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鶴,柳 笛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國正日益壯大,不斷進取。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中國力量在世界得到強有力的回響。2020年在全世界、全人類面對困難時,中國不僅勇于面對困難,更為世界各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及表率。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并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在“一帶一路”思想的推動下,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以政策溝通、資金融通、設施聯通、文化互動為推動逐漸形成了世界各國交流的平臺及溝通方式,如今“一帶一路”在中國的不斷推進中,成員國已經發展至65個國家,可以稱之為中國現代的“新絲綢之路”,更將中國文化及傳統帶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也有機會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使得各國文化在交流中不斷融合,共同進步。
中國與俄羅斯歷來就是友好鄰邦關系,在歷史上兩國人民更是親如一家,早在17世紀中期,我國達斡爾族與蘇聯就有文化交流,達斡爾族在俄羅斯被稱為“達斡里亞”,達斡爾族民歌有著豐富的題材、多樣的表現形式及歡快的節奏,歌頌著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和勞動生產,音樂風格多樣化且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民歌、說唱、歌舞音樂、民族樂器都體現了達斡爾族豐富的音樂特色。由于地域因素,達斡爾族位于中國與俄羅斯邊境,雖然沒有專屬的文字,卻用音樂傳承著他們的文化,促進了兩國間的融洽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達斡爾族已成為兩國音樂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搭建了兩國之間傳統音樂文化溝通的橋梁,促進著兩國音樂文化的不斷融合、共同進步。
我國與俄羅斯音樂交流歷來已久,雖然兩國音樂文化存在差異,秉著音樂無國界的原則,俄羅斯的音樂猶如西方國家的文化之門,不僅富含積極樂觀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將西方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其中,并在音樂交流過程中使我國與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加快。我國也不斷將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從開始的自成一派到如今的師承百家,到最后的獨具特色,中俄兩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不僅促進了文化交流,更成就了諸多中俄兩國的知名音樂家,這都要歸功于音樂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中俄兩國互相促進,注重培養,形成了集教學與實踐于一體的應用教育模式,全面推動了兩國之間音樂文化的發展。如今在哈爾濱每年舉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更是作為中俄兩國友好往來和交流文化的橋梁,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形態。
中俄兩國之間文化接觸豐富且多面,特別是在東北文化中一些俄羅斯音譯詞匯,如布拉吉(連衣裙)、蘇伯湯(紅菜湯)、格瓦斯(面包發酵飲料)等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用語,可見兩國文化融合交流之密切。在音樂交流上更有《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著名曲目,成為大街小巷耳熟能詳的歌曲。如果有機會漫步在哈爾濱中央大街上,耳畔中響起的音樂基本是具有俄羅斯風格的音樂。俄羅斯猶如西方文化的窗口,將世界文化帶入我們的視野,我們更是用與時俱進的態度去了解、融合俄羅斯文化及世界文化,并將其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在音樂文化的融合中,較為突出的有著名歌手樸樹對俄羅斯民歌《白樺林》的改編,使整體風格更具中國民歌特色。
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孕育了多元化、民族化的音樂風格,在樂器方面更是獨具特色,如古箏、琵琶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以及文化傳播手段的多元化,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文化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
同時,俄羅斯的音樂在世界上也備受矚目,不僅在音樂創作方面,在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上也居世界領先地位。多年來,中俄兩國的音樂文化交流推動了我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融合發展。雖然兩國之間的音樂風格存在差異,但通過融合又自成一派,拓展了音樂文化的思路。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促進了兩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兩國以音樂文化為中心建立了良好的互動平臺,如音樂教育的培養及音樂交流演出、互動等。
