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琛,陳國華,李培娜
(江蘇海洋大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5)
近幾年,由于制造業成本增加、資源壓力加大,我國傳統外貿業態下滑。 借助互聯網帶來的商業模式、產品及市場結構的變化,傳統外貿迎來新機遇和轉型。 跨境電商這種新型貿易形式迅猛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加強,成為新世紀我國對外開放的新窗口。 借助跨境電商,中小企業開啟 “普惠貿易” 新紀元,成為全球貿易市場的積極參與者。 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與連云港自貿區的建立為港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重要契機。 在此背景下,探討加快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問題和對策,對連云港完善產業生態,加速自貿區建設進程,構建開放、高效、便利的貿易環境,提高發展水平,實現高質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小企業基數大、分布廣,為現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連云港市統計年鑒(2020)》 顯示,2019年連云港市共有798 家中小型企業,占連云港市企業總量的84.71%,創造了1207.78 億元的工業總產值,占連云港企業總產值的44.40%。 同時,中小企業提供了約60% 的就業崗位,稅收貢獻率達30.61%。 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對連云港市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雖然2019年連云港中小型工業企業的數量可觀,但同比2018年其數量下降了20.36%。 同時,中小型企業經濟效益下行嚴重。 2019年連云港市798 家中小型企業中有150 家處于虧損狀態,占比約19%,虧損總值高達18.54 億元。 可以看出,連云港中小企業急需轉變低迷態勢,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面對傳統外貿市場低迷的境況,2019年,連云港市進出口貿易總額93.2 億美元,同比下降2.4%。 其中,出口貿易額38.9 億美元,同比下降6.5%,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不容樂觀。跨境電子商務作為國際貿易新動能正在連云港快速發展。2016年,連云港跨境電商產業園正式投入運行,結合本地特色進行跨境電商孵化,為跨境電商產業集聚提供場所。 2019年自貿區獲批后,產業園內簽約入駐50 余家企業,實現1.1億元電商出口貿易額。 借助自貿區建設的東風,2020年,連云港成功獲批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和跨境電商綜試區,跨境電商監管中心通過驗收,跨境電商9610、1210、9810等模式運作成功。 由此,連云港市跨境電商的各個通關環節全部打通。 目前,連云港正從培育跨境電商服務企業、創新跨境電商稅收監管政策、規建空港物流園等多個方面全面推進跨境電商科學、健康發展。
1.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
連云港是我國重要的海港城市、“一帶一路” 支點城市,地處海陸、南北過渡的交界點,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當前,以港口為引擎的海陸空鐵綜合立體交通網逐漸成形,助力跨境電商的發展。
2.政策優勢集聚
連云港借助自貿區和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的優惠政策,在跨境電商平臺搭建、資金融通、海關監管、貿易自由化、金融服務、稅賦法制等方面都將擁有較大優勢,從而助推連云港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商。
連云港跨境電商起步晚、發展相對滯后,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外貿、物流等產業缺乏整合,缺少知名電商和物流企業,企業集聚效應差。 口岸通關速度較差,跨境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尚不健全,面臨嚴峻的時間成本與售后服務問題。 國際機場尚未建成,無法實現多重運輸方式將貨物運往國內。人才儲備不足,嚴重缺乏具有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1.戰略機遇
跨境電商契合了自貿區、“一帶一路” 等國家的行動方向,連續五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四五” 規劃中也強調要加快跨境電商新業態的發展。 這充分證明,跨境電商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實現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將為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連云港進一步融入 “一帶一路” 倡議、加快自貿區建設帶來巨大機遇。
2.產業轉型機遇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外貿行業面臨洗牌式變革,特別是對于中小外貿企業而言,市場優勝劣汰速度加快,如何轉危為機實現逆流而上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大戰役。 跨境電商作為 “電商+貿易” 的創新形式,對有外貿基礎的中小企業而言,乘勢轉型是很好的機遇。
連云港與山東青島同批獲批自貿試驗區,雙方自貿區建設目標也存在交集,都將目標市場定位于日韓朝,但青島在人才創新、技術經驗、資本等方面都占有巨大優勢,與此同時上海、蘇州、南京三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發展日新月異,連云港發展跨境電商面臨嚴峻的區域競爭。 此外,跨境電商區別于國內電商,涉及不同國家在跨境電商稅費征收、海關監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由于國別差異,不同國家的跨境電商政策均有不同,且各國政策體量大、更新快,對企業進行精細化、差異化的品牌運營及全球化運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貿區跨境電商的發展與完善主要涉及財政、發改委、稅務、商務以及海關等主管部門,在自貿區背景下,跨境電商雖然被列為連云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且在自貿區三大區塊功能定位中也將其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出臺了支持發展跨境電商的相關政策,但由于連云港自貿區獲批不久,尚未形成以自貿區為基礎發展跨境電商的統一管理機制,各部門缺乏聯動、多頭并進監管,政企無法實現有效溝通,發展政策落地艱難。
