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文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
2008 年臨時收儲政策出臺后,我國東北三省每斤大豆以1.85 元的價格掛牌收購。 施行臨時收儲政策后,農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糧食安全得到了保護,但政策的短處也逐漸突出。 這幾年來,國際市場上大豆價格在全球大豆產量穩步上漲的背景下相應下挫程度不小,而在臨時收儲政策的支撐下,國內大豆價格高懸,導致國產大豆壓榨企業成本居高不下、面臨巨大的國際大豆帶來的競爭壓力。 出于提高產量和競爭力的目的,2014 年,目標價格改革試驗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大豆主產區正式展開,探索實行目標價格補貼政策。
目標價格制度是指政府每年播種前公布目標價格,將其與市場的價格差異作為補貼測算標準,間接地引導市場。 這種政策實際上屬于“價補半分離”政策。 新政策將大豆價格由政府支持的價格調整為市場定價。 中央財政對大豆產區生產也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2016 年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增長15.7%和17%,但2017 年大豆進口比2013 年增長50.8%、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達86%,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雖然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標準在黑龍江和遼寧分別上漲了11.3%和12.3%,但市場價格每千克下降達3.8 元時,農戶將面臨損失。 雖然“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使大豆種植波動降低,但農民對價格增長的預期不足。 2017 年,我國調整政策,實施市場化的生產者補貼政策。 歷年來相關政策見表1。
表1 大豆政策變化表
?
這意味著,大豆將與玉米一樣,實行市場化的生產者補貼政策。 在“市場化收購”和“生產者補貼”相結合的制度中,政府不再利用目標價格影響大豆市場,而是將種植成本作為補償標準線,實現價格與補貼的完全脫鉤。
可以看出,使大豆價格逐步市場化是政府的重要目標。在其價格形成原理中,大豆價格支持政策雖然起到對大豆價格進行托底保護、削弱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的沖擊和保障農民收入的作用,但是對現貨價格的干預,也會間接影響期貨價格,導致我國大豆期貨價格長期偏離國際市場價格,期貨價格發現的功能發揮受到抑制,逐步喪失對大豆的種植和貿易的價格指引和套期保值功能。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系統回顧,論文梳理了“價補分離”政策調整(涵蓋收儲及價補分離政策)對期現貨市場影響的研究。 有關臨時收儲政策的理論研究,其研究方法以論述為主,采用實證方法研究政策頻率不高;學者們大多將研究重心放在了大豆“價補分離”政策導致的現貨價格變化上,而涉及大豆“價補分離”政策對期貨價格影響的研究不多。
2008 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面對國際農產品價格下挫、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國家在維持農產品市場穩定、保持農產品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切實解決了賣糧難問題對農民造成的困擾,其中臨時收儲政策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臨時收儲政策,有利于在較短時間內增加農民收入,維護市場價格,保障糧食安全。 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保證了種植戶的基本銷售收入,抑制了市場價格的過大波動,政策實施區域油菜種植面積增加。 但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庫存積壓嚴重、進口依存度增加、儲存質量差、進口菜籽油代替庫存、財政負擔較重、突破WTO 補償機制限制等問題不容小覷。 對皮棉和棉籽價格建立協整、向量自回歸、脈沖響應、方差分解等模型,結果表明,臨時收儲政策雖然使棉花價格波動相對降低,但對棉農的利益并沒有什么好處。DCC-GARCH 模型以及BEKK-GARCH 模型的驗證結果顯示,收儲政策對國內外棉花市場之間溢出效應的作用較小,且國內外棉花價格之間的相關程度呈現弱化的趨勢。
在臨時收儲政策對大豆市場的影響方面,學者們認為,價格支持是有一定作用的,農民增收超百億元,實現了增產增收目標。 但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比較大。第一,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使大豆國內價格嚴重超過國際價格,導致國內外價格剪刀差逐步擴大;其次,大豆臨時收儲政策無效財政補貼加重政府負擔;此外,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影響,下游各環節價格在初級產品價格基礎上上漲,以做出相應動態調整。
對此,學者們提出,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完善信貸管理、商業保險等相關政策;及時退出臨時收儲政策,鼓勵農民實行輪種輪作,對主產區給予有針對性的補貼;支持發展基礎設施、基礎研發、生態環保、技術服務、金融保險等服務。
在國內外市場情勢急劇演變的背景下,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帶來的負面作用逐漸涌現。 大豆供求關系失衡,庫存積壓嚴重,財政負擔重,進口替代產品壓力大等問題日益凸顯,臨時收儲政策的改革迫在眉睫。 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究摸索農產品價格形成機理與政府補貼的脫鉤政策,按照價補分離保障利益、中央統籌省級負責和改革試點逐步完善的原則推進內蒙古和東北的目標價格政策。
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對價格和供需關系的影響相對間接,并且農民農產品種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財政負擔減輕,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基本確立,緩解了政策性庫存壓力,企業、農戶政府共擔市場風險的局面初步形成,農民基本利益得到保障。 通過分析GARCH 族和VAR 模型可見,在目標價格政策作用下,大豆期貨市場功能趨于健全,具體表現在弱化了期貨價格集群性,幾乎消除了非對稱性,期貨市場在政策執行后更加有效。 雖然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在理論上具有優勢,但在實際執行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存在補貼面積不準、補貼價格低廉、收費場所設置不科學、補貼資金支付時間不合理;目標價格偏低、具體政策公開時間較晚、市場價格監測站設置不科學、補貼資金展區少、未按期兌現、種植戶未了解掌握目標價格政策。
對此,要堅定市場化的導向,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提高政策執行力。 同時考慮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之間的比較效益,制定合理的大豆補助標準,引導形成科學的種植結構;開展目標價格賠償的地市級收入保險,完善全國統一產品數據覆蓋及發布機制;對中小投資者完善風險教育,規范機構投資者交易行為,制止其私下操縱市場、破壞市場機制的行為,防范金融風險。
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實施效果并不太好,一大原因是:東北農民在實際種植中將玉米和大豆作為相互替代的種植作物,而目標價格政策下大豆每畝經濟效益仍然低于玉米,農民無疑更傾向于種植玉米。 面對國際市場價格穩步下挫的情況,即使目標價格暫時超過了臨儲的價格,但和理想預期還相去甚遠。 大豆目標價格還有可能陷入困境。 如果不逐年提高補貼標準,在糧食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想要維持生產上漲將難以為繼;如果補貼額度每期增長,有望超過WTO 承諾的“黃箱”所約定的最高額度。 從本質上講,生產者補貼與目標價格補貼均為價補分離,且是即期種植面積掛鉤的直補,但是,對大豆生產者的補貼是定額補貼,降低了財政支出的風險,補貼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制約,更符合糧價下挫的現實背景;此外,生產者補貼能夠達到兼顧大豆、玉米補貼政策的目標,通過實施差異化補貼標準使種植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關于收儲政策的研究,學者們明顯更加關注理論,他們著重分析了政策的概念含義、實施機理效果的理論意義、實踐效果、政策利弊以及改善方法等方面。 此外,有關政策的理論研究,其研究方法以論述為主,實證研究方法較少應用;相對于大豆“價補分離”政策導致的現貨價格問題所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其導致的期貨價格問題并未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在關于期貨價格問題的研究中,從研究角度看,前人更多考慮的是單個糧食期貨合約的價格發現能力、市場效率和套期保值能力等功能的發揮程度測量,而農業政策與期貨問題研究結合的分析卻相對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