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男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社區是現代社會的微觀單位,城市社區的有效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 在信息技術日漸成為城市治理、基層治理乃至國家治理核心變量的當下,積極思考 “技術如何賦能城市社區治理” 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作為一個新的理論命題,“城市社區技術賦能” 緣起于現實與理論的雙重推動。
目前,中國的城市社區治理正處于積極推進信息化改革的過程中。 諸如數字社區、智慧社區等新型治理理念正蔚然興起。 可以說,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提增社區治理績效,正在成為中國基層社區治理的一個巨大現實。 2016年印發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指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強發展新動力,需要將信息化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始終,加快釋放信息化發展的巨大潛能。 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建設網絡強國,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主席也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 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由此可見,隨著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城市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基層社區治理已然成為新時代的趨勢與潮流。 網絡通信技術的介入也為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提供著新的推動力。
在理論層面,“賦能” 近年來似乎正在成為社會治理研究中的一個現象級熱詞。 所謂 “賦能理論” 同時也稱為 “賦權理論” 或 “激發權能理論” ,最早由美國學者Solomon 在《黑人賦權:社會工作與被壓迫的社區》一書中提出,其包含了兩個方向的內涵界定:一是受早期西方心理學和管理學領域普遍關注的 “授權賦能” 理論的影響,主要關注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賦能領域;二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更多聚焦以數字信息等新技術為依托的技術賦能領域。 研究者認為,賦權(賦能)是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同參與的活動,目的在于降低弱勢群體的無權感。
具體而言,一方面,賦能理論的關注點有三個:其一,賦能的對象大多是社會弱勢群體;其二,賦能的方式大多依托于溝通交流、對話協同等手段;其三,賦能的目標在于激活賦能對象的效能感,進而幫助無權者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決定權與行動權。
另一方面,從微觀至宏觀的角度來看,賦能的過程主要包含個人賦能、組織賦能與社區賦能三個維度:其一,所謂個體層面的技術賦能,其核心內涵在于個體行動者在依托現代技術的情境中,通過技術知識的積累、行動主體性的激發以及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從而獲得個體實踐素養的全面提升——在內在性、交互性以及外在性三個方面實現技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具體而言,內在性的技能即指行動者依托技術或媒介拓寬信息交流的路徑;交互性的技能是指行動者能夠依托信息技術,較好地實現社會融入、實踐自由以及個體意義的生產;而外在性的技能指向行動者能夠利用技術知識占有足夠多的權力資源,滿足自身的個體需求,進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 其二,從組織層面理解技術賦能,其內涵在于通過組織建構的路徑,系統地利用現代科技協助行動者掌握理想的組織資源進而提升其在組織環境內的行動能力。 在當前基層治理的格局中,高效活躍的組織資源主要有行政組織、經濟組織、中介組織以及居民組織等。 其核心手段在于依托新興的物聯網、云計算等大數據技術,推展一系列的智慧治理模式。 其三,在社區層面理解技術賦能,其關鍵內涵在于現代技術對制度、政策乃至整個社區治理結構的改造、形塑與完善。 即關注現代科技對社會治理結構所產生的精簡效應、建制效應以及聯通效應。
至此,在系統梳理技術賦能各理論主張與分析要素的基礎上,本文嘗試完成以下幾點寫作任務,一是從個體、組織與社區三個層面闡述我國城市社區技術治理實踐的三重困境,二是同時從該框架出發,給出現代城市社區技術賦能的三維建構路徑。
現實中,城市社區技術賦能的首要困境產生于個體層面。 此間,以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與個體的思維觀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關系。 事實上,對于部分社區管理者乃至普通居民而言,先進的現代技術并未成為其提增社區治理績效的正向動力,反而成了他們管理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的“負擔” 。 正是相對保守求穩、厭惡變化、憂慮風險的行事風格與思維觀念,阻礙了城市社區治理實踐者推進技術賦能的進程。 在城市社區治理的新技術引介過程中,部分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現代技術所具有的巨大能量與積極意義。 偏于保守的實踐者在社區治理的技術應用問題上往往顯得遲鈍,缺乏敏銳度與積極性,甚至帶有抗拒情緒。 更關鍵的是,既往基于樸素經驗直覺而展開的實踐模式,也深刻影響著個體的思維方式,因果性分析思維是個體考量社區事務發展進程的主導性思維,這與信息技術、大數據治理模式所蘊藏的相關性分析思維存在難以調和的沖突。 此外,就社區治理行動者的個人技術素養而言,其距離真正嫻熟高效的技術應用還有不小的差距。 現實中,基層社區治理者的高科技知識能力以及信息化素養存在短板。 城市社區技術賦能的全面鋪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區管理者乃至普通居民對信息技術的認知、理解與應用能力。