中小企業作為產業鏈的一環,難以獨自貫通跨境電商整條產業鏈,且連云港圍繞跨境電商產業鏈上下游的營銷、通關、技能培訓等服務資源集聚上也略有欠缺,企業需到外地商談業務,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也增加了企業運作的難度。 “ 點點通” 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旨在為跨境電商產業提供信息化應用支撐,但其知名度一直較低,僅為連云港的十余家跨境電商領域企業提供通關服務。 平臺實際運營效果較差、相關政策信息及軟件更新速度較慢,平臺自2016年正式運營,至今僅升級至V3.0 版本,無法實現真正的資訊共享。 另外,平臺網站建設落后,頁面功能匱乏,鏈接跳轉存在漏洞,無法實現真正的跨境通關一站式解決。
跨境物流作為復合型服務業,與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和貿易流程聯系緊密。 首先,連云港在國際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所欠缺,僅有海運與鐵路運輸用于跨境運輸,且多用于大宗商品出口,不適應跨境電商小批量、種類多、多頻次的物流特點;其次,國際快遞、海外倉服務、國際物流分配中心等服務業態缺失,海量分散的訂單下,傳統倉儲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跨境電商的需要;最后,口岸通關速度低,物流服務效率低下,“最后一公里” 運作不盡如人意,導致境外消費者體驗較差,也影響了企業業務的發展壯大。
跨境電子商務不同于境內電商,它面向全球消費者,需要精通不同國家語言、跨境支付、物流網絡等綜合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而連云港地方高校較少,且開設專業與跨境電商人才需求方向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雖然連云港市出臺了較為有力的人才政策,但受個人發展、營商環境等因素影響,連云港中小企業外地專業人才引進陷入困境。
作為自貿區建設的后發城市,立足連云港片區的功能定位、統籌連云港各相關部門制定統一發展規劃、真正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是其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的重要舉措之一。 連云港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規劃以自貿區為核心,跨境電商綜試區為主要節點,統籌商稅、發改委、海關等多個部門,集中整體合力,全力推進生產制造、口岸服務與跨境貿易間的無縫銜接,促進跨境電商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高速發展。 同時,開展跨境電商政策專項宣貫,促進跨境電商發展政策落地。 此外,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意識,政府相關部門牽頭開展跨境電商專項培訓,成立跨境電商行業協會等組織進行經驗交流,努力為跨境電商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平臺經濟是我國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跨境電商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應結合平臺經濟思想。 連云港在綜合保稅區、國際物流園等主要載體的基礎上,發揮連云港港口區位、綜保區等優勢,著重發展網購保稅進口和特殊區域出口跨境業務,依托自貿區更高水平的經濟開放程度,積極引進國內、日韓、中亞等從事跨境貿易的商品供應企業、電商銷售企業的總部或分支機構入駐,提高跨境電商的集聚度。 此外,加大科技投入,為 “點點通” 跨境電商平臺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互聯網技術支持。 統籌各類平臺資源集聚 “點點通” ,豐富平臺功能,完善平臺出口業務模式,為全市跨境電商快速通關通檢提供技術支撐和高效保障。 同時,對接跨境電商發貨鏈路,引導連云港本地企業運用 “點點通” 平臺從連云港港口通關。
建設 “海外倉” 布局物流體系,是目前中小企業實現本地化、提升整體服務水平的最佳方案。 連云港應緊跟發展潮流,積極布局 “海外倉” 物流體系,建設跨境電商 “公共監管倉” “共享海外倉” ,形成以倉儲為中心的綜合物流配套體系,結合大數據技術提升海外倉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同時,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集合更多的中小企業通過海外倉開展B2B2C模式出口,從而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操作成本,支撐海外倉穩定運營的同時幫助中小企業克服跨境物流的痛點,實現集約發展。 此外,充分發揮自貿區簡化通關、貿易支持等優勢,綜合互聯網技術、清關等資源能力,對接海關、企業與消費者,系統性提升整個跨境電商的效率。 完善跨境物流體系,在現有水路、鐵路運輸的基礎上,加快連云港花果山國際機場建設,推進港城海陸空鐵一體化交通網絡建設。
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商離不開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端的復合型人才。 連云港自貿區的批復建設,必將為連云港深入實施科教與人才創新驅動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方面,結合企業的實際人才需求,立足產教融合,“政、校、行、企、社” 多方聯動,多角度、多維度建設高層次跨境電商人才隊伍。 同時,建設集應用教學、社會培訓、企業運作于一體的跨境電商實訓基地,加強專業化培訓實踐,大力培育 “跨境人才” 。 另一方面,基于人才實際需要,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立合理持續的高層次人才補貼政策,健全高技能人才保障機制,為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跨境電商人才高地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