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發,陳 煜,張 曼
(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貴州 貴陽55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催生了紅色旅游的發展。 經了解,我國學者丁軍武(2005)最初提出“紅色旅游”這一概念,國外學者Light(2000)也對以愛國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旅游景區進行研究,石培華(2007)認為國外紅色旅游景區的發展經驗可以為我國紅色旅游的發展作借鑒。 隨著國家對紅色旅游業的大力扶持與推進開發,引發了社會各界學者對紅色旅游文化的理論研究與應用探析,紅色文化旅游開始融入人們的生活。 從紅色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界定來看,國內學者阮曉菁(2017)從紅色文化的理論形態、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三方面闡釋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領導下的紅色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內涵。 郭少華(2011)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對紅色文化的具體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他認為廣義的紅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狹義的紅色文化特指革命精神及其載體。 從紅色文化價值傳承研究來看,梁長根(2017)從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兩方面論述了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在闡述當代價值中他強調:傳承紅色文化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民素質中都有重要的價值。 張文和王艷飛(2016)認為,紅色文化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民族精神、引領社會新風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當代價值。 現有文獻中,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去研究年輕人對紅色文化認知較少,對于如何提高年輕人的認知度、創新認知模式的探索相對薄弱。 基于上述分析,論文通過剖析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現狀來研究對策,基于發掘南昌紅色文化在年輕一代的發展,以期尋求適合年輕人對文化傳承認知的發展路徑。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立國之本。 因此,我們要重視紅色文化的建設與傳承。 南昌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英雄城,是中國紅軍打響起義第一槍的地方,作為“軍旗升起的地方”,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僅南昌市內就有“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廣場等多個具有紅色革命烙印之地。 為了調查當代年輕人對南昌紅色文化的認知現狀,擴大南昌紅色文化的影響,促進南昌紅色文化的傳承,最終實現促進南昌旅游業的發展,論文設計了針對來過南昌旅游的年輕人群體對紅色文化認知的問卷調查,希望如實地掌握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現狀,為后期提出解決當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認知策略提供實證依據。
1. 問卷設計
設計問卷前,通過查閱有關對紅色文化認知方面的研究文獻以及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設計了問卷初稿,并在學校進行了預調研,通過試調研同學的反饋對問卷進行了修改,最終形成了26 個問題的正式問卷。 嚴謹的設計邏輯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問卷的合理性、有效性與科學性。 問卷內容總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對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信息進行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情況、政治面貌;第二部分是年輕人對南昌紅色文化認知調查,從個人認知角度設置了16 個問題,包括是否參加過紅色旅游、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對紅色知識的興趣度、愿意通過什么方式了解紅色文化以及紅色旅游景區發展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第三部分是通過被調查者對紅色文化發展的態度以及建議,包括紅色文化知識對自己將來發展的意義、大量宣傳紅色文化是否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外來文化進入紅色文化是否有絕對的存在價值、對紅色文化近幾年的宣傳力度的看法以及對紅色文化發展的建議。
2. 調研方法
為保證調研獲取數據的客觀真實性以及樣本數據的典型代表性,論文選擇在南昌市以及去南昌游玩過的廣大年輕人進行抽樣調查,于2020 年12 月11 日至13 日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對目標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80 份,收回問卷180 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75 份,有效率為97.2%。
1. 人口統計分析
通過整理調查問卷數據,并用SPSS25.0 軟件分析統計,得到結果如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樣本人口統計特征
?
續表
?
根據表1 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口學變量的數值特征,反映了被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 其中平均值反映了各特征指標數據集中趨勢,標準差反映了各數據集離散程度。 結合表中的比重分析,在被調查年輕人中,男性占48.0%,女性占52.0%,可以看出南昌紅色旅游客源市場女性要略高于男性,但基本一致;從年齡分布情況來看,樣本構成主要集中在19~24 歲和25~34 歲兩個年齡段,分別占50.9%和36.0%,可見南昌市紅色旅游游客以中青年為主;從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看,本科人群占到調查對象的60.6%,其次為專科、研究生及以上,分別占17.7%和12.0%,可見我國年輕人受高等教育水平已經大幅度提升到本科,并向更高層次延伸,同時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意識比較強烈;從月收入水平來看,接受調查的年輕人以月收入1500 元及以下為主,占42.3%,其次是3500~4999 元和5000~9999 元,共占37.7%,由此可見,低收入與高收入群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調查對象收入的高低不是影響南昌紅色旅游的主要因素,說明南昌客源市場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從政治面貌情況來看,共青團員所占比最大,達59.4%,可見紅色文化的大范圍普及教育從青年入團便開始,其次群眾占比26.3%,群眾占我國人口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我國紅色文化知識掃盲的重點發展區域。
2. 差異性檢驗分析
差異性檢驗是通過獨立樣本T 檢驗、卡方檢驗以及單因素方差分析等檢驗方法去研究變量不同維度上的差異情況。在論文分析中運用SPSS25.0 軟件,根據數據的特征主要運用獨立樣本F 檢驗(見表2)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3)。
表2 顯著差異的相關系數測量T-檢驗
?
