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黃姍姍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十八大以來,隨著知識產權交易量的不斷增加,拍賣成為知識產權交易的主要形式,即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將一些商品或者財產權利轉讓給出價最高的人。
知識產權拍賣具有其“正當性”。 正當性的重要功能就是補救實定法的漏洞、修正實定法的錯誤,避免“惡法亦法”給人類帶來萬劫不復的命運。 也就是,在現實中找到適合知識產權交易的正確方法,彌補實定法的不足,使得知識產權交易具有現實基礎。
拍賣的正當性最早顯示在排污權拍賣上。 由于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環保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許多專家認為明確排污權、激發市場活力就可以在治理環境污染上實現高效率高收益,“產權+市場”逐漸成為排污權交易的主要思想。 張穎和王勇(2005)認為排污權的初始分配問題是交易中的重點,分別介紹三種分配方式,即免費分配、有償分配和拍賣方式。 趙麗和顏蕾(2009)認為雖然明確了排污權的初始分配,但是交易法規和調控體系等沒有明確規定,于是在完善交易的法制法規、調控體系上提出了建議。
上述文獻雖然詳細地介紹了排污權交易的分配方式和提出完善的法律制度,卻沒有驗證哪種排污權交易方式的效率更高。 李壽德和黃桐城(2004)基于經濟最優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上認為免費分配方式更適合中國。 張京凱和陳廉(2009)以嘉興市、南京市、深圳市為例,認為排污權交易進行有償分配可以實現高效率。 卜國琴(2010)建議通過規范的實驗經濟學進行市場實驗,研究排污權不同分配制度和比較拍賣效率。 唐邵玲和施棉軍(2010)通過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設計三個靜態拍賣實驗(統一價格拍賣、歧視價格拍賣、維克瑞拍賣)和一個動態的向上叫價時鐘拍賣的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并結合本國國情,建議我國采用向上叫價時鐘拍賣。
目前,我國對于知識產權交易的研究也在不斷完善,劉春霖和張帆(2014)提出從拍賣標的的合適條件、拍賣法和合同法角度完善知識產權拍賣方式,可以提高知識產權交易的效率。 任麗明等(2019)通過雙向拍賣模型研究知識產權拍賣價格,研究證明加入時間因素可以使拍賣價格更公允并提高拍賣效率。
借鑒排污權拍賣方式,知識產權的拍賣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種方式。 第一,英格蘭式拍賣,也稱“增價拍賣”或者“向上叫價拍賣”。 出價者從低到高進行喊價,價格最高的人獲得知識產權,最終按照最高價進行交易。 第二,荷蘭式拍賣,也稱“出價逐降式拍賣”。 與英格蘭式拍賣相反,拍賣人給出一個潛在的最高價(也稱為保留價格),然后不斷降低價格,直到有人接受,即拍賣交易達成。 第三,一級密封價格拍賣。同一時間所有投標人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出價,再將寫有出價的紙放在信封中,然后,投標人同時把信封交給拍賣人。 拍賣人對信封中的價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出價最高的投標人中標,并最終按照最高價格進行交易。 由于拍賣交易價格按照最高價成交,參與競拍者獲利減少,所以會打擊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 第四,維克瑞拍賣,也稱“二級密封價格拍賣”。 由于一級密封價格拍賣的成交價太高,有損競拍人的拍賣積極性,拍賣機構通常采用二級密封價格拍賣。 即競拍人將出價放在信封中提交給拍賣人,按照價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雖然出價最高者獲得商品,但是最后是按照次高價格進行交易,從而使一部分收益為投標人獲得,提高競拍者參與的積極性。
首先,傳統的知識產權交易方式有很大弊端,而通過拍賣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弊端。 傳統方式很難確定知識產權的價值,僅僅依靠實定法不僅無法實現產權交易的高效率,還會嚴重打擊市場交易的積極性,無法正確發揮市場的活力,甚至會滋生腐敗和混亂,最終出現交易量小、區域局限性等問題。
其次,拍賣往往可以實現高效率。 第一,拍賣是公平、公正、公開的。 拍賣機構通過網絡、報紙和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引發人們的注意力,提高人們的參與度。 秉持公正的原則,以價格為指標,確保知識產權“物盡其用”。 公開拍賣可以有效減少黑市交易,交易結果往往也是公平、公正的。 第二,通過拍賣方式,考察拍賣標的物的合法性,并借鑒合同法,可以有效解決交易糾紛。 以往的知識產權交易,由于相關監管不足,競拍人參與率不高,往往是沒有效率的交易,即使交易雙方有經濟糾紛,很難明確責任。 而知識產權拍賣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活力,調動市場積極性,并結合合同法等,對于交易雙方都有保障,也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 第三,有利于發揮知識產權的價值,將知識產權賦予最需要的人。 拍賣參與人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出價,出價最高的人獲得知識產權。 價格即價值的表現,價高者得,最終獲得知識產權的人必將能夠發揮其產權功能。
