息均沒有準確的消息源,報道不符合客觀性的原則。首先,其標題中“涉嫌”“畫皮”等詞有立場性,即認為鮑某明有罪。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媒介審判,可能會干擾正常的司法程序。其次,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帶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偏向性,如“小女孩的一切愛好、熱情都逐漸臭了”等表述帶有情緒化的傾向。一方面,文中對受害者使用了化名“李星星”,對與此同名的人會造成困擾,并且對細節過多的描述使人們很快知道了施害者,容易造成社會恐慌。另一方面,報道不夠客觀、全面,文中沒有鮑某明的任何陳述,也沒有第三方的信息源,信源失衡。
二、《財新》在4月12日發了名為《高管性侵養女案疑云》的特稿,在網絡上引發了許多爭議。下面是對其問題的分析。首先,報道的導語預設了立場,偏向性重,如其中“女孩向養父尋求安全感”等的表述。其次,報道中沒有探究事實背后的原因,如文中所說的“有多少像李星星這樣的女孩可以被送養”等句子帶有一種情緒化的意味。實際上,對于此類案件,不寫細節應當成為媒體人的共識和新聞行業職業道德的底線。最后,報道焦點偏離,信源單一。
澎湃新聞在4月初對李星星母女進行了視頻采訪,但是在未經受害者及其親屬允許的情況下將采訪的內容發布了,之后還曝光了鮑某明方提供的電話錄音。其以不恰當方式、濫用被采訪人的信任來發表采訪報道對受害人是二次傷害,同時,以視頻的形式發布也泄露了受害者及其親屬的隱私,嚴重違反了傳播倫理。
相關報道的新聞倫理問題。首先,網絡輿論場的信源失衡。信源平衡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之一,對受眾的判斷和輿論場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起事件中,官方機構的相關調查還在進行,但相關的報道卻在信源方面發生了失衡現象。
例如,《財新》發表的特稿《高管性侵養女案疑云》報道不規范,缺少信源。特稿本應對事件的真相進行深入調查,但報道全文中只有鮑某明一方的信源,沒有多方考證,具有一定的猜測性。
其次,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新聞專業主義是一種自覺服務于公眾的意識,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
鮑某明案因為在新聞專業主義上具有一定的問題,如《財新》的報道缺乏基本的平衡報道精神等,所以如何處理案件后的新聞倫理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
新聞媒體應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厘清基本事實,挖掘更多的事件信息,呈現更深度的報道。相關機構有序推進事件的調查,盡快給出客觀、權威的結果。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治理新聞領域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新聞報道是公開性,但相關的立法程序卻有所缺失,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報道的道德問題,引發社會輿論。有些媒體人以流量至上,忽視了新聞的專業精神。部分媒體被經濟利益所困,媒介市場競爭激烈。這導致了一些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走向了媚俗化。二是新聞審查流程不嚴格。由于部分媒體為了追求時效性,吸引受眾,所以對于新聞生產未進行嚴格的把關。
“鮑某明案”的上述報道對于新聞倫理有一定的啟示。首先,媒體在報道時要堅守新聞倫理道德,還要對案件當事人的隱私進行保護,在敘事上避免過度渲染。最重要的是,媒體報道的立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尤其是該案中的性暴力問題,媒體更應該從公共利益出發。懲惡揚善,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維護正義的輿論氛圍。
關于性侵案件的報道不應僅僅停留于對案件細節的報道,而要深入研究此類案件相關的社會問題,讓事件能被理性地討論并通過法律得到解決。
國家對傳媒方面的法治建設。相關的管理機構要加強對近年來出現的新聞倫理新問題的研究,抓緊完善新聞內容審查等法規,依法治理新聞行業。相關法律建設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積極構建傳媒方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國家與相關主管部門可以從制度方面治理新聞倫理失范的現象,構建媒體糾錯的體制機制,引導媒體堅持正確的改革發展方向。未來,應進一步建立部門監管和媒體自查相結合的新聞管理機制,既要對新聞內容、價值觀進行規范,也要對版權、責任問題進行界定。
新聞行業的道德規范。媒體本身應落實合理的責任制,制定新聞報道原則。在公共新聞事件中,媒體要牢記社會責任,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對新聞工作者進行新聞倫理規范的教育培訓。在未來,相關部門要完善新聞從業人員的準入機制和考核機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對新聞從業者進行職業道德的教化與引導,強化新聞從業者隊伍綜合素養建設。
公民媒介素養的培養。時代變遷,現代社會人人都有傳播權。而人們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可能會導致對事件媒介審判。因此,公民要注重提高媒介素養,在網絡中發言要謹慎。
新聞從業者的報道原則。對于上述事件類的報道,媒體人要保持高度的倫理敏感性,在對這類性暴力事件報道時要注意避免增加當事人、相關證人和其家人的痛苦。下面是新聞從業者的一些報道原則。
堅持新聞倫理,尊重受害者的隱私,保護其尊嚴和利益。媒體在發揮跟進報道的同時,不能消費受害者的隱私,并且不能將受害者作為話題點。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及報道的平衡原則,對暴力行為的描述語言要適當。將未成年人遭遇性侵案作為社會新聞報道對于事件本質和社會的關注角度會不利。因此,媒體應當弱化處理暴力的圖片和視頻等刺激性內容。如果報道不當可能會對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不利影響,對受害者和其家庭也是二次傷害,也可能會煽動社會情緒。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報道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受害者。堅持新聞的客觀性,媒體要深挖暴力背后的原因,給出應對暴力的方法。
媒體報道暴力事件應引導社會理性認識事件及其意義,不可做出引導性的有罪推定。如在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媒體應當發聲,通過科普告訴他們如何去應對暴力,并且呼吁人們注意自我保護。
在新媒體時代中,媒體要遵守新聞倫理規范,不能預設立場和只取一方的信源,以免誤導輿論的走向。在報道此類暴力事件時,媒體不僅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準確,還要將減少傷害作為基本底線。同時,在報道中媒體要特別注意新聞倫理規范的問題。不僅要注意保護受害者的隱私,并且要著力去挖掘深層次的問題,努力去接近事實的真相,將事件與社會背景相結合,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