表3 顯著差異的相關系數測量單因素方差分析
?
續表
?
根據獨立樣本T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參與在性別、月收入上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sig.均大于標準的0.05;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上都有顯著的差異性,其sig.均小于標準的0.05。 從以上分析可知,差異性檢驗分析結果對樣本人口統計特征數據分析有著很強的實證作用。 因此,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參與有著顯著性的差異,論文將結合調查結果展開對年輕人對紅色文化認知現狀的闡述與分析。
3. 年輕人對紅色文化認知現狀及原因分析
(1)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知
從問卷數據分析來看,絕大部分年輕人對南昌市紅色文化的認知不足,更談不上對紅色文化有多大的興趣,也并不知道紅色文化在我們生活中是否對自己產生積極的作用。如在回答“您了解紅色文化嗎?”時,有超過50%的人選擇了“了解一點”;在回答“您是否對紅色知識感興趣?”“您覺得周圍的人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怎么樣?”“您覺得紅色文化對您的生活是否起到積極作用?”時,有接近50%的人的觀點是“一般”“知道一點”“有時”。 這顯示出現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不夠,對國家和民族經歷的那段革命歲月還沒有探索從而形成自己的記憶。 另外,也有超過30%的人了解并對紅色文化感興趣,這證明紅色文化在時代的推進下,已經開始扎根于人們的心目中。
(2)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參與
調查顯示,南昌市對紅色旅游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導致年輕人或各單位主體在紅色文化各方面參與度低,直接影響到現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興趣與傳承。 如在回答“您參加過幾次紅色旅游?”“您的單位會舉辦一些有關紅色文化的活動嗎?”時,有42%的人選擇“沒有”參加過紅色旅游,有29%的人對自己單位沒有舉辦紅色活動而感到失望;同時也有44%的人肯定了自己所在的單位“偶爾”會舉辦一些有關紅色文化的活動。 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參與度表現為非積極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社會上各大組織對紅色旅游的不重視,導致現代的年輕人對紅色文化旅游還沒有形成一個具體的概念。 在被問及“通過什么方式了解的江西紅色文化?”“您喜歡看紅色故事小說還是武俠神話類小說?”“您希望通過什么方式來接觸紅色文化知識?”時,有75%的人選擇“互聯網”,59%的人選擇“媒體宣傳”,有超過30%的人選擇“紅色故事小說”,有78%的選擇“電視、廣播等媒體”,76%的人選擇“互聯網”來補充自己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與認知,這表明在高科技時代,人們選擇的學習工具已經更新換代,過去的學習傳播工具已跟不上新時代的發展需要,這也在提醒著我們國家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途徑上要緊跟時代的潮流、緊跟年輕人的步伐。
(3)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態度
根據被調查年輕人反饋的信息,有接近50%的人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充滿希望;有近84%的人認為紅色文化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假設國家課改把紅色知識列入考試范圍,有超過75%的人表示“支持”,這表明現代年輕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接受新事物的學習有著很強的能動性。 同時,被調查者被問及“如果有一個旅游機會,您會不會選擇去紅色區域?”時,有超過50%的人選擇“會”,這充分表明了年輕人對新奇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參與意愿。 所以南昌各大紅色景區、旅行社、事企單位應及時抓住年輕人的心理活動,做好紅色旅游產品的推廣。 在面對“當您發現那些紅色革命遺址遭破壞時,您的態度是什么?”時,有近60%的人表示“惋惜但無能為力”,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紅色旅游景區、南昌政府單位對紅色旅游革命遺址地的不重視,沒有出臺面向廣大群眾的監管監察政策以及投訴方法,導致現代年輕人對保護紅色文物的意識淡薄,缺乏對紅色文化傳承重要性的認知。
當今時代下,增強年輕人文化自信已成為一個嶄新的課題。 年輕一代作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可避免地承擔著歷史與現實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通過對年輕人對紅色文化認知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到年輕人在紅色文化的認知上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從提升當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知來實現對南昌市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提出以下幾點對策與建議。