中俄兩國音樂文化教育間的合作,為兩國在培養音樂人才方面提供了堅強的后盾。目前,兩國多以高校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為主,其目的是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同時也搭建了中俄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橋梁。雖然我國目前有很多演奏能力卓越的音樂家,但是在音樂創作方面缺乏人才,創作和演奏能力兼備的人才更是稀缺。針對這些方面的不足,多年來兩國舉辦了大量學術交流活動,不斷促進中俄兩國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和實施下,開展音樂文化的交流且不斷升級,如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主辦的“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些促進音樂文化發展的活動,在活動中通過研討不斷調整和完善音樂教育的運行機制及文化建設。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一些教育機構及民間組織也與俄羅斯方面建立了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通過互相訪問、研討報告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元的活動,促進了兩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和諧親切的互動方式。
作為中俄文化交流的樞紐,哈爾濱這座城市在中俄“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在音樂交流方面,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大劇院等地標性建筑和設施,為中俄音樂交流提供了硬件條件,無愧為“音樂之都”的美譽。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哈爾濱大劇院等活動周、音樂場館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來哈爾濱演出、觀摩,越來越多的俄羅斯藝術家愿意來哈爾濱長期工作,這為“一帶一路”中俄音樂交流架起了文化藝術的橋梁。
而音樂交流所帶來的輻射作用也是巨大的,許多俄羅斯籍藝術家在哈爾濱生活后,紛紛表達了對哈爾濱東北菜的喜愛,同時他們也將“俄貨”帶往中國,他們中部分人還做起了“代購”事業。此外,中國傳統音樂的“東方曲調”也深深感染著他們,被他們稱為“古老的東方音樂”,如《梁祝》《茉莉花》等音樂,被其改編后回國演奏,起到了傳播和弘揚中國音樂文化的作用。
同時,音樂文化的交流也帶動了教育、旅游、服裝、外賣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如今“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已經被列入“一帶一路”成果清單,中俄音樂交流正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其他產業和方向的“紅娘”。
俄羅斯音樂教育得益于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及傳承,由于其古典音樂的保存完整度及西方國家的歷史、宗教熏陶,使其音樂的教育模式更為完善,更有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等世界級音樂家孕育了俄羅斯音樂培植的土壤。在培養音樂人才的模式上,俄羅斯會提供給學習音樂的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他們不僅每周都有參與音樂實踐的機會,而且積極參與國際藝術交流及比賽。而相比之下,我國的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是通過不斷練習大師的作品來提升音樂感覺,音樂文化的熏陶略遜一籌。
我國音樂的發展雖然歷史悠久,但音樂文化的斷代較多,傳承度相對較差,一些悠揚傳頌的曲調只在文獻中出現,而且更多的是只見其詞,不聞其曲。如《詩經》等歷史悠久的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到了現代更多的是模仿西方音樂的教育模式及方法,卻輕視了民族傳統音樂的血脈。此外,歷史遺留的一些固有思想更是使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停滯不前,直到改革開放中期,音樂教育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在教育方面多以鋼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為基礎,直到近些年“國學”的崛起,傳統音樂及樂器才逐漸回歸大眾視野。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給我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建造了絲綢之路。雖然中國音樂文化與俄羅斯音樂文化存在地域性及歷史傳承性等諸多差異,但從音樂文化融合發展的角度來看,中俄兩國的文化、音樂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而且我國音樂文化類型豐富、傳統文化濃郁、特點鮮明,只要有效地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兩國的音樂發展定會迸發出燦爛的火花,推動兩國音樂的不斷前行。
自“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提出以來,中俄兩國秉承了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模式不斷發展兩國關系,中俄音樂交流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一帶一路”為兩國的音樂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中俄兩國的音樂交流也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全球文化新模式的構架,更是促進了除文化交流外兩國之間經濟貿易的交流與合作。以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為例,自1961年開辦以來歷經近六十年的不斷發展,儼然成為了哈爾濱人民的文化節日,從開始的文化節發展到現在的哈爾濱之夏音樂周,節日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喜悅感和愉悅感更是讓哈爾濱人民的幸福指數提升。兩國音樂文化的交流與“一帶一路”形成了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相互聯系,正契合了“一帶一路”的指導思想。同時創立的音樂文化交流形式也成為了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標志,為我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