專利拍賣是發展比較快的知識產權拍賣。 美國最早在2006 年進行專利拍賣,當時在拍賣中獲得專利的拍賣參與人主要將專利用于產品生產和相關專利訴訟案件上。 隨著拍賣方式出現的越來越多,專利拍賣在美國市場上逐漸成為比較成熟的知識產權交易方式。 如美國知識產權資本化綜合性服務集團分別在美國、亞洲和歐洲舉辦了多次知識產權現場拍賣會,拍賣成交額累計超過千萬美元。 借鑒國際市場專利拍賣成功的案例,我國也開啟追尋專利拍賣的探索之路。根據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成功拍賣經驗,我國逐漸意識到拍賣方式所具有的效率高、成本小、爭議少的特點。 此外,通過激發市場活力,可以有效發現和了解企業對于專利的需求,也為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指引方向。 但是,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毫無疑問知識產權拍賣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知識產權拍賣實際成交量偏低。 由于中國處于知識產權拍賣交易的新興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特點。 前期在媒體上宣傳得沸沸揚揚,但是看熱鬧的比較多,實際交易量卻很少,參與競拍者退出率也比較高。很多拍賣公司對于專利拍賣業務逐漸失去信心甚至是轉行或者退出,知識產權拍賣效率比成熟的商品拍賣低很多。
其次,優質的知識產權較少,市場上充斥的仍然是比較低級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屬于無形資產的一種,權利構成比較復雜。 有的權利可以拍賣,有的不可以拍賣,其專利實施權也是如此。 相對來說,主要是知識產權拍賣范圍比較難界定,創新比較少,從而知識產權拍賣的發展也就比較落后。近年來,我國將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對于知識產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注知識產權的人越多,對于知識產權的需求也就越多,知識產權的發展也就越迅速,相關拍賣機制也就越完善。
另外,知識產權定價問題在拍賣過程中有很大爭議,使用不同的拍賣方法最終定價是不同的。 通常買賣雙方有一個保留價格,但是也會出現價格太高而流拍的現象。 流拍之后,賣家會調整價格,顯然會增加成本。 發明人的心理價位一般都偏高,甚至是想象不到的高,這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而競買人主要考慮的是市場和利潤,對可能存在的風險考慮較多,買家存在觀望情緒,因而買賣雙方的價格預期相差很大。 往往經過多次流拍之后,專利拍賣的價格才會逐漸修正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借鑒排污權拍賣設計模式,并根據實驗經濟學的相關方法和思想設計知識產權拍賣實驗,從而驗證不同拍賣模式的拍賣效率。 借鑒實驗經濟學研究的實驗過程并充分考慮知識產權研究的目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征募志愿者進行知識產權拍賣實驗。 選取120 名志愿者,志愿者扮演的角色是購買知識產權的買家和賣家,實驗設計6 人為一組,共有20 組競拍參與者。 具體的實驗設計與操作如下:
參與者角色:知識產權擁有者(實驗中的賣家),知識產權需求者(實驗中的買家)。
知識產權總量設置:在每輪實驗中,知識產權數目為30 個。
實驗方法:采用向上叫價拍賣、荷蘭式拍賣、一級密封價格拍賣、二級密封價格拍賣四種拍賣方法進行模擬實驗。 每種拍賣方法有5 組實驗,每組實驗進行10 輪。 初始設置6 人中,2 人為賣家,4 人為買家,分別考察四種拍賣方法所形成的成交量和成交價格。
每種拍賣方法設置五組實驗,均在電腦上完成。 電腦隨機分配6 人的身份(2 個賣家,4 個買家),并對6 人進行編號。 編號完成后開始一輪實驗,不同的拍賣方式價格不同。
對于向上叫價拍賣,4 個買家面臨相同的知識產權,在電腦上不斷進行加價處理,直至獲得該知識產權(在拍賣中初始價格為0 代幣,購買者按照0.5 代幣加價,直到前30 個知識產權都拍賣掉)。 對于荷蘭式拍賣,賣家對于自己的知識產權有個心理價位,賣家先出價,不停降價,直到有買家接受。 一級密封價格拍賣和二級密封價格拍賣比較簡單,買家直接提交自己定價即可。 每種類型的拍賣方式均進行5 組。實驗中,各廠商扮演者不能夠進行交流,以防止串謀情況發生。
成本設置:買家擁有初始資金,獲得知識產權就可以進行生產從而獲利,但是需要扣除成本。 拍賣中沒有獲得知識產權就不能生產,沒有收益。 廠商每單位生產能力所產生的成本隨機形成,并保持不變。
代幣計算與檢驗:通過均衡價格與成交量,計算賣者收益、買者收益、總收益、成交價格,最終計算得到知識產權拍賣效率。 對得出的成交價格、買方收益、賣方收益、拍賣效率使用Stata 軟件進行秩和檢驗,觀察差異是否顯著。
通過設計相關實驗可以獲得理論上的數據,從而對現實中的知識產權拍賣交易具有指導作用。
論文從實驗經濟學角度研究知識產權拍賣相關影響因素。 從實驗經濟學角度來看,可以通過設計相關拍賣研究知識產權拍賣效率,實驗可以有效研究哪種拍賣方式最有效率,從而大大減少知識產權拍賣的成本和流拍風險,同時保證獲得知識產權的競拍人的收益能夠穩步提高,社會總福利最大化。
基于以上分析,針對知識產權拍賣存在的各類問題給出以下三條建議:
我國知識產權拍賣模式起步較遲,各種拍賣狀況和結果層出不窮,因此法規體系不夠完善。 可以借鑒他國經驗,結合自身國情,逐步落實好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梳理現有法律法規,充實法律體系,例如完善對知識產權使用責任追究的法律規范等。
信息不對稱是引發知識產權拍賣價格差異太大的原因之一,當競拍人能夠精準獲得知識產權信息時,競拍人會減少盲目出價的概率,知識產權價格也會越穩定。 因此,知識產權拍賣機制急需引入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增強市場透明度,保證信息披露充分、及時和準確。
對于高創新型的知識產權,應該引入政府保障制度。 引入適宜的政府保障制度能夠使獲得知識產權的買家擁有政府兜底保障,這極大增強了競拍人的信心,并且能夠緩沖羊群效應帶來的負的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