我國的政府機關、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門應采取系列措施重現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問卷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到,當代年輕人對于南昌市紅色文化的認知缺乏深入的了解,有42%的人表示沒有參加過紅色旅游,經了解大部分年輕游客都選擇去江西熱門的旅游景點,比如廬山、九江、婺源、景德鎮等排名靠前的景區。 通過對江西旅游局行政部門相關人員了解得知,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景區在開發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其先天優勢,結合當地特色打造了屬于自己獨特的旅游品牌文化;第二,政府對熱門景區的旅游宣傳力度大,且居民的參與度高。 而對于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主的南昌市,當代年輕人對南昌紅色文化的了解并不深。 同時,南昌市很多紅色旅游景區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便是其中之一。 而紅色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育,在紅色旅游開發與發展過程中,政府應當當好引導者的角色,適當地通過政策支持、財政補貼等方式大力扶持,結合縣級各地方政府的良好宣傳以及旅游企業的配合,積極地引導相關部門重視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和保護,通過拓寬紅色文化的主題范圍和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進一步引導提高年輕一代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南昌紅色旅游景區應注重與時俱進,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深入挖掘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注重增強紅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問卷數據顯示,有72.88%的人認為紅色旅游景區在發展中存在“內容過于單調,形式單一”“宣傳力度不夠”“紀念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有68.93%的人認為缺乏紅色文化活動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有67.8%的人認為現代人自身對紅色文化不注重。 在年輕人對紅色文化認知的視閾下,南昌紅色旅游景區在宣傳上除了利用傳統的宣傳手段,同時應注重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采取現代年輕人都愛玩的短視頻直播平臺進行“洗腦式”的宣傳,比如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秒拍等網站平臺,發布南昌紅色文化的宣傳內容,打造南昌紅色文化特有的品牌形象。 通過喜聞樂見的網絡媒體對紅色文化的推廣傳播,可以有效地促進現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傳承。 同時,針對旅游淡季,景區應加強針對年輕群體市場創新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豐富游玩方式,寓教于玩,比如采用VR 技術,讓旅游者在虛擬現實中感受革命一代的“紅色”場景,從身心上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這有利于年輕一代不忘歷史、牢記使命、傳承紅色文化精神。
紅色文化的宣傳少不了社會組織的支持與參與。 從問卷結果來看,被調查者的學歷本科及以上占比72.6%,說明我國當代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還存在很多片面的認識或完全不了解,所以在紅色文化傳承與認知方面,學校在宣傳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主導作用。 但目前我國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仍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方式過于單一,加上學校自身對于培養年輕一代文化自豪感的意識還不夠強。 因此,學校應豐富思想政治的授課形式,開設紅色精品課程,將紅色文化的學習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當下熱點以專題講座、影片播放、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通過與旅行社、紅色旅游景區合作,根據南昌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并與當地紅色教育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一方面景區可以有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得到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熏陶,最終達到提高現代年輕人的紅色文化傳承意識,并且增強現代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使命感。
進入新時代,傳承好、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靠政府的扶持、紅色旅游景區的打造宣傳、學校對年輕人的思想熏陶,更重要的是我們當代年輕人要提高自身站位,將紅色文化精神深入骨髓。 平日里,參與政治思想學習、接受紅色文化熏染、感受紅色旅游基地魅力、實施紅色旅游基地打卡,言傳身教,讓身邊更多年輕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提高自身站位的同時帶動身邊的年輕人,加強紅色文化踐行力度,共同接好社會主義下紅色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進入新時代,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不是某一代年輕人的事,而是需要廣大年輕同胞們共同努力去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 文化傳承視角下,國家、社會以及各單位組織都應注重引導年輕人重視紅色文化,把我國優良的紅色文化發揚光大、深入人心,并將紅色旅游資源發揮到極致,拓展每一塊資源領域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來,使得紅色文化深入年輕人的骨髓。 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對策,始終堅持紅色文化直抵人心的作用,加強推動當代年輕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紅色文化資源育人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