城市社區技術賦能的第二重困境存在于社區治理的組織層面。 一方面,就社區組織主體而言,目前城市社區治理組織很難為技術生長營造適宜的環境。 城市社區內部的組織往往呈現低水平的運營,組織內行動主體并沒有明確自洽的實踐規則,社區技術賦能在組織層面缺少必要的基礎。 在技術賦能的過程中,社區中本應發揮承接作用的組織主體,并沒有良好地實現技術與社區的聯結。 另一方面,就社區多元治理組織之間的關系而言,其治理實踐的參與度是相對薄弱的。 就現狀而言,城市社區治理參與格局最常見的問題是行政強制性協調的過度化以及社區多元參與主體的缺失。在基層城市社區中,作為法定自治組織的居委會,承擔著大量基于條塊組織自上而下派發的行政事務,而社區自治組織、中介組織、市場組織、高校科研組織等則并沒有深入參與治理過程。 在這一局面之下,社區治理處于某種程度的無政府狀態。 社區公共空間中缺乏多元主體之間的博弈、溝通與信息交流,社區的有效治理也就無從談起。 在此困境下,所謂的技術賦能則更顯困難,現代信息技術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單純地依靠政府的單打獨斗終將行之不遠。 況且,單一的政府管理格局也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問題,社區技術賦能很容易走向 “技術負能” 。
城市社區技術賦能的第三重困境在于信息技術介入社區治理場域之后引發的秩序變革困境。 因為,從組織技術學的視角來看,新的治理技術與舊的治理結構之間存在張力。由于制度層面強烈的路徑依賴特征,造成了城市社區基于技術邏輯的系統性治理規則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現實中,城市社區居民的數據安全問題、數據權屬問題、數據使用規則等制度體系往往是缺位的、不完善、不合理的。 比如,在城市社區技術治理的部分領域,由于缺乏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大量的居民私人空間遭遇非法入侵,居民的隱私權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并沒有針對城市社區的數據管理建立完善的應對機制,造成了個人數據信息的冗余、數據處理程序的失序等問題。 再比如,城市社區信息化管理的前期預警機制、中期監督機制、后期反饋機制等等也存在較多問題。 總之,這一技術與治理制度(結構)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于城市社區治理環境中。 現實中略顯冗余、混雜的治理結構,阻礙了城市社區治理的技術賦能進程。
針對上文呈現的社區技術治理三重困境,本文嘗試從個體、組織與制度三個層面給出城市社區技術賦能的三維實踐策略。
一方面,城市社區技術賦能需要關注治理行動者的個人素養提升。 在城市社區治理的技術應用進程還處于初級階段時,治理實踐者的知識儲備是不足的,行動個體的技術素養會因知識獲取的渠道限制,而沒有被良好地構建起來。 從這個角度看,新興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這一知識的傳播與獲取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電子信息技術也可以依托其強大的信息存貯能力有效地提升社區治理行動者的技術應用能力。 現實中,人們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電腦軟件、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技術工具迅速積累自身的知識儲備,及時了解基層治理、國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相關信息,進而打開思路、開闊視野、提升格局。 另一方面,技術賦能需要關注個體之間的溝通、交往與互動。 現代信息技術的 “脫域” 機制,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超越時空的限制。 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工作人員,抑或是普通社區居民,都可以在互聯網構建的虛擬空間中達成緊密的互動。 網絡通信技術能夠超越話語的局限,構建起城市社區多元民主參與的網絡公共空間,社區治理行動者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也因此能夠得到良好的保障。
在城市社區治理的組織層面,技術賦能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需要通過技術賦能社區行政組織的管理服務效能。 這一行政組織的技術賦能,既包括了社區行政組織借助技術手段提升決策效率的賦能,也包括了社區組織依托先進技術提增社區服務效率的賦能。 更進一步而言,需要社區行政組織依靠技術工具提增社區公共服務的精準性、時效性以及預測性。 比如,能夠有效運用大數據手段,準確、及時地預測社區治理事務的趨勢與走向,并及時給出精準的應對策略與承接方案。 其二,需要通過技術賦能市場組織的資源配置效能。 一般而言,社區治理的市場組織承擔著大量社區資源配置與供給的職責。 其能夠依靠網絡通信技術將社區治理所涉及的市場環節高效率地串聯起來,生產出傳導通暢的鏈條,并依托這一鏈條完成超越時空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局面,能夠有效推進社區資源的整合與優化。 其三,需要通過技術賦能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效能。 區別于行政組織與市場組織,社會組織能夠為城市社區治理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內容,其承擔的是一種補充性的、修復性的公共服務角色。有鑒于此,信息技術在社會組織層面的賦能需要聚焦于構建更多元化、個性化的社區服務。
在制度層面,城市社區治理的技術賦能需要聚焦于兩點:其一,技術可以有效推進社區治理的政策制定并簡化社區政策實踐的過程。 一方面,既往的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存在手續復雜、程序冗余等一系列問題,政策執行的效率較為低下。 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實現各公共服務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協調,勾連起各相關部門的信息關聯,高效有序地處理居民事務。 另一方面,既往城市社區治理制度在當前難以應對多變復雜的基層治理情境,治理事務、治理對象的流變性,意味著治理制度需要及時匹配動態化的基層事實。 其二,信息技術需要有效促進城市社區的管理體系建構。 一方面,既往城市社區組織體系存在職能交叉、分工模糊、狀態閑散等問題,社區治理的技術賦能夠在體系層面高效凝聚起各方治理力量,進而激發城市社區治理體系的內生力量。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推進社區治理結構的扁平化、多元化、精準化轉向,實現社區民主治理的同時,提增社區治理信息傳播的精度與準度。 更需要指出的是,從理想狀態來看,新興的技術邏輯與原本社區治理的制度邏輯會在技術引入的過程中產生一種互構關系。 也因此,網絡互聯時代的城市社區技術賦能,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實現技術與制度相互融合、協調與匹配,進而通過制度與生活的互動互構,逐漸形成一種嶄新的社區技術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